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死后,郑国君臣关系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郑庄公将政事交给大夫,引起诸大夫的疑惧。“孺子拜,乃皆临。自是期以至葬日,孺子毋敢有知焉,属之大夫及百执事,人皆惧,各恭其事。边父规大夫曰:‘君拱而不言,加重于大夫,如慎重君葬而久之于上三月。’”沈培先生指出当时政局非常尴尬。边父规劝大夫主持君丧,在下葬后再拖延一段时间,但最多只能三个月。结果后来到了小祥,郑庄公依然没有主持政事。[22]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大夫不清楚郑庄公的真实意图,不了解郑庄公是否会遵照郑国的传统像先君一样信赖大夫。边父,据陈伟先生推测可能就是传世文献中出现的祭仲。[23]边父、祭仲是否一人,因证据有限还有讨论的空间,但边父是拥有很高声望的重臣这一点认识应当没有疑问,因此可以沟通郑国君臣关系。
边父规劝大夫主持葬期政事不要超过三个月是因为郑庄公新君初立,没有明白其政治态度之前不宜过分干预政事,避免郑庄公的猜忌。然而大夫主持政事的时间已经超过三个月,郑庄公依然没有明确政治态度。因此,边父受大夫之托去劝说郑庄公。“大夫聚谋,乃使边父于君曰:‘二三老毋交于死。今君定,拱而不言,二三臣事于邦,惶惶焉,焉削错器于选藏之中,毋措手止,殆于……为败,姑宁君,是有臣而为暬嬖,岂既臣之获罪,又辱吾先君,曰是其荩臣也?’君答边父曰:‘二三大夫不当毋然,二三大夫皆吾先君之所守孙也。吾先君知二三子之不二心,用历授之邦。不啻然,又称起吾先君于大难之中?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岂孤其足为勉,抑无如吾先君之忧何?’”[24]以边父为代表的大夫们表示希望郑庄公表示自己对大夫们的政治态度,而郑庄公则再次明确自己将遵守先君武公的治国传统,毫无猜疑地任用大夫治理国家。从郑庄公与大夫之间的对话来看,也说明依靠贵族执政是双方的共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