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教学创新实践:师生平等,激发学生主体性

阅读教学创新实践:师生平等,激发学生主体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创新原则。阅读教学创新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建构知识、建构自我。如果有学生提问:是否没有爬上去的所有知识分子都会成为孔乙己呢?因为孔乙己其实是缺乏适者生存的能力,而且世人的冷漠也给了他莫大的刺激,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阅读教学创新实践:师生平等,激发学生主体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创新原则。在这一总体原则指导下,针对文言文与现代文这两种主要文体的表现语言不一致性,笔者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程序。

(一)文言文教学程序创新

1.文言文教学程序创新的内涵

文言文教学始终游离于“主体”教学之外,由语文教师在讲台上低吟高唱到字斟句酌,都无不认为这种古代书面语言需要教师较多的“灌注”。这种做法其实同样是对学生能力的低估,而没有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造成了新的“一言堂”。使文言文教学变成“朗诵——翻译——理解”三步曲,让学生成了接听、背诵的机器,以致厌恶文言文的学习,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下一代中失去其“阵地”。这是现行的“教师中心”的可悲处。

阅读教学创新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建构知识、建构自我。在教学情势下,教师应考虑能够通过什么样的行动给学生带来支持性情势;教师应发现学生此前不知道的知识能力;等等。

与此相应,教师可以团体竞赛形式让学生展开阅读。在此条件下,人们会树立起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这种心理状态乃是某一部位大脑皮层处于最适宜的优势兴奋状态,从而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成分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紧张和高度的集中。此时,人们的观察力敏锐,记忆力迅速,思维活动活跃,思路开阔。因而大大提高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在团体竞赛中,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指向性很强,彼此的情况及时交流,相互理解,共同促进了发展。此时最能发挥人的潜力,尤其是后进的个人或团体。[3]

毫无疑义,文言文教学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采取学生教师双主体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团体竞赛,采取进取式教学方式,共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享决策权(包括借助信息化手段自行据资料理解决定);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其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体验学习,尝试解决不一致答案的语句翻译。让学生的角色定位由依赖、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自我管理、自动自学、可变的学习者。而相应的,教师也应从专家、督导的身份走出来,成为一名提示者、指导者,由单向传授变为学生自行构建知识,变为“以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如此,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教师都能愉快地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文言文教学程序创新的一般流程

实施这一教学,可分为“准备-实施-辩论-创新”四个阶段。在每一阶段中,都应由学生自主参与,教师从旁指导。

(1)准备阶段

教师将学生按自愿原则(尽可能,但也应兼顾互助精神)分为四人一小组,由其自行查阅工具书、资料、做好字词注音、语句理解、文段背诵、课后习题、课文阅读等工作。学生在此阶段必须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勾画圈点,加批注。还要写出评价性感受、读的内容。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则在课堂中实施:由教师抽选小组或自愿上台,完成对课文预习工作的展示,进行群体交流。

(3)辩论阶段

由全班余下学生对台上小组自由发问,经过论辩,相互质疑启发,达到对课文的准确理解。

(4)创新阶段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教师对未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解疑,并扩展思路,对有的论题做指导性引导,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激活不同的思路。鼓励思维多向性和理解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下,学生会很有兴致地参与学习,展示自己(或通过上台,或台下驳倒对方),而在此过程中,自然就会不知不觉地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并通过自读、论辩等形式,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与文章内容或形式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得出自己的见解,提炼出独特的内容,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求异思维进行由此及彼的创造性思维

(二)现代文教学程序创新

1.现代文教学程序创新的内涵

现代文教学不同于文言文教学,通常是从文体阅读教学的角度入手,分为常用文体教学(含记叙文教学、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应用文教学)、文学作品教学(含小说教学、散文教学、诗歌教学、戏剧教学)几个部分。

记叙文教学要把握记叙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中心思想和记叙语言等要点;说明文教学要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和客观性、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的结构、方法、语言;议论文教学要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文学作品教学则要认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认识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采用情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框架式读书法等。

在现代文教学中,由于不存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尽情地遨游在鲁迅郭沫若沈从文茅盾名人名家创作的浩瀚的文学海洋里,领略说明文、议论文严谨的文风,严密的逻辑美,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使之初步掌握搜集、筛选利用资料信息,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生动、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其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导”的作用,而绝不应起“套”的作用,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样的,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一己之见,不囿于标准答案,只要言之在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是一点儿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提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散文”。是不是没有其他理解呢?如果有学生提问:是否没有爬上去的所有知识分子都会成为孔乙己呢?为什么没有人关心他呢?教师就应该予以鼓励。因为孔乙己其实是缺乏适者生存的能力,而且世人的冷漠也给了他莫大的刺激,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跳出框框去想问题,不拘泥于成见,各抒己见。(www.xing528.com)

不仅文学作品可以引发学生的创见,说明文也可如此,如说明文《苏州园林》一文中,第一句便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而有的练习集中认为写得很准确,“据说”一词充分显示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果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也应予以肯定。在评估学生阅读理解时,教师应把有无创造性提在首位。

2.现代文教学程序创新的一般流程

现代文课堂教学可采用“问-想-辩-做”四步教学。

(1)第一步:问

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的机会。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问”先于“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的动态,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运用迁移乃至协作中的共享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问”应作为协作、沟通的桥梁,作为知识不断融合、整合、构建的催化剂。

“问”的本质是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之窗,所以现代文教学中的“问”应定位在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锤炼语言文字能力。在提问中要多提“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是不是”或选择问,让学生的思维经过“催化”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思考不再是僵化的而是变通的。

例如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教师如果能抓住作者从实在的小屋的描摹转化为对心灵的、理想的空灵小屋的向往,以及这种转化怎样实现,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必然会有所提高。

又如初中课文《苏州园林》,如果教师能在讲说明顺序时设问:为何要先写布局、假山池沼、树木、廊子和花墙,后写门窗、颜色等,必然会启动学生的思维。

提问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思考到探讨、争论,让他们在寻求答案中学会分析、思考,并不强求统一的答案。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从师生互动出发,提出一些有启发性、创见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求知、创新的热情。

(2)第二步:想

其次,阅读教学重在阅读想象,学生无论是在思考教师的提问,还是在理解作者的文字时,都离不开“想”。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后,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体会,毕竟文章中的有些内容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在咀嚼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才有机会融入文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辩论的世界,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创造性地理解,而不是在作品的表面含义上一擦而过,而难于深入其里。

其次,要提倡有想象地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时,作家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学,而读者靠想象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地释放出来。学生不对文中的描写记叙加以想象,就不可能对作品有主观的感情的切入。深入的阅读必源于深入的想象。人的想象开启了创造之门,想象是一切的创造之源,因而提倡“想象”阅读必然会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科学创造上如虎添翼,也能促使他们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再次,要提倡整体性地阅读。阅读文章不能单从一字一句,一段一章上下功夫,那是“文章学”,是支离破碎地对文章的理解。作为创造性阅读教学,应该提倡学生从内容上思想上着手,从整体上对文章加以把握,对文章形成总体的概念。在大体上感受文章,接受美的熏陶,去领略作者独到的匠心。比如,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如果教师一上来便扣住总分顺序、主次顺序大讲结构,抓住石拱桥的特点大讲事物特征,学生便易形成断续的知识。假如教师讲课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所讲内容,整体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美:古代的坚固雄伟、美丽多姿,现代的辉煌成就,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了解到作者写作的用心:说明中国石拱桥今昔的特征与成就,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最后,在阅读中提倡有设想的阅读,主要通过对作品中被作者省略掉的故事情节、过程、人物命运等的推断设想,来考虑读者对文本是否理解得全面、准确和深刻。这种有一定限制的定向性想象,却又个性鲜明,是一种辐射思维,更有利于思维的成熟发展、突破和创新,这样的想象是阅读的深化过程,也是思维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想还意味着思考,即应该提倡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有疑惑才有思考,才有收获,才能更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以达到更深层次的阅读。

(3)第三步:辩

教师在教学告一段落的情况下,应该师生共同参与,对文章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而富于逻辑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延迟判断策略,不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让所有的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独到见解的更应加以鼓励。例如学习《蜘蛛》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蜘蛛的习性、外形作者并没有介绍全面,比如腿部末端强壮、脚爪长如矛,可以对付远处的进攻者,等等,在肯定此意见正确的基础上,师生便可围绕此写法是否应视为作者的疏忽进行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4)第四步:做

采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学后做,如让学生结合文章去写、说、演、唱等实际操作活动,并以师生评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发现,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化,形成迁移能力。

充分领略了文章的美,领会了读者的创作意图方法后,学生们便可以通过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完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可以从作者的思路着手仿写,也可以从写法入手仿写,以体会作者的创作,并有所创新,比如学习诗歌《乡愁》后,便可引导学生仿写,用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离乡离家之愁。还可以在阅读后,运用戏剧小品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甚至在学习说明文后,可以实际操作,或参观工序,或将诗歌编成曲子来唱,或进行课外的比较阅读训练,这些,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细微处把握文章,在小处进行深入的领悟。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4]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辐合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出最基本的概念和系统的知识,得出规律,达到获得文章知识板块助益于理解的目的,如有的教师先布置学生阅读两篇说明文《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然后启发学生从中概括出写作说明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写成读书笔记,学生不仅获得有关说明文知识的文章知识板块,还有效地锻炼了探索创新能力。“举一”后“反三”,就是发散求异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后从陌生的角度挖掘文章的新意,提出新的见解,以训练其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变换文体改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总之,让学生大胆地去做,从而带动阅读的深入。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对文字材料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可是如果仅仅是感知、记忆材料,那么只能说是低水平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应该会获取信息,并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在阅读中,会运用创造性的想象、联想以及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形式,运用各种创新阅读方法,在深入理解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形象、新的思想,提炼出某种与文章不同的内容或见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同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创新的原则,采用创新的教法,在民主、宽松的阅读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有所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