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整体框架下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历史条件、历史时间、历史概念、历史人物等基本的历史再现能力延伸到多元化的认识历史与社会、与自然、与世界的历史认知运用能力上来。他在创新教育下对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推动作用将会很明显的突现出来。
1.框架建构作用
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单一的整块地向前运动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历史元素相互堆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曲折中不断地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运动发展过程。这一个一个构成历史整体的历史元素正是历史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掌握了他,就能将整个历史的发展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的进一步认识将得到保证。反之,则不然。完善的政治体制(在一定条件下),繁荣向前的经济发展势头,昌盛不衰的文化,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世界首屈一指的对外交通,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扩张力的政治影响,……这一切无不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如果不知道或不了解这一些组成这个文明史的基本的历元素,所谓的文明史讲到最后,恐怕只会成为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为什么中国对日本国内军国势力的蠢蠢欲动表示极大的关注,为什么中国和朝鲜对日本修改教科书一事表现强烈的抗议?无他,就是因为日本曾经给中国和朝鲜带来灾难性的痛苦,而日本对两个国家的窥视由来已久。如果对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不了解,我们该怎样看待现在几个民族之间的问题?
历史基础知识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再认、重现,同时还蕴涵着深一层的认知能力,就是构建历史学习的系统框架。中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步完善的重要阶段。框架一旦确立,对以后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2.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作用
历史学科是构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基石。历史课堂要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在这里,人文素质,指得实际上就是历史学科富含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文教育的低落,成为现今教育的一个独特现象。在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莫过于从历史基础知识抓起。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仁”的学说,提倡“爱人”,不光爱自己,更要爱他人,善待生命,善待他人,体现了对人、对生命要宽容的胸怀;孙中山在就医的过程中,认识到“医国”要远比“医人”重要,弃医从政,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战时美国将军陈纳德不远万里,率“飞虎队”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大夫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体现了高度的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二战中珍珠港战役后,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发动非正义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的同盟国,体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但是,历史基础知识丰富的人文内容却是造就学生人文精神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该缺少,更不应被忽视。
3.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www.xing528.com)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不再仅仅着眼于精深的专业知识,人才健康的体魄、宽广的胸怀、开拓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所重视。人格反映的根本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综合国力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立场,其意义重大、深远。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结构中,健全人格的教育已成为一个相当严肃而紧迫的话题。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其内含的传承文明的功能,理应在学生人格教育的环节上发挥载体的作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不论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上讲,还是从教育过程、教育手段上说,人格教育因素,都是其中的核心杠杆”。①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通过个体的不断修炼发展,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实体现了为人的一以贯之的人生信条和坚定立场;司马迁在被生理缺陷的情况下,发奋著作,完成不朽之著作《史记》,表现了人的超越自我、不断发展、创新的精神,而其在书中坚持的“信史”原则则展现了个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探索精神;诸葛亮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已恶小而为之”则要求做人应该应该从点滴做起,坚持正确的立场;……这些真知灼言,散布在历史教育的各个方面,无不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4.创新导引作用
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功能,并不仅仅是学生让学生去再现历史事件,去编构历史情境,相反,这仅仅是历史知识中最基本、甚至总是最肤浅的功能,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更应该由此及彼,深入到现实社会,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去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和平。而这个,才是历史学习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环节;而这个,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理念。
创新脱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创新是基础部知识扩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单纯,离开基础知识去谈创新思维、创新技巧等等都是假大空,唯有脚踏实地,打下坚实基础,巧妙结合现实,创新才可以体现。例如,关于丝绸之路,它曾经是中西经济文化联系的枢纽,不光中华文明可以向外传播,而且外来文明也得以通过它进入中原,从而促进了其时中国经济文化“兼收并蓄”的良好传统,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丝绸之路经过之地,是甘肃、新疆一带,以上是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也包括甘肃、新疆在内,请学生谈谈能不能利用这条曾经向西方人展现中华瑰丽文化的古道对现今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呢?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古今时空的碰撞,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放开了,因而很容易就得出诸如开发旅游经济,妥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是在一个非常平常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引导下,被激发的淋漓尽致。
再如,讲解中国古代史有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问题时,当时的基本情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的内迁,而中原的汉族也开始有目的的向边疆地区扩散,双放在交往融合中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乍一看,基本史实都叙述到了,来来往往,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到我们今天的开放政策,联系到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地区的情况,那么问题的另一面就会尽现无疑。在我国现在,贫困省份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人又会携带资金、技术前往经济贫困地区开发。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什么地方呢?都发展了祖国的经济,祖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元。通过讲解、分析,由基础知识导引出来的创新精神迸发了,思想的激情乍现了。同时也引导学生怎样去正确的看待现在的外来工给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学会尊重每个人,承认别人的劳动,不因为劳动方式的不同而对个人产生鄙视、歧视,甚至是排斥的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