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类化整理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那么,语文阅读图式也就是集合了关于语文阅读对象的具体构成知识。
语文阅读不同于其他学科。就拿其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来说吧,作为艺术美的一种形态,则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优秀的课文,对现实的广泛多样的美的现象,做了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反映,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万紫千红的美的世界,像《一月的哀思》的情感美,《二六七号牢房》的理想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风格美,《窦娥冤》的悲剧美,《绿》的语言美,《警察和赞美诗》的结构美等,真是美不胜收。因此,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想象美、理解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所以,语文阅读图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审美阅读图式。它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生活积淀,有一定的审美情感,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审美阅读的图式。正因为阅读图式的存在才使语文阅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呈现出丰富的个体差异和创造性。
(一)审美阅读图式的创新阅读教学作用
审美阅读图式在创新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复杂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预期作用
审美阅读图式对文章体裁有预期作用。面对一篇小说,学生就会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等;面对一篇散文,便会期待着它有精悍的内容、灵活的笔调以及优美的语言等;面对诗歌则会期待着节奏、韵律以及某种抒情意境的出现。
同时,阅读图式总能借助文章前面的内容对后面的内容进行预测。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预期,都是学生对阅读材料所进行的创造性理解。
2.补充作用
前文谈过,许多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总设置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读者去补充创造。当读者在阅读对象中发现缺少一些特定的、实质性信息的时候,就要启动相关的阅读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去补充和建构有关这些部分的信息。即,由于审美阅读图式的补充作用,文章中的“空白”和“未定点”才会在阅读主体和记忆中呈现出来,并参与理解创造活动。例如,在小说《药》中,对夏瑜出身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什么能够较早投身革命是一处“空白”,但小说中出现的有暗示性的线索,比如阿义向夏瑜“盘盘底细”,“夏三爷”和“夏四奶奶”的称呼以及夏瑜的名字,还有夏瑜的母亲上坟时提着的“破旧的朱漆圆篮”等。如果读者具备了相应的阅读图式,就会创造性地补充出下列隐含的信息:阿义向夏瑜盘底细,说明夏瑜有一定的来历和背景;只有富贵人家的男子和妇人才可以称“爷”和“奶奶”;“夏三爷”和“夏四奶奶”的称谓说明夏家乃富贵人家;而“瑜”字本身也暗示着夏家是书香门第;“朱漆圆篮”是十分讲究的有钱人家的日用品,但“破旧”二字又意味着曾经富有的夏家现已败落。通过这些创造性补充,读者就很容易推断出夏瑜受过良好教育,比一般老百姓更早地接触新文化新思想,因此能够较早地投身于革命。
3.选择作用
审美阅读图式的选择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图式被激活后,它会不断地从自身储存的信息中选择最合适的部分来解释阅读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在阅读完成后,图式将对文章中出现的新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整理和类化,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结构中。
审美阅读图式的预期、补充和选择作用在创新阅读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它们互相渗透、相互包容,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完成对文章的创造性理解。
(二)审美阅读图式创新阅读教学的方向
审美阅读图式的形成与主体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等密切相关,它是语文创新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www.xing528.com)
1.文化图式方向
讲到文化,当然首先是指本民族的文化。我们的中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其贫弱状况不言而喻。上起先秦,下迄五四,浩浩荡荡的巨流,璀璨迷目的浪花,他们接触了多少,知道了多少,记得了多少,濡染了多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大灌输传统文化知识的力度。除了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文化资料,还应考虑从课外加以补充,例如,教材中文化常识单元的知识短文和附录选文,不能草草处理;经典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名篇要多让学生背诵,还要增加营养,补充一定的古典文学精品。
新时期以来,各个学术领域均提供了为数不少的新成果,展示着新的思想观念。它们应该是当代中学生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类报刊上高品位的时文,特别是那些思维新颖、发人心智的好文章,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图式,为创新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生活图式方向
阅读课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许多文章都来自作者对生活的体悟。如果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深刻的体会,就很难对文章进行创新阅读。比如,如果学生没有父母钟爱自己的生活感受,就不可能真正体会得到《背影》中父送子上车、父为子买橘子等这些微小事所表现出来的父子之间的至亲至爱至真的亲情。相反,学生们有了“漆黑的夜晚,一只萤火虫从面前飞过;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母亲拧亮了台灯”那种对亮光的感觉,就会真正理解巴金的《灯》中关于“光明、温暖和希望”的象征意义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切实把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导中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仔细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以领略生活的五彩缤纷,体悟人生的苦辣酸辛,拓宽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艺术感受,注重形象的捕捉以及对美点的发现,使学生学会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极为普通,甚至是很枯燥的素材中,也尽可能感受认识到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就像杨朔对于蜜蜂的审美感受认识(《荔枝蜜》),峻青对于秋的审美感受认识(《秋色赋》)一样。这样,学生懂得了审美创造的规律,又与生活接触,就很容易碰撞出灵感思维的火花:一抔黄土,可引起故乡的恋情;一株杨柳,可想到友谊的珍贵;一朵秋菊,能产生青春的遐思;一片朝霞,预示出兴邦伟业;绚丽夕阳,寄托了老母的嘱咐;山泉春雨,似同窗话知心……
当然,学生社会生活的主要天地还是校园,为了利用一切空间和时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图式,我们应该让教室窗明几净,朴实美观;让校园百花争艳;语文班会的设计,尽可能富有诗情画意;课外阅读活动,尽可能情趣盎然;板报和校园文学社团的刊物,应更具美的魅力;师生的衣着、言谈举止,也应追求具有时代风尚的健康美。这一切会对学生生活图式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填充作用。
3.情感图式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在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同时忽略了对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这恰恰是语文创新阅读教学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约占70%,从这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中,接受健康的、崇高的情感与美的熏陶,这固然也有认知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审美的。议论文中思辨的美能让人明辨是非,评论曲直,宣扬真理,批评谬误;诗歌中的韵味美、跳跃的节奏、深邃的意境让人余音绕梁、回味悠长;散文中的意趣美和辞采美给人一种充满乐趣的精神享受;小说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能给人以灵魂的陶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切实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百合花》既展示了革命英雄的风貌,又可滋润青少年高尚的情操;《祝福》既鞭挞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也激发学生更热爱社会主义今天;《最后一课》既表达对侵略者的民族仇恨,也教育学生要爱我祖国;《游黄山记》既描绘了壮丽多娇的山河,也激起学生对生我养我的故土的深情;《茶花赋》既可愉悦身心,也可催人上进,等等。教材中的这些情感美交相辉映,为学生敞开了进入美的大门,当学生一旦拥有这些,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融进自己的感情,带有自己的情感倾向。善于体会人的心灵的优美和高尚,对他人的不幸遭遇善于从心底里唤起同情,并能对灵魂丑恶、肮脏的人憎恶之、痛恨之,逐步加深对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绪体验,就像鲁迅对旧中国人力车夫的感受认识(《一件小事》),艾青对苦难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感受认识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与作品形成共鸣,真正地走进作品,为人物的乐而乐,为人物的悲而悲,达到创新阅读的理想境界。
这样,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有了提高,就会使他们的审美阅读图式更加丰富多彩,为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