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分析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是政府要及时转变观念,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充分认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并在资金、制度、队伍建设等方面付诸行动。三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转变观念,通过多方渠道,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人力、财力和政策上的帮助。在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宣传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尽可能多的宣传手段与形式。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分析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

观念问题是制约或推动行动的关键问题。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就必须从各方面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首先要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出发,正确认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是通过国家投资建设的,不仅仅是某一单位的资源,而是全社会的资源;其次要认识到国家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不是被动为少数一些用户服务的,而是为全社会信息用户服务的;最后要从资源利用最大化考虑,应尽最大可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观念的转变涉及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要及时转变观念,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充分认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并在资金、制度、队伍建设等方面付诸行动。二是大学领导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对社会开放的大局意识,解放思想,打破只在图书馆内服务、只为本校读者服务的思想束缚,突破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单一的服务模式,向社会用户开放资源并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最终融入整个社会大环境,使学校师生用户成为社会信息用户的一部分。三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转变观念,通过多方渠道,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人力、财力和政策上的帮助。四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及服务人员要及时转变观念,要敢于挑重担,勇于找麻烦,从信息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社会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千方百计地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图书馆还必须在树立市场观念和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思想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大学尤其要针对附近的社区居民进行宣传,力争使社区的每个居民都了解高校图书馆,了解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服务流程,从而吸引居民,让他们实现走进高校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愿望。

在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宣传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尽可能多的宣传手段与形式。综合式销售策略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它是指不直接介绍信息产品和服务内容,而是通过设备、人员构成、特色数据库、给用户带来的利益等方式和途径介绍图书馆本身情况,突出本馆的特点和成果。比如,根据用户借阅图书的数量、遵守借阅纪律的情况等给予一定优惠,目的是鼓励用户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还对协助本图书馆扩大服务对象的用户给予一定的推广优惠,以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市场形象,使用户产生信赖,从而扩大社会化信息服务的范围,扩大信息产品的销售。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宣传工作必须多管齐下。

首先,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宣传,包括政策、资源、服务项目、注意事项等,让全社会的信息用户了解高校图书馆。

其次,高校图书馆联合社区,在社区通过发传单、办专栏的形式宣传本校图书馆。要组织人员深入社区、村镇,为社会人员宣传学习文化知识和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通过举办讲座、读者座谈会、图书展览、读书活动等多元化的宣传格局,向社会用户全面、系统地介绍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布局以及服务宗旨、服务职能、服务项目等,并吸收社会人员到图书馆现场参观,加深对图书馆的了解,形成地校互动的关系,拉近大学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

最后,高校图书馆要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可通过学校和图书馆主页进行宣传,也可通过举办阅读活动、资源使用培训活动、编辑宣传手册、编辑宣传片等进行宣传。高校图书馆主页设计不仅要条理清楚、结构合理、主次分明,既体现图书馆自身风格,又体现人文关怀特点,还要加强主页的互动性,增强在线答疑咨询项目,充分体现对读者的关怀和体谅,让公众读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图书馆的关怀,使图书馆主页变成信息时代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一个窗口。

(三)构建适合新环境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

在实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时,积极构建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当前而言,以下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一些有效模式。

1.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兼顾模式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后,随着社会用户的不断介入,将会对主体用户(本校师生)在利用图书馆的馆舍资源、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处理好主体用户与社会用户的关系尤为重要。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兼顾的模式就是指高校图书馆针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建立系统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信息体系,在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上,针对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为社会读者提供一些优质的服务,如开辟专门的阅览室、办理借书证、提供各类信息查询等。

这种模式的贯彻实施需要高校图书馆坚持“立足校内读者,兼顾校外读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校内读者群体与校外读者群体并非完全对立,他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校内读者与学校脱离关系(毕业、离职)后,校内读者转化成了校外读者,或者本校读者到其他高校查阅文献时便也成了校外读者。而校外读者也有成为校内读者的可能,如工作调入、中小学生将来升入高校等,因此校外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的潜在用户群。

第二,当校内读者和校外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发生需求矛盾,如同时需要阅览座位、同一文献资源等,图书馆在校内读者优先前提下应尽量为两者协调,促使双方达成一致,而不能简单地剥夺校外读者利用资源的权利。

2.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互补模式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传统服务主要是为社会读者开辟阅览室,为社会读者办理借阅证,组织社会读者参加各类展览、讲座、论坛等,或者向基层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为边远地区的读者提供流动图书馆服务等。而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网络服务主要是为社会大众开放图书馆的主页,在主页上向社会大众介绍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各种信息资源等,在协议许可的范围内向社会读者免费提供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和网上免费信息,提供网上信息咨询及远程传递服务。一般来说,网络知识服务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具备上网条件的社会读者,而传统服务则更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差、不能随时上网,或者居住地离高校图书馆较近、时间比较充裕的社会读者。

这一服务模式的关键是以用户为中心,以联合服务为手段,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社会用户的具体情况,在传统服务中可先允许校友和学校周边的居民办理借阅证,积极吸收校外用户参加高校图书馆举办的讲座、知识技能培训,利用馆际互借和远程传递联合的方式获取用户急需而本馆又无法提供的文献信息。另外在知识产权许可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向社会用户提供本馆构建和自建的数据库,还可组织下载网上免费的信息资源为社会用户服务。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产生查询费、扫描费、打印费、邮寄费等相关费用。这些费用的产生并不是本馆的服务费用,而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硬性费用,这些费用完全由图书馆承担是非常不合理的,理应由申请人承担。

3.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联盟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有同一行业的,也有同一区域的。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积极发挥协作、智能的作用,在为信息用户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图书馆联盟中,中国高校图书馆联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和中国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是实力比较雄厚、影响比较大、用户比较多、口碑较好的大型联盟。

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有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首都图书馆联盟、武汉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安徽省高校图书馆联盟、青岛开发区图书馆联盟、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等。这些图书馆联盟或免费开放,或收取一定费用为校外用户办理借阅证,或提供限制条件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在现阶段已经突显了一定的效果,今后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不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是继续发挥现有行业性的图书馆联盟作用,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作用,要在不断扩展高校成员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其他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加入,尤其是要开通个人用户,为个人用户提供便利的文献信息服务。二是健全完善地域性的图书馆联盟体制,争取一定经费,组成相应机构,通盘考虑该联盟的信息资源建设、书目数据库共建、数字资源共享、馆际互借、本地域文献的通借通还、本联盟对外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等,为社会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三是通过政府干预,建立全国性的跨地域、跨行业的图书馆联盟,在资源共知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资源共享,并形成统一的通借通还、网上咨询等服务项目,为社会用户提供文献信息及其他服务。

4.校地共建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大学与当地政府共同合作,一起联合办馆,然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校地共建模式完全以大学为依托,但学校不再单独投资办图书馆,而与地方共同投资办图书馆。虽然是共同办馆,但学校拥有更大的管理权,地方政府不得干涉学校图书馆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地方集中财力办馆,大大避免了各自建设所造成的多种资源的重复使用,不仅使办馆的成本降低了,而且使办馆的效益提升了。从单方面来讲,校地共建图书馆既使大学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使地方在获得有效的文献信息上取得了便利。这是双方共建、共享与共赢的一件事。这种模式最适合非中心城市,如本地大学比较少、经济文化又欠发达的地区。

5.有条件限制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不影响满足本校读者之需求的情况下,有条件、有选择地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限制。

第一,限制地区,即以办理会员证的方式允许邻近社区民众参加讲座、培训和借阅等活动。

第二,限制时间,即根据本校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时间特点,利用学校假期时间开放服务。

第三,限制读者,即向特定社会读者开放,以减少对本校读者学习的影响。

第四,限制资源,即仅向社会读者提供某项资源,如电子资源、信息咨询和远程培训等。

第五,限制数量,即在可控的范围内对外借阅,每天的外借流量有数量控制。

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图书馆不必局限于一种模式,而应当根据社会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服务手段、经费许可、空间承受能力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采用某种或某几种模式。

(四)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能力总量

要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能力总量,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重塑公共服务精神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体现开放的理念。对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认清自身的社会价值,不但要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还要关注和了解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要树立社会化服务意识,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深层次服务能力

深层次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涉及面广,具有专业深度,对图书馆的资源和人员都有较高要求。对此,高校图书馆不但要提高馆藏质量,而且还要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向社会各类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产品。(www.xing528.com)

跟踪社会重点课题,深化定题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深层次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科研人员无论在课题立项阶段、实施阶段,还是在课题鉴定阶段,都需要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信息,特别需要图书馆能为他们提供全面、具体、可行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社会科研机构的联系,深入科研过程中,跟踪科研进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信息,经过加工,形成实用可行的综合分析报告、资料汇编等,主动地、有选择地把最新信息、准确数据提供给研究人员,充当好信息专家、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在这方面,有些高校图书馆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水稻病害调查、防治”“烟草病毒病鉴定、防治”等重点课题开展的定题服务,效果明显。

3.组建多元化服务团队

为了适应向社会开放的趋势,高校图书馆还需要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增强专业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在人才引进机制中,制定合适的薪酬、福利待遇等标准,用与业绩相配套的奖罚制度、晋升制度、任期制度、津贴制度来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留住人才方面,需要重视职员的综合培养,提供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与学习深造的机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要得到合理的搭配,相应的馆员要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按照服务内容和服务层次划分不同的团队,配备不同层次的人才,满足社会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4.拓展公共服务空间

面向社会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应与公共图书馆一起担负“启迪民智,普及教育”的职能,不断拓宽公共服务空间。对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以及农家书屋等建立馆际合作联盟,参与公共图书馆资源与设施建设。高校图书馆应该要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对社会用户开放,走向基层。

5.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的,单靠其自身的力量无法为社会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寻求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如与公共图书馆一起发挥区域整体服务优势。为避免行政体制、资金来源、人员编制等诸多问题,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可进行局部合作,就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合作,而不必在馆址、人员、经费、设备设施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我国已有多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实现整合。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多种服务平台,实施区域图书馆集群化发展策略,将服务渗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五)加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管理

高校图书馆要想有效开展社会化服务,做好社会化服务管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切实树立对社会开放的大局意识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及其管理,要树立对社会开放的大局意识,融入整个社会大环境。具体而言,从服务范围来看,高校图书馆要把少数校外读者逐渐扩大至全社会;从服务的层次来看,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社会读者与本校读者无差别对待,不能囿于馆内阅览和复印扫描等简单服务,还要提供专业化、学科化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可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扩大视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以满足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2.建立与完善社会化服务的评价体系

正确、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可靠保证。要持久、深入地开展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质量的评价应“始于客户的需求,终于客户的满意”,也就是说,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应始终围绕着用户、读者来开展,其根本的评价标准是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

以用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原则,不但要求图书馆的服务有一个好的结果,还应有一个好的过程。并不是图书馆的投入多、资源多,用户利用得多,服务就自然会好,用户就一定会满意。不能仅仅将“高利用率”作为评价标准。

以用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原则还有助于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因为如果以馆藏资源、硬件作为评价标准,那些大馆、强馆仅凭自身级别,可获得较高的评价,而一些小馆、弱馆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获得较高评价,这必将打击图书馆改进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弱化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完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

完善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既要有政策与法规保障、资源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还要有技术保障、体制保障。

1.政策与法规保障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要想持续运行,离不开法律和法规的保障。政府部门应该要制定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和提倡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并提供必要资金资助和其他优惠条件。从法律方面,我国应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规范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行为,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2.资源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图书馆要实行社会化服务,面向社会广大读者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开放服务,就必须有资源丰富、保障有力的海量信息资源体系。充足的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不但要有传统的馆藏资源,还要有丰富的电子资源、专业数据库、多媒体文件以及网络信息等。对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各类资源的购买力度,加大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整合力度,区域内图书馆之间也要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工作一直侧重于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多是提供书刊资料,片面追求“全”,尤其是重收集,轻利用,虽然也涉及了文献的开发利用,但还处于浅层次的利用,服务水平比较初级。随着现代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通信的优势在于数据量大、方便快捷、时效性好,这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网络可以提供网络覆盖地区(国内外、馆内外)的任何信息,信息形态多样,包括数据、声音、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资源繁多、浩大,缺乏秩序,更有因网址飞速增长不便查找的弱点。对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是有选择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甄选工作,做好加工,组织成方便读者利用的信息资料。这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建立自己的网站,将本校馆藏文献信息放到网站上,开设相应栏目,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如“借阅服务”“书目查询”,还应提供“最新书目消息”“信息服务”“读者信息”“网上资源”等,并设置多种检索点,读者可转换不同栏目获取信息。第一,根据校内外读者对象的不同需求,对网络大量的可利用信息进行整序分类。制作网络资源导航页,对本校图书馆常用的Web网址、BBS站址等进行分类,并设置超链接,形成浏览器的初始页面,方便读者查找信息。第三,针对一些专业读者的特殊需求,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提供特殊服务,或者直接链接至网络上某些专业的、权威的资源库,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将可用部分直接下载到硬盘中,让读者更能快速获取。第四,通过网络直接将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传输到个人计算机,或者通过传真纳入CAI课件等方式,供读者下载获取。第五,针对一些利用率较高但访问受限、拷贝受限,或者必须通过某种检索、浏览软件访问的网络文献,可以建立一个特殊的信息库,专门用来介绍有关检索软件、浏览软件以及储藏有关信息资源地址码等,方便读者检索、访问网络资源。

3.人才保障

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素质是关键。原来单一的读者群随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转变为多层次的读者群,这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人才管理,通过奖励机制和竞聘上岗机制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合理分配馆员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人才保障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智力支柱。

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化服务的优劣。对此,高校图书馆就人才保障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里必须注重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的同时,积极将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充实到图书馆馆员队伍中,保障有足够的人员为社会服务。针对本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任务,还有社会读者的实际需求,配置一定比例的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人员,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有关学科的专业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

第二,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求图书馆馆员具有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图书馆馆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涨的工作热情。

第三,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读者的过程中对人员加以保障,对参与社会化服务的人员,要执行合理的职业教育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加强在职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素养教育。

第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服务需要高校图书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馆员,从制度上关心馆员,使馆员转变服务理念,认识图书馆社会化开放服务的必然性和理念,获得馆员对服务社会的理解、认同和积极支持,充分发挥馆员的智慧、才能和热情,以人才保障创造优质的社会服务绩效,塑造良好的图书馆社会服务形象。

4.技术保障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网络及网络通信技术让图书馆突破了物理空间和实体资源的束缚,让社会化服务更加容易操作与实施。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Web 2.0网络模式下的技术实现方便快捷及个性化的服务,如图书馆运用RSS技术发布馆内新闻、新书通报、馆藏动态等,读者还可以通过定制RSS Feeds预约图书。图书馆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发布信息、推荐服务,随时更新,方便各类用户参与并进行互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就开通了官方微博,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相关的服务信息,如发布因假期闭馆、开馆的通知,发布因施工闭馆的通知,推荐新书,还发布注册账号的优惠活动等信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官方微博更是生动活泼,就简介中的那句“泡图书馆才是正经事儿”就足以让读者忍俊不禁,富有亲切感,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的粉丝。

5.体制保障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离不开科学规范的体制保障。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文科、理科)、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地域优势,确立社会服务方向,选准服务项目,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并加以完善。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应进行反复的调研、论证,不断地进行修订、完善,以形成全方位的有效的规划。高校图书馆既要重视有效的传统服务方式和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以提高服务效益。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而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源完全共享的条件还不成熟,向社会全面彻底地开放也不现实。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校内优先、循序渐进、共建共享、需求导向、注重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展服务内容和范围。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服务,需要对社会用户进行基本划分,根据本馆学科特点和服务基础,选择有效的服务模式。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是唯一的,可以多种模式并存并不断完善与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转变服务于教学科研的传统理念、面向社会服务的实践中体现全新的公共服务精神。

【注释】

[1]赵冬湘.面向浅阅读现象的公共图书馆优化阅读服务的思考[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刘波.高校图书馆移动推广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7(10):139-140.

[3]朱莉.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创新研究[J].贵图学苑,2017(03):42-43.

[4]郑抗峰.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壬字.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