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凤鸟带流杯:楚学论丛第7辑

凤鸟带流杯:楚学论丛第7辑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山楚墓出土有青铜和漆木器凤鸟带流杯各两件,其形如半瓢状,复合两个半瓢为整葫芦形,因此可能是“合卺杯”。图5包山楚墓的合卺杯《包山楚墓》发掘报告将此杯称为“凤纹带流木杯”,陈振裕先生称之为“凤纹带流杯”。楚墓出土的青铜及漆木器带流杯,就是这样一种婚礼仪式上使用的“合卺杯”,为我们理解有关文献记载,研究先秦婚仪制度及楚国的婚俗习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凤鸟带流杯:楚学论丛第7辑

包山楚墓出土有青铜和漆木器凤鸟带流杯各两件,其形如半瓢状,复合两个半瓢为整葫芦形,因此可能是“合卺杯”。

依据《包山楚墓》发掘报告的描述,青铜带流杯两件。其中一件(M2:89),俯视呈桃形,敞口,腹壁直,折流鹰嘴形,嘴内衔珠,椭圆形圈足(图4)。

图4 包山楚墓铜带流杯(M2:98)

漆木器中有“带流杯”两件。整器镟制而成。器口略呈桃形,流外侧雕刻成凤首,皆张口衔珠。器口外壁较直,器身斜弧腹,椭圆形柄及足座,平底。器内髹红漆,外髹黑漆,以红、黄、金三色彩绘。其中一件(M2:31),口外绘折线式二方连续勾连云纹、卵点纹;腹部绘凤身,展翅欲飞。两翼、身、尾等均绘羽纹,柄及座边缘分别绘红色带纹。另一件(M2:25),器外上半部红地色,绘折线式二方连续勾连云纹、卵点纹间以点状太阳纹;下半部黑地色,腹部绘四龙相蟠纹,龙一首双身,身绘羽纹,柄及座边缘绘黑色带纹(图5)。

图5 包山楚墓的合卺杯(M2:31)

《包山楚墓》发掘报告将此杯称为“凤纹带流木杯”,陈振裕先生称之为“凤纹带流杯”。[19]1993年在江陵枣林铺绿化街1号战国楚墓出土有相同形制的彩绘凤纹带流杯[20],木胎,雕制,整器作鸟形,器身制作为鸟身形,其流部制作为鸟嘴含珠,足为象征形的鸟足,无趾而平底。现藏荆州区(原江陵县)博物馆。这种情况表明,随葬“合卺杯”不是个别现象,可能是楚国比较流行的习俗。

值得注意的是,两件带流杯在花纹上的区别:一件在口外只绘勾连云纹和卵点纹,另一件则在勾连云纹、卵点纹中间加以点状太阳纹;一件在柄及座边缘绘红色带纹,另一件在柄及座边缘绘黑色带纹;一件通体绘羽纹,另一件则在腹部绘四龙相蟠纹。这表明两杯之中分有阴阳:绘有蟠龙纹、黑边带纹、点状太阳纹的属于阳性,代表丈夫;另一件绘有红色边带纹的属于阴性,代表妻子。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两件“带流杯”可能就是一套“合卺杯”。

”字下从“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段注:“《祭统》曰:‘夫人荐豆执校。’校者,骹之假借字。注云‘豆中央直者,是也’。豆柄一而已。……豆柄直立,故豎侸豈字皆从豆。”今从楚墓出土的带流杯实物来看,其下部的底座实际上就是实心的豆柄,以承接上部的瓢身,即《说文》所谓“卺,谨身有所承也”。

按照原始定义,合卺杯应该用葫芦瓢本身剖开制作而成。但葫芦瓢质地轻薄,容易破碎;并且作为仪式用品,葫芦瓢本身不够庄重典雅。保留葫芦瓢的基本形制,改用青铜或木质制成瓢状,再将其“流”部雕饰成鸟首状,作为婚礼的仪式用品,更加具有情趣。楚墓出土的青铜及漆木器带流杯,就是这样一种婚礼仪式上使用的“合卺杯”,为我们理解有关文献记载,研究先秦婚仪制度及楚国的婚俗习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注释】

[1]张力丽:《由合卺杯看中国传统双连杯的演变》,《装饰》2011年第11期。田剑波:《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三次年会综述》,《江汉考古》2013年第4期。王芳:《凤鸟争鸣——楚漆器中的凤鸟纹之彩绘凤鸟双连杯》,《艺术科技》2013年第8期。吴艳荣:《从凤鸟双连杯管窥楚人的婚姻观》,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上),文物出版社,1991年。

[3]向一尊:《彩凤双连杯》,《荆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4]陈振裕、胡志华:《中国古代漆器造型纹饰》,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48—49页。

[5]王子今:《秦汉时代的双连杯及其民俗学意义》,《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又见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双连杯及其民俗文化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王子今:《秦汉名物丛考·合卺杯》,东方出版社,2016年。(www.xing528.com)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65页。

[7](明)袁宏道、萧良斡、宋凤翔、胡应麟:《拙斋笔记·瓶花斋杂录·秋泾笔乘·甲乙剩言》,《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

[8](明)陈继儒:《妮古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9]张力丽:《由合卺杯看中国传统双连杯的演变》,《装饰》2011年第11期。

[10]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1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437页。

[12]《初学记》卷十四引晋嵇含《伉俪诗》。(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

[13]《古今通韵》卷二引鲍照合欢诗》。(清)顾炎武、毛奇龄撰《韵补正、古今通韵》,商务印书馆,2013年。

[1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卷七七,中华书局,1979年,第1092页。

[15]《全唐诗》卷一六五,中华书局,1979年。

[16]饶龙隼:《何景明诗选》(明清十大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17]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15页。

[18](清)张梦元:《原起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陈振裕、胡志华:《中国古代漆器造型纹饰》,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20]江陵县博物馆:《江陵枣林铺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