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者,国之石名也!』求解?
四民制度,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四种职业(公民),分别指士、农、工、商。除四大公民外,还有大量的『贱民』,称为『贱籍』阶层。
【出处】:《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监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士农工商』为何如此排序?
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非常有规律。在古代重德的社会,『士』作为有道德的读书人,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国家尚德,有德者居于高位,上下一心国风良正,这就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好现象;如果有德者居于社会的低下位置,国风奸佞这就是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德是保障社稷坚固的根本,能衍生出方方面面的优良国策,有德行的士从事适当的管理,就会使『农工商』合理发展,因此『士』为第一位。
其次,为了保障人的生存,就要重视农业耕种,『农』之所以要大于『工』和『商』,因为人可以不要『工』生产的产品,也可以不要『商』的商品,但是不能不要『农』生产的产品,何况农业基于大自然,带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特性,因此『农』在第二位。由于手工业所制造的器具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工』在第三位。古时认为商业是『众利之所充,积伪之所生』的根源,所以把『商』放在最后。
何为『士』?
『士』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分类】:
怎样做才称得上『士』?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荀子写了一篇题为《儒效》的文章,其中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是这样来描写的:『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定各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所谓士,也叫作布衣。你说他是官吧,他不是官,说他是老百姓吧,他又不乐意承认,就是城市平民中的佼佼者。总之类似于现在的『白领』,是一种介于官和民之间,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阶层,类似于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先生。孔乙己就属于没落士人。
总之,我们可以把『士』定义为城市平民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职业呢,虽然谈不上是官,也不算宽裕,但终以养活自己为目的。
他们习文练武,目标是去政府或卿大夫家族里干事(当家臣),战时则登上战车保家卫国。所以士人最珍贵的就是效忠他所供职的家族。(www.xing528.com)
『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就一语道破了士人的千古原则,在如今的中国影响深远,类似西方的骑士精神。
何为『四维八德』?
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四维八德』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出处】: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此寥寥二十四个字,道尽四维的重要性。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四维礼义廉耻,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济世弘道、励志淑人,故代代相承,作为教民正俗的圭臬。另在管仲《国颂》文中,更直截了当地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
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
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还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小寄语】: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八德』重塑今生!成为一名有道德有修养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