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诗经·大雅·嵩高》记载,周宣王时,改封申国到南阳盆地。宛城遗址是西周申国故城、春秋战国楚之宛、汉南阳郡治宛县。
经过调查,宛城遗址目前保存有3处城垣,城内发现有两处高台建筑和灰坑,城外有墓地。
1.城垣3处,分别位于今南阳市东北部、北部和南部。
(1)东北角墙。位于南阳市环城乡蔡庄东北隅。向西、向南分别延长约1000米和800米,残高1~4米,底宽约20米,夯筑,层厚8厘米,系平夯堆筑,夯层中含大量战国时期陶片,器形有罐、壶、盆、豆、缽、碗、板瓦、筒瓦等,以板、筒瓦为多,此外有少量砾石和烧土。城垣外有宽敞的护城河,护城河宽约40米,淤泥层较厚,河床上散落大量战国、秦汉陶片,亦可见部分属于春秋时期的陶鬲口沿及鬲足。
(2)北墙。位于尚庄与仲景路交叉处西侧。此处因扩宽公路实施了考古发掘。据发掘现场调查,城垣残高1.5米,夯筑,层厚8厘米,系平夯堆筑,墙体基础槽宽21米,槽下叠压一西周灰坑。基槽内混有少量春秋时期陶片、砾石,壕沟宽75米,最深处3~4米,内出土有陶片及铜镞等。
(3)南墙。位于景穆街南侧,闸口至琉璃桥北侧一带。古时这里为宛城南墙及城壕建筑部分,明清之后为府城河水注入白河出口处。从地面看,此处墙体堆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现代房屋,在桥西60米北侧处仍可见到城垣遗迹,系夯筑,层厚8厘米,圆头夯筑,夯窝痕清晰,直径约4厘米,内含大量陶片、瓦块。陶片中有部分灰陶质地鬲口、鬲足、罐、盆等春秋时期遗物。
2.高台建筑两处:一为明远顶,一为望仙台。
(1)明远顶。位于市酒精厂院内。北距宛城东北隅遗迹100米,原系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俗称“明山”。由于现代房屋的兴筑,遗迹遭到一定破坏,现存堆积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8米,夯层清晰可见,层厚8厘米,系平夯堆筑,内含遗物较少;地上遗有大量陶片,以板瓦和筒瓦为多,其它有罐、盆、豆等;局部堆积呈叠压状,根据有关钻探资料,遗址以下2米为黄土层,再以下为黄砂层。《水经注·淯水》载:“今南阳郡,治大城。”“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其东城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故明山遗址可能为古宛城殿堂遗存。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考察此处后,亦认为明远顶是一处战国秦汉时期官府建筑遗址。
(2)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其地西邻梅溪河,东距“明山”约1600米。经钻探,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地上建筑物高约9米,扰乱严重,结构不清,地表可见大量陶片、砖瓦。板瓦和筒瓦居多,其它有烧土等,瓦饰上有绳纹和麻点纹两种,色泽呈灰、红两色。高台东侧断壁处可见夯筑遗迹。层厚8厘米、圆形夯,夯窝半径3~4厘米。中层间铺垫杂草或树叶。在其东20米处曾开一探沟考察,在地表0.5米下亦发现类似构筑。(www.xing528.com)
3.灰坑两个:一为春秋时期遗存,一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遗存。
4.墓葬群3处。[1]
(1)申国贵族墓地。位于汉宛城城址外东北方向约1公里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因为房地产开发,申国贵族墓地已经完全被发掘。发掘一批竖穴土坑墓,出土青铜器、较多玉器等,有的墓葬祔葬有车马坑。墓葬规格较高,时代属西周到春秋中期。
(2)楚申县彭氏家族墓地、申县阵亡将士墓地。位在宛城城址外西约两公里处有。因为房地产开发,也已经完全发掘。楚申县彭氏家族墓地发掘出土有较多青铜器、玉器,有的墓葬祔葬有车马坑;申县阵亡将士墓排列整齐,出土青铜兵器较多,均祔葬有车马坑。
(3)南阳市纺织站春秋战国墓群。位在申县彭氏家族墓地西侧,发掘一批竖穴土坑墓,出土仿铜陶礼器鼎、敦、豆、壶等,有的墓葬椁外填充大量青膏泥。是一处士以下阶层的墓地。
南阳宛城建置问题,可以归纳为:
1.申城,筑于谢地,谢可能系西周时分封的古国。其疆域东西大致在唐(河)潦(河)之间,南北大致在南阳县石桥、官庄境内,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南阳县白河两岸,中心区域当在序山(即独山)脚下的十里庙附近。十里庙遗址出土的西周铜器、墓葬、灰坑以及叠压在商代遗存之上的文化层可视为谢国故址的实证。
2.宛城溯于申城,申城由召伯虎始筑,其年代为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27至公元前782年之间。[2]
另外,在南阳城内的西部,曾发现上下两层文化,上层文化为汉代,下层文化应该早于汉代。下文化层出土遗物有:(1)泥质黑陶系,上施竖线纹,下印横条纹。(2)砂质红陶系,含有罐类器,小圈口,弯唇,鼓腹,小底,颈施平行阴线纹四道,满腹印方格纹,棕红色,夹少许细砂质;红砂陶片,颈部赤红光亮,下印乱绳纹,夹少许细砂质。(3)砂质灰陶系,下印横条纹,上边有不规则的阴线纹,似为制造时的抹擦遗迹,并有烟熏痕。[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