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5年5月18日,生活书店在上海创刊了《读书与出版》。月刊,十六开本,每期八页,折叠式装订,没有单独封面。编辑人平心、寒松,发行人徐伯昕。
创刊号有《创刊漫话——从文盲谈到所谓读书界》,编者说,如果说我们出版这刊物有什么宗旨,那只有两点值得宣布一下:第一是“要替读者和出版界做一个老实的媒婆,一面叫出版界好的货色不至搁在灰尘满布的深闺中做老处女,一面叫读者不必花冤枉钱讨进一只白鸽或杨梅毒”;第二是很愿尽力报告一些新书或出版消息。
这一年,发生了《新生》周刊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寒松用“易水”的笔名在《新生》周刊第二卷第十五期(5月4日出版)上发表了《闲话皇帝》,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文中谈及日本天皇时说:“日本的天皇,是个生物学家,对于做皇帝,因为世袭的关系,他不得不做。一切的事,虽也奉天皇之名义而行,其实早就作不得主……日本的军部、资产阶级,是日本的真正统治者。上面已经说过:现在日本的天皇,是一位喜欢研究生物学的,假如他不是做皇帝,常有许多不相干的事来寻着他,他的生物学上的成就,也许比现在还要多些。”这本来是很正常的说法,编者按照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规定,先将原稿送审后才发表的。可是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机挑起事端,煽动日本浪人游行示威,又以“侮辱日本天皇”为借口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向日谢罪”,“处《新生》作者、编者徒刑”等,国民党政府一一允诺。上海法院判处《新生》周刊主编、发行人杜重远一年二个月徒刑,勒令《新生》周刊停刊,并在暗中不断追查作者“易水”。寒松处境危险,上海无法存身,9月被迫出国。
《读书与出版》大约从第六号起,仅平心一人编辑。年底,出版至第八号(12月16日)。
1936年杂志的期号与前一年接续。开本、装订也同上年,每期为十二页。第十六号(8月)增至十六页。同年11月,邹韬奋因鼓动抗日而遭当局逮捕(同时被捕的有沈钧儒、史良等人),杂志曾一度停刊。停刊期间,卷期编号空缺。
1937年3月16日出版的第二十四期《读书与出版》为复刊号。编辑人改为张仲实、林默涵,发行人仍为徐伯昕。编者说:“读者诸君,好久不见了。这个小小的刊物,毫不吹牛地说,当初的确曾受过广大读者的注意,但是说也惭愧,后来因我们的人力和财力不够,恐怕内容太蹩脚,对不起读者,中途只好停刊。”这里隐去了停刊的真正原因。至于复刊,则是鉴于好多读者来信询问读书的问题,“为了避免一个一个答复的麻烦起见,认为有把这个小小的刊物复活的必要”。(《编辑室》)
《读书与出版》创刊号刊影
《读书与出版》第二十四期刊影
编者说,杂志的态度“和从前的一样,仍力求客观公正”,内容则有充实和调整,增添下列七项:一是小评论,二是论著,三是各科研究指导,四是书报述评,五是百科问答,六是信箱,七是读书印象或名著提要。杂志每期的格局大体是:“前几页是几篇短评,或抨击当时文化界的逆流,或颂扬新芽的生长,或议论出版界的风气,或激励知识界去正视现实。每期都有几篇书的评介”,“每期又都有新书月报,收录全国各书店出版的图书;还有生活书店经售的全国期刊一览和生活本版书的几页广告”。(史枚:《记〈读书与出版〉和〈读书月报〉》)
抗战爆发,生活书店领导机构向武汉转移,姜德明《〈读书与出版〉杂记》说,杂志于“1937年6月停刊”。但据《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著录,《读书与出版》出至第二十九期。第二十七期为7月16日出版,第二十九期的正常出版时间当在9月,停刊时间似不应在9月之前,但未见到这一期的原刊。本年每期页码十六至十八页不等,开本和装订与上年相同。
二
抗战胜利,《读书与出版》在上海复刊。
1946年4月5日出版第一期。编辑者读书与出版社,发行者生活书店。编者在《我们想做的事》中明确交代刊物的承续:“《读书与出版》在战前曾发行过,这次应当说是复刊。”只是期号另起,月刊,三十二开本。没有单独的封面,刊名套红印刷。全年共出八期,最初每期二十页,后增至三十余页,约四五万字,主要是介绍生活书店的出版物。
1947年第一期于1月5日出版。编辑者与发行者未变,但开本改为二十五开,单独的封面,彩色印刷。封面上印出要目,并在“第二年”三字上加印阿拉伯数字期数。编者声明:“本刊从这一期起充实内容,扩大篇幅,刷新版面。”下半年起,每期增至七十页左右,容纳七八万字。全年共出十二期。注重评论,原有的书刊广告宣传色彩淡化。
1948年的第一期是1月15日出版的,开始了杂志的第三年。编辑者与发行者,开本和页数,均同于上年。至第九期(9月1日出版)结束。
从1946年复刊至1948年终刊,杂志的主编是胡绳、史枚。
史枚说:“这一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上海的环境则更加恶劣起来,生活书店决定主动收缩,一面为未来的新局面准备,所以停止了《读书与出版》的继续出版。”(《记〈读书与出版〉和〈读书月报〉》)
陈原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回到上海,生活书店把原来一个宣传推广的刊物《读书与出版》改成一个以书籍为中心的思想评论的综合杂志,由史枚主编。后来史枚往香港,由我接办。这个杂志的编委会共五人,有周建人、杜国庠、戈宝权、陈翰伯和我。每月聚会一次,定选题,分任务,直坚持到1948年冬,政治环境更加恶化只得停刊。”(《三联书店的杂志和我》)年底,陈原奉命南下香港。
三
《读书与出版》前期和后期的编者,大多是邹韬奋(1895—1944)创办的生活书店和《生活》系列报刊的骨干,中国出版界元老级的人物。
平心,即李平心(1907—1966),原名李循钺,笔名平心、李圣悦、赵一萍等。江西南昌人。1925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37年后曾主编《自修大学》《现实周报》等。1945年与马叙伦、周建人等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任中央委员。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文革”初期自杀。1978年平反昭雪。(www.xing528.com)
《读书与出版》复刊号刊影
神州国光社出版的《读书与出版》
寒松,即艾寒松(1905—1975),原名艾涤尘,又名艾逸尘,笔名寒松、易水等。江西高安人。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即进入《生活》周刊社工作。生活书店的创办人之一。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在上海曾任《民主》《群众》《新文化》等刊编辑。1949年后,曾任江西省教育厅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
张仲实(1903—1987),原名张安人,笔名有任远、实甫等。陕西陇县人。1924年主编《渭北青年》杂志。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大众生活》的编辑工作。1935年起,任生活书店总编辑,《世界知识》主编。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
林默涵(1913—2008),原名林烈,笔名有林彬、林屿、穆文等。福建武平人。早年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35年曾到日本学习,次年回国。曾编辑《生活日报》《读书与出版》《国民周刊》。1938年后至1948年,先后任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编辑。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
史枚(1914—1981),原名佘增涛。江苏苏州人。早年即从事革命斗争。抗战开始后,曾编辑《新学识》《救中国》等期刊。1939年在重庆任生活书店编辑、《读书月报》主编。同年去新疆任职文化协会,不久即遭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1945年9月回重庆生活书店。1946年在上海主持《读书与出版》。1949年后,任职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
胡绳(1918—2000),原名项志逖,另有笔名蒲韧、卜人。江苏苏州人。1935年在上海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民周刊》编辑、《鄂北日报》主笔、新华日报社编委、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
陈原(1918—2004),原名陈洪泰。广东新会人。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土木经济系。曾在新知书店、生活书店、三联书店任编辑。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先后任职人民出版社、国际书店、国家出版局及商务印书馆。
徐伯昕(1905—1984),原名徐亮,又名徐吟秋、赵锡庆等。江苏武进(今属常州)人。1925年加入《生活》周刊,1932年与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任总经理。《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的发行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在出版总署、文化部电影局任职。
四
今日阅读《读书与出版》,过往的书与刊弥漫着历史风尘。
《杂志回顾》栏,刊发杂志的主编对所编杂志的回忆。田汉的《南国月刊》,从最初和妻子漱瑜创刊《南国》周报起笔,写到1925年大革命后《南国月刊》的出现。记叙南国社从最初纯感情的结合走向更有目的意识的结合,到与当时整个进步文化运动的合流。因战乱作者藏书荡然无存,文末期盼:什么时候能搜罗到一套《南国月刊》,“抱抱这失去了很久的孩子”。适夷的《记〈文艺新闻〉》,指出《文艺新闻》以文化艺术的批判和动态的报道为主体,“这确是结合了战斗性和集纳性的,富于创意的尖锐活泼的刊物”。“新兴文坛统治着死的寂寞”,“这寂寞中正蕴积着无限的沉郁”,它“给这沉郁的寂寞掀起了有力的震荡”。寒松的《生活周刊》,总结了刊物的六大特点。张章甫的《世界知识》,记述刊物的几次停刊复刊,在民族的苦难中成长。
萧聪的《文化街沧桑录》,掇拾文化街的旧闻轶事。战前上海四马路及河南路、山东路、交通路一带,书店报馆集中,旧称文化街。从“五四”以前的文艺杂志,鸳鸯蝴蝶和黑幕、武侠小说,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的竞争,教科书出版比赛,到线装书和碑帖画册出版的日渐稀少,有如啜茶闲话,徐徐道来,文化街的变迁尽收眼底。
陈原(署名“柏园”)的《书堆里的漫步》是一个长篇的连载,分《上图书馆的烦恼》《书在旅行中的厄运》《禁书、禁忌及其他》《图书审查种种》等篇,告诉读者,无论读书、藏书或写书都有可能飞来横祸。这是因为“在独裁政府的眼光里”,“自由的智慧和智慧的自由是最大的敌人”(赫胥黎)。
史枚(署名“子起”)的《书市散步》是若干短篇的集合,每期五七则短文,每则介绍一本或几本书,既有文艺作品(从小说到民间说唱,如韩起祥的《刘巧团圆》),也有自然科学作品(如《物理学的进化》)、少年儿童读物及地图等,更多的是有关政治、史学、哲学的著作(如《列宁文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近代中国思想学术史》)。褒贬之间,显示了左派立场。晚年的陈原还忘不了当年史枚的文章而津津乐道,“材料那样丰富而观点又那样鲜明”(《记史枚》)。
孙璧如的《上海杂志巡礼》《上海的几个政论杂志》和周哲的《香港杂志巡礼》为杂志的综述;蒋天佐的《读书偶记》、陈敬容的《读书杂记》、署名“绛”的《夜读抄》为书的漫话。衡文论人,各有所长。
涉笔书海,纵意古今。《读书与出版》不是单一的书评刊物,而是以书籍为中心的思想评论杂志。
1979年4月《读书》创刊,策划并主事的陈翰伯、陈原、史枚、范用等,基本上是《读书与出版》的班底。史枚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这时刚刚得到改正,出任《读书》副主编。当年办刊,他引导读者注视现实问题,《新中国宪法问题》《中国土地问题》都是他的大作。陈翰伯与陈原是被人称为 CC 的好友,陈原主持《读书与出版》时,每期必有陈翰伯署名“梅碧华”的《国际时事述评》。沈昌文回忆,《读书》创刊时将办刊宗旨定为“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当是所来有自”。这源头就是四十年前的《读书与出版》。
五
抗战时期,《读书与出版》1937年停刊之后至1946年复刊之前,生活书店在重庆办了一种《读书月报》杂志。十六开本。1939年2月1日创刊,1941年2月第二卷第十一期终刊,共出二十三期(第一卷第一至十二期,第二卷第一至十一期)。头几期由艾寒松和史枚负责,史枚去新疆后,胡绳接编。史枚说,《读书月报》其“性格基本上和《读书与出版》相同”(《记〈读书与出版〉和〈读书月报〉》)。
20世纪30年代,与《读书与出版》刊名相同的杂志,还有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读书与出版》。主编徐翔穆,发行人曾献声。1933年3月创刊,只出了三期,5月停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