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悦
《汉书·高帝纪》云:“(高帝五年)春正月……齐王(韩)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1]韩信楚国存在时间很短,高帝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即废,因此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韩信楚国范围及辖域,同时也缺乏相关的出土材料。囿于此,学界鲜有对韩信楚国辖域的详细考察。目前所见仅周振鹤先生《西汉政区地理》有所论及。周振鹤先生利用《史记·荆燕世家》所载“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以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刘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回溯韩信楚国之范围辖域,即东到海,包有淮东淮西,西至陈,尽有淮北之地。具体到辖郡,则有陈郡[2]、薛郡,泗水,东海、会稽(或已于秦代分置鄣郡)。所谓分韩信地为两国,其实仅指分其东部(即淮东淮西地),其西部(即淮北地)则收归汉廷,至高帝十一年方封为淮阳国。[3]韩信楚国分为刘氏荆、楚二国的观点一直是历代学者的共识。换言之,韩信楚国应该跨淮水两岸。王恢先生引用《汉书·楚元王传》《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荆燕世家》中的相关记载以为论据,并且明确指出《汉书·高帝纪》中的“王淮北”为衍文。[4]
《史记·高祖本纪》曰:
后十余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高祖曰将军刘贾数有功,以为荆王,王淮东。弟交为楚王,王淮西。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民能齐言者皆属齐。[5]
《史记·荆燕世家》:
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当是时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镇天下,乃诏曰:“将军刘贾有功,及则子弟可以为王者。”群臣皆曰:“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因立子肥为齐王。[6]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
汉六年,既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先有功也。[7]
上述材料似乎可以证明韩信楚国分为刘贾荆国和刘交楚国,从而可知韩信楚国地跨淮水,“王淮北”的情形并不存在。然而,依据刘氏荆、楚二国回溯韩信楚国辖域的做法似乎还有待商榷,“分其地为二国”是否能够证明刘氏荆、楚二国边界加起来与韩信楚国的边界吻合?此外,若“王淮北”为衍文,那么为何历代学者皆未提及?故韩信楚国的辖域问题仍然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不妨以淮水为界,对淮水南北分别予以讨论。
淮北
秦亡以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其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楚汉相争之际,齐国降楚。高帝四年,韩信破齐,春二月,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的封地范围当以项羽所封田氏齐国疆域为基础。关于齐国的封域,史料没有明确记载。项羽分封诸侯,徙故齐王田巿为胶东王,治即墨;以故齐将田都为齐王,治临淄;以田安为济北王,治博阳。故齐将田荣反,自立为齐王,尽并三齐之地。即自田荣时期始齐国辖有临淄、胶东、济北三郡(图1)。韩信破齐后向汉王邀功:“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8]这里的“楚”当指项羽之西楚国。齐国南与西楚国相接,可知临淄、胶东、济北以南地属西楚国。
图1 田荣时期齐国辖域
关于西楚国辖郡名称,清代以来不乏学者探讨。颜岸青先生梳理了各家对西楚国九郡名称的考证,并整理成表格,原表如下:
表1 清代以来各家对西楚九郡名称之主要观点一览表[9]
(“●”表示西楚国属郡)
根据表1,各家一致确定的西楚国辖郡有东郡、砀郡、薛郡、会稽、泗水、东海,其中位于淮水以北的有东郡、砀郡、薛郡、泗水、东海郡一部分。如果依据韩信所言齐国“南边楚”的格局,则西楚国还应包括琅邪郡。高帝四年十一月,彭越、田横已居梁地[10],说明此时位于梁地的东郡、砀郡已不属西楚国,西楚淮北地仅余薛郡、泗水、东海、琅邪四郡。
高帝五年冬,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11],此次益封的范围,当指陈县以东的薛郡、泗水、琅邪、东海,表明西楚国已不再辖有淮北地。至此,韩信齐国包括临淄、胶东、济北、薛郡、泗水、琅邪、东海等七郡(图2)。
图2 高帝五年(前202)韩信齐国所属七郡
十二月,项羽败,楚地平。《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袭夺齐王军。”《集解》引徐广注:“以齐为平原、千乘、东莱、齐郡。”[12]打败项羽后,刘邦立刻夺回了韩信的部分封地,根据徐广言,这一部分应该是属于故齐国的临淄、胶东、济北三郡。韩信齐国的封地尚余薛郡、泗水、琅邪、东海。春正月,韩信徙为楚王,其淮水以北地当承齐国而来,仍辖有薛郡等四郡。[13]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14]这是韩信徙为楚王以后的活动。
漂母即韩信早年落魄淮阴时赠饭之人。《史记集解》:“张华曰:‘漂母冢在泗口南岸。’”[15]《水经注·淮水》云:“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郦注:“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所谓‘泗口’也。”又云:“又东径淮阴县故城北……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16]漂母冢即位于淮水以南淮阴故城东。
下乡,《汉书·韩信传》:“张晏曰:‘属淮阴。’”[17]
韩信之国后,能够召见淮阴漂母和亭长,漂母去世后又在淮阴为其修建陵墓。如果淮阴不属于楚王势力范围的话,韩信恐怕不能与淮阴产生这样的联系,即使其籍贯为淮阴。因此,可以推测韩信楚国辖有一部分淮南地,至少淮阴一带属楚国。(www.xing528.com)
学界存在的主要观点是韩信楚国分为荆国与楚国,即韩信楚国包括荆地。高帝六年韩信被囚,田肯向高帝贺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同年分封诸侯,高帝显然采纳了田肯的建议,诏:“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将军刘贾数有大功,及择宽惠修洁者,王齐、荆地。”正月,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刘肥为齐王。[18]刘邦已充分意识到齐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又将齐、荆相提并论,说明荆地于他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故需刘贾这类“宽惠修洁”的“亲子弟”坐镇。对荆地重要性的认识似乎在田肯建议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那么刘邦夺韩信齐国部分封地后何以又将荆地归入韩信势力范围内呢?另外,刘肥齐国的辖郡中,胶西、城阳由琅邪分置[19],博阳由济北分置。除去胶西、城阳、琅邪三郡,剩下的区域同上文推测的刘邦所夺齐国之临淄、胶东、济北三郡大致相符;由史料中所记载的刘肥齐国的七十三县减去琅邪三郡的属县,余数当更加接近荆国的五十三县。换言之,刘邦所夺三郡范围大小或与荆国,即故韩信楚国淮南地接近。如此,韩信的封地面积没有大的变动,岂非达不到削弱韩信实力的目的?
因此,这两个方面的推测均不能证明韩信楚国辖有除淮阴一带以外荆地的其他地区。
综上,韩信楚国应当跨有淮水。淮北部分辖有薛郡、琅邪、泗水、东海郡的淮水以北地,比刘交楚国多出琅邪郡;淮南至少辖有淮阴一带,但是否辖有全部荆地,尚无更为充分的证据可供探究。
【注释】
[1](汉)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51页。
[2]关于史料中提到的“陈”,学界存在陈郡与陈县的争论,近年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陈郡不存在,“陈”应为陈县,属淮阳郡。
[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26页。
[4]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台湾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4年,第31页。
[5](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84页。
[6](汉)司马迁:《史记》卷五一《荆燕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994页。
[7](汉)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922页。
[8](汉)司马迁:《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21页。
[9]颜岸青:《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历史地理》第三十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0](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77页。
[11](汉)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49页。
[12](汉)司马迁:《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26页。
[13]周振鹤先生在《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琅邪郡”条列王先谦补注:“全祖望云,楚汉之际属齐国。高帝四年属汉,以属齐国;五年属楚国;六年仍属齐国。”周先生认为琅邪郡从未属楚,但不知其所据为何。
[14](汉)司马迁:《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26页。
[15](汉)司马迁:《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26页。
[16](清)杨守敬:《水经注疏·淮水》,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三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54页。
[17](汉)班固:《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861页。
[18](汉)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59—61页。
[19]周振鹤先生认为刘肥齐国当包括琅邪郡,《汉书》记载有脱漏。其理由是《汉书·高五王传》记载高后七年割齐琅邪郡封刘泽,故初封刘肥实应以七郡之地。当是。详见《西汉政区地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