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金言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式。
告别过去,不为明天担忧。
威廉·奥斯勒爵士(William Osler),成功创建了世界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讲授,这是英国医学界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同时他被英王封为爵士。在其去世后,人们整理出长达1466页的两卷书来讲述他传奇的一生。
他是如何成为著名的医生的呢?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呢?
在1871年,当他还是蒙特利尔综合医院的医学专业学生时,他与普通人一样,被忧虑所烦恼。他总是在担心:如何才可以通过期末考试?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到哪里去?如何开一个诊所?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一次,他在一本书中读到了苏格兰史学家汤姆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所写的一句话:我们的任务不是瞭望未来,而是要做好手头的事情。这短短的21个字,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为那些未知的生活而忧虑,而是应该做好手头的事情。他似乎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从这时起,他就开始慢慢成为一名著名的好医生了。
有一次,威廉搭乘一艘巨大的海轮横渡大西洋,他观察到船长站在驾驶舱里按了一个按钮,机器就开始运转并发出响声,这时船马上分为几个独立部分,隔成几个放水的隔舱。于是,他大脑中的灵感突然乍现,他想人的生活难道不应该如此吗?昨天、今天、明天就是每一个隔舱,当我们生活在今天就应该隔断昨天与明天。
几个月后,在一个温暖的春夜里,正是郁金香开满校园之时。威廉·奥斯勒爵士向耶鲁大学的莘莘学子做了一次演讲,他说:“像我这样曾在四所大学里当过教授,写过一本很受欢迎畅销书的人,在大家看来好像应该有“卓越的才智”。其实并非如此,我身边的朋友可以作证,我的资质是相当平庸的。或许,你会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觉得应该从根本上归功于‘活在今天的方格中’,或者可以说今天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
“我曾经在几个月前参观过轮船的隔舱,事实上,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副比轮船更精密的有机体,而且我们有更远的航程。我想奉劝大家,你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全部。只有相信‘活在今天的方格中’,才能在未来航行中保证安全。我们就如同一个驾驶舱,你会发现那些大隔舱都有各自的用处。当你按下一个按钮,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用铁门隔断过去,因为昨天已经逝去了;按下另一个按钮,用铁门隔断未来,因为明天还没诞生。然后你就可以安全地航行了,你拥有今天的一切……与过去告别!告别已经逝去的昨天,隔断那些会将傻瓜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如果未来的重担加上过去的沉重,一起让今天背负,那即便再坚强的人也会怯弱。要将未来像过去那样隔断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不存在所谓的明天,人类的救赎就是现在。每天为未来担忧发愁只会浪费精力,而且徒增自己的负担……所以,请将你们内心的船舱门紧紧关闭吧!从今天开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奥斯勒爵士并非要求人们只活在今天,而不为未来做准备。事实上,在演讲的最后,奥斯勒爵士总结说:“集中你所有的智慧和精力,满怀热情,将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加完善,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式。”
同时,奥斯勒爵士鼓励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在新的一天到来之际,向上帝祈祷:“请赐予我今日之粮。”不管昨天吃的是酸面包,还是麦地里的麦子已经干枯了,遭遇了一次旱灾,担忧明天是否能吃上面包。那些都不用太担心,我们所祈祷的不过是今日之粮,而不会抱怨昨天和祈求明天。当我们向上帝祈求今天的面包,那是因为只有今天的面包才能吃得到,昨天已经过去了,而明天尚未到来。
耶稣曾有一句名言:“不要为明天忧虑。”许多人对这句名言有不同的意见,或许他们觉得这句话毫无价值,似乎这只是带着东方神秘主义的教条,所宣称的不过是宿命论,这是对命运的屈从,他们根本不愿意相信这句话的真理所在。于是,许多人总会说:我必须要为明天着想,我必须要存钱,将来老了肯定用得着;我一定要买保险,这样才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一定要为明天做好计划和准备。
当然,我们需要为明天而计划。不过,那句300多年前翻译的耶稣的话与现在人们所理解的意义会有所区别。现在,“忧虑”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意思与当年詹姆斯王朝时期所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300多年前,“忧虑”这个词语有焦急的意思。新译《圣经》将耶稣的这句话准确阐释:“不要为明天焦虑”。所以,尽量为未来做好周密的计划,但是,千万不要为明天担忧。
很久以前,有个贫穷的哲学家流浪到一处贫瘠的村庄,那里的人们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有一天,哲学家在山顶上讲哲学,结果有一大群人围拢在他身边。当时,他说:“不要为明天烦恼,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烦恼,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这是一段或许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最多的名言,尽管这句话仅有29个字,但却广为流传了几个世纪,一直到今天。
指挥美国海军的海军上将厄奈斯特·金(Ernest King)说:“我为最优秀的士兵提供最精良的装备,将最卓越的任务指派给他们,这是我所能做的一切了。如果一艘军舰沉没了,而我又没办法将他们打捞起来,而且这艘船在不断地下沉,这些我都是没办法阻止的。这时我就将时间用来解决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总比我沉浸在那些不可改变的事实中好。而且,如果我总是为这些事情忧虑,那我肯定活得不长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诸如厄奈斯特这样的军事领袖,必须为未来做好周密的计划,不过他们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忧虑。
其实,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乐观地思考问题可以让人考虑更周密,从而制订出符合逻辑且极具实用操作性的计划;而悲观的想法只会给人们带来无形的压力,最后导致人的精神陷入崩溃。其实,这就是乐观思想与悲观思想之间的差别。
亚瑟·苏兹伯格(Arthur Hays Sulzberger)是闻名世界的《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到欧洲时,他十分惊慌,对未来充满焦虑,对前途失去信心,他每天总在考虑很多问题,结果寝食难安。即便是睡到半夜也经常被惊醒,然后他从床上爬起来,拿着画布和颜料,对着镜子画自画像。其实,他对画画一窍不通,不过为了让自己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他还是动手画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兹伯格先生总是生活在焦虑的煎熬中,他的心情从来不会平静下来。有一天,他读到了《只要一步就足够》的赞美诗中的一段话:
仁慈的灯光请指引我前行,
照亮我的步履,
不求看清远方的风景,
只要一步就好了。
这句话犹如灯塔,开启了他对人生的全部希望。他决定自己不再为那些事情而烦恼,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现在的事情,然后尽可能以极大的热情去迎接明天。
泰德·本杰明,曾经在欧洲服役,现在居住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铁摩尔城纽霍姆路5716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那段时间,忧虑曾经一度令他精神崩溃。
当时,泰德在94步兵师担任士官职务,主要是搜集和记录作战死亡、失踪及受伤的士兵名单。同时需要帮助挖掘被慌忙之中埋葬的盟国及敌国士兵的尸体,将这些人的遗物转交给他们的家属或最亲密的朋友,毕竟这些遗物对亲友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
泰德的工作很烦琐,他总是担心自己出错,造成难堪,所以他每天都在担心。有时候,他甚至会胡思乱想:在这战乱时期,自己是否可以安全度过这段时间,自己是否可以活着回去,那个16个月大的儿子,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是否可以回去拥抱他呢?泰德又担忧又疲惫,竟然瘦了34磅。心中充满着对未知的恐惧,以至于泰德精神恍惚以及差点疯掉。无聊时,他总会呆呆地看着自己剩下皮包骨的双手,想象着自己回家时非常瘦弱的样子,一瞬间陷入一种恐慌之中。泰德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哭泣。他感觉自己非常脆弱,一旦只有他一个人待着,他就会感到伤心得无以复加。在坦克大战开始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泰德经常哭泣,他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
1945年4月,每天处于焦虑的泰德最终被医生诊断为患了“结肠痉挛”的疾病,这种病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不过病因却是过分忧虑。泰德心想,假如当时战争没有马上结束,他大概会完全崩溃。
最后,泰德住在陆军诊疗站,一位军医给了他改变一生的忠告。当医生给泰德做完全面体检之后,告诉他说:“泰德,你的毛病是在心里,我希望你可以将生活当作一个沙漏,你知道任何人都无法让超过一粒的沙子同时通过瓶颈。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是一个漏斗,每天都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尽快去完成,但是我们只能一件一件地完成,假如我们让工作如同沙粒一般均匀地缓缓通过瓶颈,那整个沙漏是可以正常工作的,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也是非常健康的。”
泰德认为,听到军医的一席话让自己受益颇深,这一天确实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从那天起,泰德就一直恪守:“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句话拯救了泰德的身心,至今这句话对泰德的工作依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泰德就职于巴尔的摩(Baltimore)的一家商业信用公司,负责货物存储的业务。泰德发现现在的工作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工作差不多,工作繁杂时间却不够用。比如,公司的存货缺了、需要填写新的表格、安排订货事宜、客户地址更换、开始或关闭分公司等一大堆的工作。但泰德不再慌乱焦虑,他谨记军医说过的话: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泰德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这不仅帮助他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那种曾经在战场几乎让他崩溃的忧虑、慌乱的感觉再也没有出现过。
令人震惊的是,目前超过一半的人都是由于精神问题引起的疾病而住进医院的,他们被过去的负荷与对未来的担忧压得不能呼吸。事实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用住院治疗,只要他们能谨记耶稣的这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或者可以记得奥斯勒爵士说的“活在今天的方格中”,他们就可以快乐地走在大街上,过着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此时此刻,我们如同站在两个永恒的交汇点上:一边是无法磨灭的往日,另一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未来。但是,我们却没办法同时活在两个永恒之中,即便短短一秒钟也不行。假如你执拗,非要这样去做,那最终你的身心会受伤。所以,为此刻活着而珍惜吧!知足吧!从现在到上床睡觉的那一刻。
罗勃特·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说:“不管身上背负的重担有多沉,人都可以坚持下去,直到夜幕降临。不管工作多么辛苦,人都要努力完成。假如人可以这样度过每一天,那他就会生活得幸福温馨、努力认真、内心纯洁而高尚。其实这也就是生命的真谛。”确实,生活对我们所要求的仅此而已。
希尔德太太住在密歇根州的东部港口城市萨吉诺法院街815号,她曾经因忧虑而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甚至想到过自杀。不过,她现在很好,她可以认真地恪守“只要生活到上床为止”。
1937年,希尔德太太的丈夫去世,没有留下任何存款。那一刻,希尔德太太对生活陷入了绝望,如果要想生活下去,就需要找份工作。在生活的逼迫下,希尔德太太不得不写信给曾经的老板——堪萨斯城罗浮(Roach-Fowler)公司的老板里奥·罗切(Leon Roach)先生,请求他可以让自己回去做以前的工作。希尔德太太过去的工作是向城市附近的农村和城镇的寄宿学校推销世界百科全书。两年前丈夫生病了,希尔德太太将汽车卖了,现在希尔德为了重新工作,不得不到处去借钱,最终才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部二手车,重新推销书籍。
希尔德太太也希望重新工作可以帮助自己摆脱颓废、绝望的情绪。但是,真实情况却是,希尔德太太不得不一个人开车、独自吃饭,她实在无法忍受充斥着的孤独感和忧虑感。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希尔德太太在某些地方连一本书也卖不出去,最后甚至难以支付小额的汽车分期付款。
1938年春天,希尔德太太到密苏里州的凡尔赛(Versailles)的小镇上推销书籍。那里的学校看起来很贫穷,道路也弯弯曲曲,在那一瞬间,希尔德太太觉得自己太独孤了,简直备受打击,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因为她觉得成功对自己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事情,而且完全找不到继续生活的理由。每天早上醒来,希尔德太太就对生活充满着恐惧,她害怕面对生活。她恐惧一切:害怕交不起分期付款的车钱,担心交不起房租,担心养不活自己,更恐惧万一生病也没钱看医生。唯一支撑她继续活着,没有选择自杀的理由是,她害怕她的姐姐会因此而悲伤,以及她难以支付自己死后的丧葬费。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希尔德太太读到了一篇文章中一句鼓励人心的话:“对于一个智者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的。”她仔细地回味这句话,好像一下子将自己从消沉的边缘拉了回来,给了她继续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于是,希尔德太太将这句话打印在一张纸上,贴在了汽车的挡风玻璃窗上。每当她开车时,就可以随时看见它。渐渐地希尔德太太发现每天活着并不是很困难,她学会了告别过去,不为明天担忧。每天早上起床,希尔德太太都满怀热情地对自己说:“今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希尔德太太最终摆脱了自己对孤寂和空虚的恐惧感,现在她整个人都感觉非常快乐,每天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事业也有了一些成就。希尔德太太再也不会恐惧生命了,她知道自己不用为明天而担忧,知道一次只需要活一天就足够了。因为对于智者而言,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古罗马诗人何瑞斯(Horace)在耶稣诞生前30年写下了这几行诗,读起来似乎极具现代意味:
快乐的人,独处之时内心也充满愉悦,(www.xing528.com)
因为他是一个能把今天活到极致的人,
他的内心祥和而平静,
因为他知道无论明天多么糟糕,我已真正活过今天。
我发现人类身上存在的最悲惨的一个本性就是,喜欢将希望寄予未来却不会积极地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向往地平线另一端的神奇的玫瑰,却不会欣赏今天盛开在自己床前的玫瑰。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傻,而且无可救药。史蒂芬·里高克(Stephen Leacock)曾写道:“人生短暂的生命历程是非常奇妙的,小孩子经常会满怀憧憬地说:‘等我长大后……’但真正长大后又能怎么样呢?长大后的大男孩经常说:‘等我成年后……’等到大男孩成年后,他又说:‘等我结婚之后……’不过真正等到他结婚又能怎么样呢?他们的想法又变成‘等我退休以后……’终于退休了。当老人开始回忆过去时,心中忍不住回想过去,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在生命不知不觉间,他已经错过了生命的所有,而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总是不能及时领会:生活就是生活,就是平时生活中的琐碎事情。”
底特律市已故的爱德华·伊文斯(Edward S.Evans)先生,在学会“生命,就是平时生活里的琐碎事中”之前,他几乎因忧虑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爱德华出身贫寒,刚开始以卖报纸为生,后来又在杂货店做店员。没多久,他找到了一份图书管理员助理的工作,以工资养活一家7口人。尽管他的工资微薄,却实在没有勇气跳槽,他做这份工作整整8年。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他鼓起勇气创业,竟然天赐良机,他用借来的55美元作为资本,渐渐发展到一年净赚两万美元。但是,没过多久,他就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当时,他为朋友做担保人从银行借了一大笔钱,不过朋友却宣告破产了。灾难很快接连而至,他集中存钱的银行又宣告倒闭了。这样爱德华不仅损失了所有的财产,而且还负债16000美元。沉重的打击,使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吃不下,也睡不着。他感觉自己得了一种怪异的疾病,每天除了忧虑还是忧虑,或许这个病就是因为忧虑过度而引起的。
有一天,爱德华走在大街上忽然昏倒在了路边,从此便无法站立起来,只能躺在床上。即使躺在床上也是全身发烫,连躺着都感觉非常疼痛。爱德华感觉自己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医生告诉他大概只能活两个星期了。爱德华非常震惊,他写好了遗嘱,躺在床上准备等待死神的降临。既然都要死了,那任何挣扎、忧虑都变得毫无意义。爱德华放弃了挣扎和忧虑,他身心慢慢地放松了下来,马上就陷入沉睡之中。在过去的几个星期,他所有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个小时,现在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
于是,在医生宣告爱德华生命即将结束的日子里,他抛开了一切烦恼,就如同一个快乐的婴儿熟睡着。醒来之后,一切的焦虑烦恼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他的胃口却渐渐地好了起来,体重也慢慢地增加了。几个星期之后,爱德华竟然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又过了六个星期,他竟然可以重新工作了。尽管爱德华之前的年薪曾经高达数万元,不过现在可以找到一份周薪30元的工作就心满意足了。当时,爱德华找了一份工作,是销售一种运输汽车轮胎时的填充料,这次他变得聪明了,不再纠结于烦恼,不再为昨天而懊悔,也不再为未来而担心,他将一切的时间、精力和热忱都倾注在销售工作上。
爱德华学会了生活在今天的方格中,所以他再次赢得了成功。爱德华的事业很快有了起色,短短几年,他就成为公司的总裁。从这以后,他的公司长时间占据纽约股票市场。假如你乘坐飞机去格陵兰岛,或许会降落在伊文斯机场,这个机场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在耶稣诞生前500年的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曾告诫过自己的门徒说:“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除了改变这个法则保持不变。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河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同样,人也是随时都在变化。人生就是在永远不会停止的变化之中。最有保证的仅是今天,为何还要浪费今天的美好生活去预支未来不可知的烦恼呢?毕竟未来的所有都是不确定的,所有都处于永远无法停止的变化之中。
古罗马有一句谚语能概括上面同样的意思——Carpe Diem。翻译成中文就是“享受今天”或者是“把握今天”。确实,我们就应该珍惜今天,充分利用它,享受它。有人说过:“人们经常为过去和未来的面包涂果酱,却总忘了为今天的面包涂上果酱。”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为了明天的果酱和昨天的果酱忧虑,却不愿意为今天吃的面包涂上一层厚厚的果酱。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也犯过相似的错误,他说:“我人生中忧虑的绝大多数事情,实际上从不曾真正发生过。”我的生活中是如此,相信你也一样。但丁(Dante)说:“想一想吧,今天将一去不复返。生命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快速地流逝,我们只能用光的速度才可以追赶上它的脚步。‘今天’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产,也是唯一确定拥有的财产。”
劳费尔·汤玛斯(Lowell Thomas)也悟出了一样的哲理。我最近在他的农场度过一个周末,我发现他把《圣经》里的一段话装裱挂在了书房的墙上,便于他每时每刻都可以看得见:
造物主创新了今天,
我们就应该愉悦地享受它。
约翰·罗金斯(John Ruskin)在他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普通的石头,上面刻着“今天”。我的书桌上尽管没有刻有“今天”的石头,不过我在每天刮胡子的镜子上贴着一首诗——即奥斯勒爵士经常放在书桌上的一首诗——由印度剧作家迦梨陀沙(Kalidasa)所作:
黎明的礼赞
珍惜今天吧!
今天就是生命,生命的源泉。
人生短暂,
却五彩缤纷,真实而美丽。
成长的喜悦,
行动的高尚,
成功之时的荣耀。
昨日恍如梦境,
明日犹如幻影。
充实地度过今天才能完成昨日每一场幸福的梦,
才能撑起明天的希望。
好好地珍惜今天吧!
这就是黎明的礼赞。
假如你渴望生活不被忧虑所困扰,你就应该像奥斯勒爵士说的这般:将过去与未来关在门外,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现在请你问一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并写下答案:
(1)我是否逃避现在的生活,宁愿为未来担忧,或者仅梦想所谓的“远处奇妙的玫瑰园”?
(2)我是否经常为过去而懊恼,让今天过得更加不愉快?
(3)我早上起来时,是否决定“珍惜今天”,将24小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4)“活在今天的方格中”是否有助于我今天生活得更快乐?
(5)我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呢?是下周?明天?抑或是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