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式PPP发展纪实:时间的玫瑰收获 | 经济观察报报道回顾

中国式PPP发展纪实:时间的玫瑰收获 | 经济观察报报道回顾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大记得经济观察报第一篇有关PPP的报道是什么时候刊发的了。当杜涛将书稿的电子版发来的时候,打开稿目,我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原来写了这么多关于PPP的报道啊。也只有到这时候,那些坚持不懈的新闻人才可能收获时间的玫瑰。我不知道对杜涛来说,这本书算不算他在记者职业生涯中摘下的第一朵玫瑰。不过我始终相信,所有愿意付出耐心,带着理性和建设性追问中国经济现实的记者,都会收获时间的玫瑰。是为序,祝福所有依然坚守的朋友。

中国式PPP发展纪实:时间的玫瑰收获 | 经济观察报报道回顾

不大记得经济观察报第一篇有关PPP的报道是什么时候刊发的了。当杜涛将书稿的电子版发来的时候,打开稿目,我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原来写了这么多关于PPP的报道啊。似乎是在不经意间,这些报道记录了中国PPP在争议和期待中兴起到今天走到一个关键时点的全过程。这当然是时间的魔力,曾经的点滴经历岁月的淘洗,终于显露出它的光华。这也是坚守的价值,没有不懈的探问,没有试图打开这个领域所有问号的好奇心,再精彩的故事也会和我们擦肩而过,在时光流逝中不知所踪。

我一直觉得,这是记者这个职业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你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记录者,一个刨根问底的观察者,有时候也可能会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不管哪一种角色,用心投入其中,就总能收获很多。以这样一种方式和我们生活世界保持亲密接触,也许是理解经济与社会更好的方式。我们看到真实的经济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许还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或许如此,有时候我会忍不住觉得有一点儿遗憾——我常常看到一些天资聪颖的年轻人,像蜻蜓点水一般掠过,我当然不能说他们的选择是错的,只是个人选择而已。但偶尔会想,也许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他们就会发现一个让自己惊喜的世界。

不过也可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怼回来——要我们怎样耐心,在这样一个时代。

至少,杜涛是一个耐心的记者。要知道PPP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根本分不清这三个P到底啥意思。那时候PPP远没有今天这样的声量,也不会动辄成为财经频道的热门话题。说句功利的话,放在四五年前,PPP不会让你上头条。这么说来,我们对PPP从不了解、不关注到一点点开始重视,正得益于杜涛不断发出的报道。

杜涛也是一个敏锐的记者,要不然他也不会盯上了PPP。杜涛是经济观察报的高级记者,经济观察报在财税领域的报道上获得的社会认可,多半来自于他的努力。事实上,就个人而言,我可能所有跟财税有关的疑问,在他那里都会得到有价值的线索。我相信他是比较早地意识到了PPP可能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放弃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更精彩的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这个舶来品将怎样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记录者。这时候他的耐心帮了他。他有足够的耐心看着PPP一点一点地,从边缘地带进入决策者的核心视野,从经济中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到谁也不能轻视的大个头。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个追问者的姿态。他试图深入其中,了解究竟和奥妙,而不只是站在大门外频频张望。从财政部门到发改委系统,从地方政府到咨询机构,还有那些大胆闯入的尝试者和犹疑门外的徘徊者……那些与PPP相关的角色,都可能成为他追问的对象。也可以说,PPP生态链上的每一环,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和走向产生影响。这时候,那些微妙乃至不可言说,或许才会让我们真正读懂中国经济和它的运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PPP大概可以看做观察过去四年中国经济变局的一个窗口,它也是观察一个宏观政策演进变化博弈与互动的不错样本。当然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反过来要追问的是,他扮演了怎样的观察者和探问者。经济观察报的办报理念是理性、建设性。我们希望这个社会能够保持理性思考,建设性讨论。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我赞赏的姿态是,始终保持冷静和克制,既不轻易地赞美,也不随便地否定。拿PPP来说,记者固然要关注PPP的推进可能给民间投资带来的利好,但也别漏看了政策层面的博弈;记者当然应该让公众了解面对PPP时民间资本的犹疑,而在PPP一路做大,优秀的记者更不可对PPP的异化视而不见,比如变相为地方举债等。实际上不只PPP,对于财经领域的记者来说,只有深入到微观层面,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宏观。

也只有到这时候,那些坚持不懈的新闻人才可能收获时间的玫瑰。(www.xing528.com)

杜涛嘱我为他的书稿做序,深以为荣。在经济观察报,我一直跟我的同事说,我希望我们的记者都有自己的作品问世,我们会为这些作品骄傲,而公众会因为这些作品更加了解我们,信赖我们。为了写这个序,我专门跟杜涛聊了一阵。他跟我说,刚做记者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跑的口要越宽越好,但是时间越长,就觉得单是一个领域,深挖下去都有些怕跑不过来,这时候自己就会主动缩窄报道领域。他说,也许未来自己的报道领域还会继续缩窄。

这当然是他的经验之谈,不好说这种“宽窄论”是否有普适性,不过其中的道理我认同。我的理解,在今天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高品质内容是稀缺品,但也越来越成为读者和用户心目中的必需品。他们需要主动承担公共责任的媒体机构,需要准确客观可信赖的报道,需要体现前瞻性的靠谱的分析与评论。在可见的将来,我们会发现没有什么新媒体、旧媒体,只有可信赖的有公信力的媒体和不靠谱的缺乏公信力的媒体。无论对于媒体机构或者媒体人来说,这都是一场坚守初心,无问西东的长跑,需要耐心,也需要定力。当然,也一定需要维系耐心和定力的资源和资本。

我不知道对杜涛来说,这本书算不算他在记者职业生涯中摘下的第一朵玫瑰。不过我始终相信,所有愿意付出耐心,带着理性和建设性追问中国经济现实的记者,都会收获时间的玫瑰。区别只在于,明天,或者更远的未来。

是为序,祝福所有依然坚守的朋友。

经济观察报社执行总编辑 文钊

2017年1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