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摆》新课设计
师:现在我们学习了单摆的条件,那么现在来看这几种情况,哪一个符合单摆的条件呢?
生:第四个。
师:回答正确,那么我们现在来看其他几个为什么不符合条件?先来看第一个……
生:绳子不可伸长,橡皮绳不符合。
师:第二个。
生:绳子太短,不满足绳长远远大于小球的半径。
师:第三个。
生:绳子太粗,不满足绳子的重量远远小于小球的质量。
师:对,而且要使得单摆做简谐运动摆幅还要控制在5度以内,实际上,单摆是简谐运动的一个物理模型,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另一个物理模型,大家还记得吗?
生:弹簧振子。
师:对,由于两个模型所做的运动都是简谐运动,他们的运动规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当两者都摆到最大位移的地方,它们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满足什么样的情况?
生: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且指向平衡位置。
师:根据周期的定义,大家来猜想一下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有哪些?
生:小球的质量。
师:你认为小球的质量越大,周期越大还是越小?
生:越小。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还有绳子越长,周期越大,振幅越大。
师:还有吗?(没有人回答)
师:现在我来做一个小实验大家注意观察(教师操作选取两个质量相同的一个金属球和一个木球,下面放置一个磁性较强的磁铁,用相同长度的轻绳挂在支架上,拉开相同的幅度,这时停下来),大家现在先观察一下,此时,我控制了哪些量没有变化?
生:摆幅、绳长、球的大小。
师:什么是不一样的?结果如何?
生:小球的材质使得受力不一样。
教师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影响周期的不同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案例分析: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单摆的条件让大家鉴定哪一个可以称为单摆,这是对于物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其次提出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过程“发现问题”。最后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单摆的周期,比如绳长、小球的质量等。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个过程“猜想与假设”,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这是第三个过程“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下面由各个小组进行实验是第四个阶段“进行实验与手机证据”,然后得出实验数据进而得出结论即实验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差异,这是“分析与论证”“评估”阶段,最后的阶段是“交流与合作”,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于科学探究要素的规定,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电磁感应现象(新课)
教学过程:电能生磁,那磁能否生电呢?录像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磁生电即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标题:电磁感应现象。
提问:磁能生电,那么什么情况下能生电,既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来探索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提问:现在你们每人桌子上都有一些实验器材,大家来尝试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呢?
学生实验:结论。当线圈与条形磁铁间相对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提问:现在大家来试一下让条形磁铁“原地踏步”看看有没有感应电流产生呢?
学生实验:不产生。
教师画出条形磁铁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在上述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提问:为排除相对运动影响,又要使线圈中磁场变化,用什么办法?
回答:用电磁铁代替条形磁铁。
学生实验:当线圈中电磁铁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时,产生感应电流。动画显示磁场强度发生变化时是否有感应电流产生。
结论1:当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时,产生感应电流。(www.xing528.com)
设问:还有什么方法能产生感应电流?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不发生变化时,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提问:要研究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不发生变化时,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应运用哪种磁场?
回答:匀强磁场。
演示实验: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改变面积时,产生感应电流。
动画显示: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改变面积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
结论2:当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不发生变化时,线圈面积改变也能产生感应电流。
设问: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能产生感应电流?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和线圈面积不发生变化时,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提问:要研究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和线圈面积不发生变化时,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应运用哪种磁场?哪种线圈?
回答:匀强磁场和硬线圈。
演示实验:硬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分析:硬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时,发现线圈平面和磁场的夹角发生变化。
动画显示:硬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结论3:磁感应强度和线圈面积不发生变化时,线圈平面和磁场的夹角发生变化时,产生感应电流。
提问:上述三种情况的共同点是什么?
回答:线圈中的磁通量不一样。
反面证明。
实验演示:闭合回路在匀强磁场中平动时,不产生感应电流。
录像演示:线圈的面积减小,磁场增强,不产生感应电流。
动画显示:线圈的面积减小,磁场增强,磁通量不发生变化。
案例分析: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个具体的问题分为很多个小步骤,然后分步来完成,完全符合研究物理问题的求同法和存异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但是教师并没有直接把答案给出,而是通过实验探究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分析磁铁与线圈如何相对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其次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弱和改变线圈的面积分别来观察感应电流的有无。这三种方法无论哪一种最终改变的都是磁通量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磁通量的变化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整个过程就是在按照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步骤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分析与总结”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静电现象
师:我们知道,对于磁铁来说,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那么对于正负电荷来说呢?我们来观察两个小实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不但可以吸引细小的纸屑而且能够改变从高处落下的小水流的流向。)
师:纸屑和水流带电吗?
生:不带。
师:那说明带电的物体不但可以吸引带异种电的物体还可以……
生:还可以吸引不带电的物体。
师:现在我们用维式起电机分别给它的两个极带上电,然后接在挑球实验的上下两个极板之间,大家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球在上下两个极板之间跳动。
师:现在我们一起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从头来分析,小球最初在下极板上,那么小球所带电性和下极板是什么关系?
生:相同的。
师:我们假设下极板最初带正电,那么在上下极板之间就会形成向上的电场,而带正电的小球受到了什么样的力的作用?
生:竖直向上的电场力,然后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
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球要实现向上运动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电场力大于重力,小球满足轻质小球的条件。
师:那么小球和上极板接触后受力及运动的情况请大家自己来分析。
案例分析:本案例从磁铁的相互吸引入手,围绕着电是从哪里来的,电是如何产生的设置问题,并且通过小实验来逐步解决问题,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仅仅通过几个小实验就把带电体之间的吸引情况、电场与带电极板的关系、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点都重新进行了巩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