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模范难道不是飞行员?我要说的这位就是一个永不飞天的女航模。她是我在长寿中学当班主任的高92 级五班的一个女生。想不到离校若干年后,她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回想起初进高中时的情景,一个淑女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
报名的第一天,教室门口走来一个高个女生,眉清目秀、腼腆文静,她自报姓名:廖华琳。精致的外表让我一下子记住了她。查看进校的中考成绩,她的分数全班第一,正是我心中物色的学习委员对象。于是,开学之初,我毫不犹豫地对她委以此任。
为了严格晚自习纪律,给全班营造一个看书作业的安静环境,我要求学生不得以讨论问题为借口交头接耳。但考虑到学生当天学习中的疑问需要及时得到解决,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与她商量,规定:晚自习的最后一刻钟,是学习委员为同学答疑的时间,由她依次为大家答疑。她欣然接受了。
不负我的“重望”,我班特有的这一招,廖华琳做得很好。每天一到这个时候,她会放下自己的书和作业,扮演一个小老师的角色,走到举手同学的旁边,耐心解答问题。有时晚自习下课铃声已响,她也不急着回家,直到解答完毕后才离开教室。
对学习上分秒必争的她来说,答疑是时间和精力的无私奉献。为了全班的学习进步,即使讲得口干舌燥,也从没有听到过她的怨言。一次我问她:“累不累?”她笑答:“不累不累,我是学习委员,应该为同学们做点事。何况用掌握的知识为大家服务,我很高兴,自己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加深理解哩!”一个中学生能有这种精神,的确难能可贵。
廖华琳聪慧勤奋,学习成绩在全班乃至年级皆名列前茅。她是走读生,从不迟到早退,待人和善友好,乐于公益服务,堪称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那时我时常会想,这个学习严谨、一丝不苟的女生,将来如果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1992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她选择就读动力系航空发动机专业——这一专业多为男生向往的科研方向——来看,她自己可能早就有在科研领域发展的打算。当她把录取消息告诉我时,我高兴地祝贺她选中了施展才华的地方,必定大有可为。大学期间,她每年都向我报告学习情况,继续保持高中时的学习劲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6年大学毕业,廖华琳被分配到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从此走上航空发动机排气系统设计研究第一线。这,注定了她一生要在航空领域里摸爬滚打。带着一颗为祖国而奋斗的赤诚之心,她发扬高中时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仅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便脱颖而出,成为院里青年技术骨干、专业学术带头人、航空发动机排气系统专家。不过她从事的工作属于国家机密,我和她之间的联系大都点到为止,一些可公开的消息,我都还是在网上查阅到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考取了母校航空工程专业硕士生。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她带领的团队负责某发动机排气系统设计工作。其时正值该发动机立项论证的关键时期,各种设计、加工、试验任务繁杂,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在圆满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她利用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抓紧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被业界专家认为代表了国内某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此时此刻,她信心满满,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为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达到更高的水准,进一步搞好航空科研工作,她继续进修提高,又开始了博士学位的攻读。(www.xing528.com)
从2009年起,她参加了对我国未来航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家某重大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专项计划论证工作,该计划涉及大量高新技术,也有着较大的技术风险。她勇挑重担,成为该项目论证的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专业年轻同行一起细心规划、大胆假设、仔细求证。因为一心扑在航天科学研究工作上,作为母亲的她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廖华琳所在团队的论证成果,获得了上级领导及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该团队也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工作上的卓越表现,使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荣获当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属于过去,光荣归功团队。她感到任务更重,责任更大,继续马不停蹄拼搏在自己热爱的航空事业上。由作者邓林采写的《榜样引领,共铸辉煌》的文章中,是这样描述廖华琳后来的工作的:
“2011年起,她开始担任总体室副主任职务,任某在研型号航空发动机副总设计师。这需要深刻认识并把握技术方向,带领分管项目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难题。特别是总体室作为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技术抓总的部门之一,对个人技术的全面性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她勤奋工作,努力拓展自己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在‘气动矢量喷管技术’这个前沿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领导和行业技术人员的一致肯定。”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里的“不畏劳苦”,从心理学上说,是指坚强的意志力。而意志坚强与否,是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廖华琳这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就具有这个品质,这一点,作为她的高中班主任,我当年就察觉到了。
我听说过,在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期间,她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并受了重伤,肋骨断裂了两根。在住院的日子里,躺在病床上的她,顾不得身体的疼痛,满脑子想的是她的团队,常常叫来队友商讨工作上的事。人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她不听医生和家人的极力劝阻,两周后就执意出院,义无反顾地返回战斗岗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廖华琳和她的团队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创新,使所在研究院排气系统专业从20 世纪90年代初只具备测绘能力的薄弱专业,发展成为现阶段国内重要的专业,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解决了我国航空发动机排气系统自主设计问题。
今年春节,她回老家探亲,专程看望了我。一番闲聊之后,我对她赞赏有加:“你的成绩堪称卓著,老师为你自豪!”她谦虚地说:“彭老师,就像当初你对我们的辛勤付出,你说那是教师的职责。而今我为航空事业效力,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更加努力,追求卓越、勇创一流,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蓝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