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即创造
创造是阅读自身的规定性,并不是从阅读外面另加给阅读的。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这表明阅读即创造,阅读本身就包含创造的因子。然而很多研究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臆造阅读与创造性阅读之间的关系,他们“创造性阅读”的时候将理论的重点放在了“创新”上,认为“创造性阅读”就是相对于“非创造性阅读”而提出的,还有一部分人将“非创造性阅读”称为“传统性阅读”,他们都将创造性阅读看作新兴的产物,将创造性阅读的产生与阅读的产生割裂开来。然而创造性阅读就是阅读的一部分,而且阅读是不分传统与新兴的。一些研究者所谓的“传统性阅读”,其实说的是阅读教学时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性,这种传统性体现在阅读教学时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在教授内容,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在整节课中学生的个性被压制。但是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这种教育手段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被称为“传统”。“传统性阅读”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思,而将阅读本身与阅读教学手段的一种混淆,但是对于“非创造性阅读”的这种提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能说学生在学习同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对于某一段甚至是某一个字词的理解就是完全一样的吗?本书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是凭空说出来的,学生在面对完全一样的学习内容下所存在的这种不完全相同的感悟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所以即使在所谓的传统性阅读教学手段下,学生依然会对课文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这就说明了“非创造性阅读”根本不存在。
(二)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级阶段(www.xing528.com)
东北师范大学学者朱绍禹将阅读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阅读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字面的理解——获得读物内容一个词、一种观点、一个句子的最初的直接字面意义;二是解释——不是直接按样照搬读物文字,而是进行概括、比较、发现潜在的意义;三是批判性阅读——对读物做出个人的反应与判断;四是创造性阅读——发表超出读物之外的新思想。后来被其他学者简化为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创造”四个阶段。这样可以看出创造性阅读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阶段。有的学者认为,创造性是阅读的终极目的。[2]有的学者还认为,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创造,即在阅读中“化异己世界为自己的世界”,包括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维体系和新的感悟与体验。[3]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且它是阅读的最高层次。
大多数的学者和专家都将创造性阅读视作阅读的一部分,本书以王文彦、蔡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所阐释的学生想要掌握阅读的六种能力“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迁移力、创造力”[4]为启发将阅读划分为六个阶段: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迁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这六个阅读阶段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感受性阅读是其他阅读活动的开端,王荣生在阐述感受性阅读的时候,强调“作为读者主要是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也就是要居于‘鉴赏者’的阅读取向。”[5]在这里他将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合并成一个阅读阶段,就是阅读者在发现、感受、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意蕴的基础上,再以鉴赏者的角度去“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强调整体感知”[6]。评价性阅读则是在其前三种阅读形式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意蕴进行判断和分析。迁移性阅读是阅读者对文本进行感受、鉴赏、评价之后,吸收如何阅读文本的经验,最后将习得的经验运用到其他阅读中去的阅读形式。阅读者阅读文本通过感受、理解、鉴赏、评价、迁移五个阅读阶段之后,就追求阅读的最高阶段——创造性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