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生的网络礼仪问题及心理学分析

中职生的网络礼仪问题及心理学分析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中职生很容易为了迎合同伴而改变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甚至价值观。中职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交流,而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单调的校园生活限制了社会交流,从而忽视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中职生在网络中可以用昵称、用户名等虚拟的身份和以模糊的性别、年龄参与进来。一个中职生会在网络游戏中注册为而立之年的男子,或者把自己的性别填为女性,刻意隐匿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

中职生的网络礼仪问题及心理学分析

在网络社会中,主体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现实”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掩护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高手”“隐形怪人”,其行为目标和性别、年龄、学历、外貌、民族、健康状况等个性特征,都能够受到安全的保护和篡改。这种情况反映在形形色色的BBS和博客的评论中,导致了网民评论事物的肆无忌惮和无可顾忌。他们按照自己的欲望去肆意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不必顾忌自己的言论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任何不利的后果。

(一)交友欲望强烈,重塑全新自我

求学阶段的青少年,有许多时间和同学在一起,这是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对青少年来说,与朋友建立良好关系,希望被同伴接纳的欲望很强烈。同样,中职生很容易为了迎合同伴而改变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甚至价值观。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也为青少年的多元自我表达提供了空间,使作为交往主体的青少年抛弃传统交往中的自然特征,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这种自我可以是现实中“我”的复制,也可以是“我”的延伸,更可能是现实中压抑或隐藏的“我”的展现。

(二)沟通能力退化,情感交流枯萎

网上交友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突破了时空界限。中职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交流,而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单调的校园生活限制了社会交流,从而忽视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可见,简单快捷的网络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一些中职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抵触心理下,易形成自我封闭和网络放纵的双重人格。

(三)网络语言扭曲,传统文化失衡

语言词汇受到一些独特的网络环境影响,同音或谐音字无规范地滥用,中英文、数字的无序掺杂形成独特的网络语言,给网民带来了新奇的心理感觉。语言作为思维和交际的载体,能反映文化和心态的一些层面,它的扭曲和异化势必影响中职生现实的表达模式。由于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凭借网络优势倾销本土文化,充斥着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而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理上的猎奇欲极易导致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不能够在网络中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www.xing528.com)

(四)思维狭隘被动,道德法纪淡化

虚拟的网络生活过于矫情、肤浅和片面,而关于责任和义务等现实性话题往往较少涉及,导致一些中职生个体思维空间片面发展,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一些学生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快餐式文化,使其思维被动和僵化,在网络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网络社会营造的是一个数字化环境,网络的虚拟性使其不具备现实形态可感知的特性。这样的隐蔽性使部分学生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弃伦理道德于不顾,隐藏个人的真实身份,肆意发布信息,包括一些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还有些涉世尚浅的中职生们为了表现自我能力的卓尔不凡,产生忽视法纪观念的不良心态,甚至做出破坏他人网上活动的过激行为。

(五)隐匿真实自我,混淆现实角色

网络的隐蔽性是网上交友的缺点和陷阱。由于重要信息缺乏或无法确认真实性,使网上交往的对象可以随意虚化自己的形象。网上的匿名性使人们敢于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会过于担心社会评价。网络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网络人格不再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而更多地看作一个交流中产生的临时结构,更强调在网上交流中产生的意义,是这个交流的结构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中职生在网络中可以用昵称、用户名等虚拟的身份和以模糊的性别、年龄参与进来。一个中职生会在网络游戏中注册为而立之年的男子,或者把自己的性别填为女性,刻意隐匿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虽然青少年拥有了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但不够成熟。他们不能够完全区分现实角色和网络角色,甚至无法统一自我角色,造成人格障碍或行为失控。

(六)话语权益缺失,道德修养失范

社会交往的最大弱势就是话语表达权的剥夺,而青少年往往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因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在网上说任何话、做什么事都不需要像在现实社会中那样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义务和责任。这种网络行为的高度自由性和灵活性,为人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致使网上诽谤和人身攻击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加剧了通信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网民把网络看作一个真正自由的场所,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任何话,是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在网络舆论中,由于网民的地位、角色不同,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巨大差异性,对同一事情的道德评价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冲突的。网络社会同时把人们置身于现实的和虚拟的社会之中,网民们对这两个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及道德意义的认识都存在巨大的反差。另外,传统道德舆论和网络道德舆论的巨大反差也使网民们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产生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责任的背离和道德行为的失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