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包商拓展国际工程业务,参与国际工程竞争,有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磨合的阵痛过程。从失败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从挫折中锻造驾驭国际市场的本领,从比较中寻求项目成功运作的诀窍,从必交的学费中积累宝贵的国际项目管理经验,应该是我国承包商的明智选择。这里列举一例国际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失利的案例,分析其原因,总结其教训,痛定思痛,举一反三,以期在今后的国际工程项目经营管理中少走弯路,力争成功。
国内某承包商签订了L国某水电站施工承包合同,签约金额折合数百万美元,合同工期17.5个月。该工程在营运18个月后,承包商与工程业主签订了合同终止协议,工程半途而废,与业主清算后移交工程退场。承包商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代价提前结束了项目,一个国内有竞争实力的承包商,为何在国际市场的小工程上经营失利?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需要吸取。
一、项目运营失败的成因
1.工程难度较大,潜伏着合同工期延误的风险
该电站土建工程由首部和尾部两大区域组成,相距13km,分为四个包段,即首部工程、调节池、引水洞和厂房系统。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开挖32万m3,混凝土浇筑2.35万m3,钢筋扎焊1460t。合同工期17.5个月,工程量不大,但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干扰因素多。引水洞战线长,断面小,难以找到适用高效的设备;高压井深度400m,倾角55°,处于断层带地质结构;施工用的沙石料源奇缺,开采成本高;工程设计极不充分,反复修改,审批程序不清,又缺乏审批期限约束。这些都表明,施工难度与工期极不对称,存在合同工期延误的风险。
2.合同价格太低,隐含着费用严重超支的风险
投标之初,由于该承包商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以过低的投标报价中标,致使工程一开始就处于无法扭转亏损的局面,混凝土单价仅能维持购买水泥的费用,加之沙石料成本很高,每浇1m3混凝土就亏损36美元;炸药单价比预算价格高出一倍;劳动力实际购买价格比预算价格也几乎高出一倍;合同实施过程中该国货币一路贬值,贬值率高达21.4%,而合同规定支付承包商的该国货币以不变价格支付结算。合同实施后,承包商没有一项单价能够盈利,反映了承包商以拼命法投标的策略,造成严重亏损已成定局。
3.工程外部环境极其恶劣,形成了巨大的施工风险
该工程业主的资格存在极大的缺陷,在投标以及实施合同的8个多月,业主只取得了临时经营许可证,工程没有取得合法的施工许可,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承包商的进口设备、材料的清关免税无法得到批准,设备无法按期运到工地,不仅给承包商带来了额外的滞港费和关税押金,而且造成承包商在施工投入的决策上迟疑不决。另外,工程电网供电不能保证,在施工的243天,共有189天发生停电,占施工日历天数的77.8%,累计停电2111h,日平均停电8h,这是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都无法控制的。还有施工中人为的约束条件,如不允许夜间爆破作业,实际上使有效的施工时间无形地减少了一半,严重制约了施工工期。
4.工程设计图纸供应迟缓,直接引发了施工进度风险
由于业主在工程前期的系统设计极不充分,缺乏必要的地质勘探资料,造成施工阶段设计频繁修改,加上设计界限和责任划分不清,致使承包商对结构设计既不能不做,又不敢放手去做。设计图纸供应混乱的局面,给施工进度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在网络计划的所有关键线路上承包商的施工进度都严重滞后,设计图纸供应程序的缺陷束缚了承包商的手脚。
5.奇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带来了合同实施风险
尽管该项目执行的是FIDIC合同条件,但管理模式并不规范,是由业主与工程师自行设计和监理。工程师不可能站在公正立场上行使权利,肯定偏袒于业主。在索赔方面,该工程所在国没有形成正常开展施工索赔的社会氛围,业主和工程师担心承包商的索赔成功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业绩。在合同条款上,把工程所有的风险都或明或暗、拐弯抹角地强加在承包商头上,而业主只承担“协助”、“帮助”之类的责任,说明业主从心理和行动上是惧怕索赔,所以就千方百计地设置索赔的障碍,堵死了承包商合理补偿的通路。
6.承包商内部管理薄弱,导致了项目管理效率低下(www.xing528.com)
承包商项目部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人员缺乏与业主沟通的能力,语言不通,交流困难,双方关系始终不融洽。大部分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各专业的操作手,综合管理能力强的骨干很少,使项目部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能进入正常轨道。承包商自身的管理缺陷,加重了业主对承包商的排斥心理和刁难行为。
二、反思后的警示
承包商在该工程项目上的营运失败有其必然性。它反映出承包商经营理念、决策思路、管理方式以及企业运行机制与国际工程市场未能融合,与国际项目运作规律很不合拍,跨国经营还处在探索阶段。该项目给我国承包商带来了五个方面的警示。
警示之一:对国际工程市场的内在特性必须准确把握,不可掉以轻心。
有一种奇特现象,国内有些承包商在国内工程市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一干国际工程项目就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不是工期延误,就是亏损严重;不是合同中止,就是仲裁诉讼。究其原因,是承包商面临着不同特性又有巨大差异性的两类市场。国际工程市场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大的变数,稍有不慎都会酿成大错。国际工程项目约束条件极强,且缺乏弹性,没有国内宽松的协调机制,合同双方冲突不能及时化解,就会形成合同争端,解决起来相当棘手。国际工程市场又是典型的买方市场,让业主满意被国际市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对承包商苛刻的单方面约束性条款难以避免,其权利义务很难对等。这些市场特性警示承包商,对国际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工程的各种不利后果应有准确的预见和判断,要有化解充满变数的各种危害风险的应急预案。同时对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一方面要有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有理、有利、有节的合同谈判手段去争取改善严重不利的合同条件,不可指望靠合同争端去实现承包商的商业利益。总之,要求承包商应有极强的应变能力,更快地适应国际工程新环境。
警示之二:对国际工程项目前期资讯的了解必须加大力度,不可吝啬投入。
驾驭国际工程市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有经验的国际承包商认为“资讯重于一切”。哪个承包商对工程信息介入的最早,对情报掌握的越充分、越准确、越全面、越详细,不仅能抢占投标先机,而且能够有效地辨识和规避风险;反之就会导致决策失误。本文所述承包商在某电站就犯了信息失真的大忌,承包商对业主以及代理人的资信情况掌握得很不充分,对业主的工程价值取向全然不知,对业主的行为规律更是一头雾水,对该国的市场行情了解得很不准确,各种投标单价报价与市场实际价格相差太大。项目实施期间,货币贬值如此之大,事前没有一点预判,反映该承包商对国际金融信息的极不敏感。这些都警示国内承包商:对工程前期的资讯多一份投入,后期的工程实施就多一份把握。中国有句俗话,“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承包商要取得预期的工程经营成果,应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决策理念,把项目前期费用作为营销费用列入预算,拨足划够,使市场调研费、项目咨询费、可行性评估论证费、现场考察费等都要落实到位,用足用够,把项目前期费用的投入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交易成果。
警示之三:在签订国际工程合同时,必须把工程风险因素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可打肿脸充胖子。
有些承包商在国内工程投标中基本不考虑工程风险,再低的价格合同都敢签,都敢干,因为在他们看来风险可以转化为机遇。而国际工程则不然,合同一旦签订,不平等的合约具有硬约束,出现合同风险都是承包商实实在在的损失,在这里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较小。在前面所述电站项目中,业主强加给承包商的各种风险性条款几乎都没有规避。这些都警示我国承包商:在谈判签约阶段,不可饥不择食,急于求成,急于签约;不可急于打开国际市场,草率签约;不可因竞争激烈,怕丧失中标资格,被迫签约;不可因谈判人员急功近利,失误签约。总之,要对合同的风险程度进行严格评审把关。与其签订无法履行或履行后损失很大的合同,不如宁缺勿滥。国际市场的入门费必须要花,但花的要物有所值。
警示之四:国际工程的科学公关必须娴熟运用,不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国内工程的公关与国际工程的公关目的都是一样的,即通过有效的沟通,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增进信任,达成合作共识,建立共赢关系。但国际工程的公关有其独特性。国内工程的公关高手,在国际工程的公关上则是新手。前面所述电站项目的公关就是一个败笔。工程自始至终,承包商与业主的关系一直未能调整好,双方没能找到共同语言和利益共同点,结果只好不欢而散。国际工程科学公关是国内承包商没有认识清楚的未知领域,国内承包商在国际工程上营运失败,有可能主要不是败在技术上,而是败在不会沟通和协调的科学公关上。国际工程的科学公关是建立在对跨国文化的娴熟应用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磨合并达成共识、形成默契,需要承包商国际项目文化的高级修炼。尽快补上这一课,是国内承包商的当务之急。
警示之五:国际工程的有效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保证,不可滥竽充数。
在前面所述电站项目中,承包商的团队人员素质明显不能适应国际项目管理的需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一定是管理技术型的结构模式。与此相适应,项目团队人员结构应该是有高度知识含量、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的复合体,从事国际项目管理的人员,在经营理念上应具有信誉意识、合同意识及权利本位意识;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管理的手段上应掌握和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唯有如此,我国的承包商在国际项目营运上才有竞争取胜的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