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动机是创新的最主要构成要素,这是从创造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来的。“任务动机包括决定个体完成某一给定任务以及达到某一行动目标的动机变量。”[9]它是一个人在具备了做某事的能力素质后选择“怎么做”的重要决定因素。该理论认为工作动机包括两个因素:第一,个人对任务的基本态度,它产生于个体对这一任务进行认知评价的时候,其强度与个体的偏好和兴趣相关联;第二,对在某种情况下从事这一任务的动机的感知,这种感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尤其是这种外部制约因素特别突出的情况下。
任务动机的发展依赖于指向任务的现实动机的初始水平,同时依赖于是否存在明显的外部制约,以及个体使外部制约最小化的认知能力。不仅如此,屈从会使个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诱发出与创新过程相违背的动机,但是随着这种外部制约的消失,创新思维也逐渐得以促进和激发。但是她同时强调,创新不是在个体安逸舒适的状态下涌现的,毫无压力会使个体产生懈怠感,不利于激发创新思维。也就是说,消除外部压力对于激发创新性是有益的,但过于安逸而导致自身的懈怠则是有害的。
【注释】
[1]姜丽华.教育学视域中的“创新能力”[J].教育科学,2009(05):27—29.
[2]赵振华.中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高道才.广义创新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杨小洋,申继亮.论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06(08):55—58.(www.xing528.com)
[5]王振宏,王克静,游旭群,等.教师效能、工作动机与心境对教学创新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05):1254—1257.
[6]林崇德.教育科研: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9(01):52—55.
[7]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77—81.
[8]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