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最早见载于刘歆《七略》:“鹖冠子者,盖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曰鹖冠。”(《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李善《注》引《七略》)在分类时,刘歆既把它分在《诸子略》的“道家”,又把它录入《兵书略》的“兵权谋家”。班固在《七略》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把《鹖冠子》从兵书中省掉,只录在道家中,并注明:“《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唐颜师古《注》曰:“以鹖鸟羽为冠。”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1]《隋书·经籍志》曰:“《鹖冠子》三卷,楚之隐人。”
据清代张澍辑本汉应劭著《风俗通义·姓氏篇》[2]载:“鹖冠氏,賨人,以鹖冠为姓,知天文者,鹖冠即术士冠也。”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冠氏:《风俗通》‘鹖冠子之後’。褐冠氏:《风俗通》‘賨人,以褐冠为姓,褐冠子著书’。”由此引出鹖冠子为少数民族“巴賨人”之说[3]。实际上《通志·氏族略》引《风俗通》时误把贤人的“贤”字写作“賨”字了,而张澍辑本又据《氏族略》引文,故此以讹传讹。
《风俗通义》的另一处佚文指出:“冠氏,古贤者,鹖冠子之后。”鹖冠子为“贤者”“贤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风俗通义》在讲姓氏时,还记载了其他一些类似于鹖冠子的“贤人”“贤者”,如“稽黄,秦贤人也”“立如氏,鲁贤人立如子”“屈侯氏,魏贤人屈侯鲋”“薄氏,卫贤人薄疑”等。“贤人”是应劭品评古隐者、逸民时的习惯用词,把鹖冠氏后面的“贤人”改掉,反而显得不符合作者的用词习惯了。“賨”字与“贤”字繁体十分相近,《通志》大概是因形似而误把“贤”写成“賨”了,应该根据比它更早的文献予以纠正。《鹖冠子·王鈇》记鹖冠之论“天曲日术”的议论中,有柱国、令尹等官名,这些都是楚国特有的官名。所以鹖冠子是地地道道的楚人,并不是“巴賨人”。
《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五“鹖冠”条引应劭《汉官仪》曰:“虎贲冠插鹖尾。”又引董巴《汉輿服志》曰:“武冠加双鹖尾为鹖冠,羽林虎贲冠之。鹖鸡勇,斗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用之。”《后汉书·輿服志》:“武冠,俗谓之大冠…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由此可知鹖冠就是用野鸡之类的羽毛来作装饰的武官帽子。(www.xing528.com)
据上引应劭《风俗通义》云鹖冠即“术士冠”。汉蔡邕《独断》:“术士冠,前圆,吴制,逦迤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今者不用,其说未闻。”文献载有一种天文术士专用的冠帽名曰“鹬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杜预注:“鹬,鸟名。聚鹬羽以为冠,非法之服。”《说文》:“鹬,知天將雨鸟也,从鸟矞声。《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鹬。’”段玉裁注:“《左傳》:郑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郑伯闻而恶之,使盗杀之。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云不称者,正谓子臧不知天文而冠聚鹬也。《独断》曰:建华冠,形制似缕鹿。《记》曰:知天文者服之。郑子臧聚鹬冠前圜,此则是也。司馬彪《輿服志》引《记》曰:‘知天者冠述。知地者履絇。’……《说苑》:‘知天道者冠鉥,知地道者履蹻。’”《庄子外篇·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唐颜师古《匡谬正俗·鹬》:“鹬,水鸟……古人以其知天时,乃为冠,象此鸟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礼》记曰:‘知天文者冠鹬。’此其证也。”
可能是楚国的“知天文者”戴鹖冠,中原诸国的“知天文者”戴鹬冠。鹖冠以鹖尾竖左右,鷸冠以聚羽圜前顶,两者都是天文术士的标志性冠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