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对鹊岸之战记载的结果是:
是行也,吴早设备,楚无功而还,以蹶由归。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疆待命于雩娄,礼也。[22]
一直以来学者多从此说,认为楚灵王兴十数国之军,两年伐吴,却一无所获。结束后派军队驻防边界,提防吴军报复,明显是开始害怕吴国了。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评价:“吴胜楚二。”
以至灵=王=伐吴,为南怀之行,执吴王之子蹶由,吴人始或服于楚。灵王即殜(第八十简)[23]
这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论,多数学者对此是持怀疑的态度的。比如马楠在《清华简辑证》[24]、李松儒在《清华简〈系年〉集释》[25]和苏建洲在《清华二〈系年〉集解》[26]中都对此大加怀疑,怀疑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如果吴服于楚,为何吴楚之间的战争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笔者列出鹊岸之战前后吴楚战争表(表一),以方便读者理解。
表一 鹊岸之战后吴楚交战表(www.xing528.com)
从表一可以看出鹊岸之战不到一年,吴楚就战火重燃,之后十二年的时间内,吴楚交兵四场,平均三年交战一次。这么频繁的交战频率,说“吴服于楚”确实让人无法接受。
笔者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认识,认为评价截然相反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左传》与《系年》的作者不同,看待史实的立场不同。《左传》是对《春秋》的注解,《春秋》是孔子所编写以鲁国为主体的史书,因此《左传》在记述史料时也继承了孔子“重仁重礼”的价值观,而楚灵王是一位私德有亏的君主,《左传》总体对其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于其的行为,总是加以批评和讽刺。鹊岸之战楚军确实是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战果,加上日后吴楚交兵不断,《左传》就认为此战楚灵王好大喜功之为,有害于国,方作出“楚子惧吴”的结论。《系年》很可能是楚国史书,子居就认为《系年》多偏袒维护楚人。[27]笔者认为“偏袒”语气太重,但其时间记载与《楚居》基本相同,是楚国史书的可能性极大。从楚国的角度来看,鹊岸之战是小败,军队损失不大,吴国又派使者犒师,其后楚军长驱直入,吴军又不敢交战,确实是起到了威吓吴国的作用,作出“吴或服于楚”的判断也在情理之中。
其二,《左传》和《系年》的叙事结构不同。侯文学将《系年》和《左传》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其中一点不同就是叙事结构不同。《系年》的叙事结构是珠串式,一个个历史事件是珠,历史主线则是连接的线,有利于读者对重要事件的把握。《左传》的叙事结构是网状有机叙事结构,将历史事件放置在坐标上,和前后事件构成因果关系。[28]因为《系年》是珠串式叙事,就会从整个灵王时期来观察吴楚胜负,事实上灵王时期吴国的扩张被楚国压制,因此作出了“吴或服于楚”的结论。《左传》是网状结构,注重前后因果联系,联系一年后灵王伐吴大败,终身死乾溪,得出此次失利埋下了灵王败亡伏笔的结论,因此作出“楚子惧吴”的评价。
综上,《左传》和《系年》的记载是存在差异的,以上笔者的分析也多是个人的看法,具体真相为何还需要新材料的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