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人等四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精神产品也一起涌入,难以避免会侵蚀学生纯洁的心灵。而且,随着网络的全面普及,网上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学生也有很大的感染力。但由于中学生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影响,从而由欣赏到认同,由无意模仿到有意识地去追求,使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把一些低级粗俗的行为习惯视为标新立异,全面接受。因此,道德礼仪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和教育方法等对学生礼仪的形成都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据调查,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父母,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正规学过礼仪,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且,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与环境较差,他们所急需的是生活的需要与保障,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好多农村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他们对留守在家的孩子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个别家长认为,上了中职就是“混”两三年出来打工,对孩子是放任不管;个别家长不注意自身修养,不拘小节,用语刻薄,出言秽污,“市井气”等陈腐陋习十足,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学生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这些都容易使孩子在社会上沾染不良习气。由此可见,成人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很大的,而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不懂礼仪、不守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原因(www.xing528.com)
学校是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礼仪教育的重任。
少数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课程开设缺乏合理性,礼仪知识包罗万象,分门别类,而学校没有根据专业做出明确的细分,几个专业甚至全校的礼仪课都是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内容,没有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缺乏针对性。另外,在礼仪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多地强调道德发展要求,而忽视了行为习惯养成,导致学生“知”与“行”不统一。虽然学习了礼仪课,但是收效甚微,实际情况是课上随意“知”,课下随便“行”,并没有把具体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没有体现出礼仪作为行为学科的特点,导致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四)个人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学生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往往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知识面窄,自以为是,思想不稳定,分析判断能力有限,易随潮流,从众心理明显,因此有人称之为“危险年龄段”。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但分辨不出是非曲直。这些身心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与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大都成绩较差,自觉低人一等,甚至感到前途渺茫,普遍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动力,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