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代的礼仪亦是如此。从上古的产生到西周时期的完备,古代儒家教育礼仪随着儒家思想在各个社会不同时期的情况而变化发展。
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是在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则是“礼崩乐坏”。此时,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思想主张在相互批判中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社会情形。在这场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逐渐脱颖而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顾名思义,与“儒”这个阶层紧密相关,但自成一派,又与儒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有其自己明确主张和独特思想的派别,尤其关心社会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创始人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问题有着自己深刻的感受,并以此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一系列观点不光影响着他的门徒们,同时影响了未来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
在孔子一系列思想主张中,德治是他认为治理国家最主要的方法。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实行德治,而德治的表现方式则是礼乐制度。因此,孔子成为在春秋时期主张“克己复礼”的第一人。克己,即努力约束自己;复礼,即令自己的行为恢复到礼的层面,并且这里孔子主张的礼是西周之礼。“克己复礼为仁”出自《论语颜渊》,孔子的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其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达到礼的程度,如果这一点能够真正做到的话,那就是仁的理想境界了。由此可见,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从孔子的“仁”出发,通过礼的准则表现出来。
在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中,荀子也是非常重视礼的一个人。他曾三做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是著名的“稷下先生”之一。他在晚年的著述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礼的观点。他在《礼论》中曾经表述道:“礼者,人道之极也。”在这里,荀子把礼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认为礼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修养,都是其根本。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一定要按照礼的规矩去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会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其兴盛衰落的根本取决于怎样看待礼,怎样运用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足见荀子认为礼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程度。
儒家能够在百家争鸣中占据鳌头,最主要的是它顺应了社会的历史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当时,社会正处于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官学没落,私学兴起。而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教育礼仪随之在私学的发展中形成,只不过还未形成一种制度正式被确定下来。但是在强调礼为最高准则的儒家学派里,教育礼仪则有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例如,束脩礼就是在学生拜孔子为师时所行的教育礼仪之一,最初只是一种对教师饱含感情的意象,只不过被后世流传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利用这种道德教育,做到尊师爱师的教育目的,并维护封建和谐稳定的统治,这正是儒家所希望的通过“礼”达成“仁”。
由此可见,儒家教育礼仪的萌芽跟儒家创始者和继承者的哲学思想主张保持一致。儒家重视礼,倡导礼,儒家的礼既属于社会的政治范畴,又属于个人的道德范畴。儒家从它诞生之日开始,就将礼看作非常重要的一种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此后儒家教育礼仪就在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
(二)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教育礼仪的确立
秦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为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无为而治,以适应社会的生产恢复和发展,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在这种相对而言宽松的社会环境里,尤其是在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的事件之后,儒生们开始传授经典,儒学逐渐复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下诏“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正式确立了儒学在建设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独尊地位。(www.xing528.com)
在汉武帝这种“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作用下,汉代的教育业蓬勃发展起来,各类学校纷纷涌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官学和私学相互发展,使得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学和私学互相和谐共存的朝代。在中央,有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主要以学习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甚至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学校:鸿都门学。在地方,伴随着官学的发展建立起大量私学,课程内容也是以儒家思想和经典为主线。在这种从上至下的教学制度指导下,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制体系初步形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在汉代这种独尊政策的支持引导下犹如空气中的分子般,快速分散至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儒家思想强大的兼容性,亦使得各个阶层的群众所接受,这也是儒家思想可以永世长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育领域内,思想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作为为封建统治社会服务的思想,更是以国家思想为依附。这个时期的教育礼仪在儒家礼教学说的指引下,更是将礼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人们尊孔、敬孔、祭孔,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首开汉代先河祭拜孔子,即位十二年之时,就曾以太牢(古代祭祀时的祭品,指牛、羊、猪三样齐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祭品,只有天子才会享有太牢)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下,还只是将孔子看作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去进行祭祀。直到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之后,儒家学说一跃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使孔子的地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度,先后被称为“先师”“先圣”,成为古代帝王们崇敬膜拜的对象。
儒家崇尚礼,国家尊崇儒家,在这样的连锁反应下,礼自然而然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手段之一。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礼仪教育,通过礼仪制度被确定、被执行,虽然强制性极强,但是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汉代统治者通过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极端性的统治思想作用下,确实使社会得到相对的发展,并且让儒家思想“放肆大胆”地发展传播,通过森严的教育礼仪制度去控制民众的思想。不仅将先秦时期的教育礼仪得以保存,更是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教育礼仪,达到儒家最初希望通过礼仪进行道德培养的目的,以礼成仁,依礼成仁,使儒家的道德教育通过礼仪的形式得以实现,以此来辅助统治者。因此,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不仅奠定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今后几千年主流思想的基础,还令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仁”通过有形的“礼”得以表现出来。儒家思想的确定,代表着儒家教育礼仪的成型及被认同。可见,儒家教育礼仪通过后世不同社会的发展特点而变化,适应着当时社会的发展特点。
儒家学说在经历了隋唐时期三教之间长期的交融、渗透过程之后,已经不同于两汉的儒学,它吸取了佛、道两家的心性之学,使心性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世间生活相结合,开创了符合儒道学说的一代清新学风,即理学。宋明理学是北宋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儒学,它是继魏晋时期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又一次将儒学进行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可以说,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它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起,后有韩愈、柳宗元等人发展,到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一直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更是乃至当代。
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孔孟学派的“性命义理”的学说,以理、欲、心、性为论学对象。自周敦颐开山之后,又有张载、邵雍等人的推动,到程颐、程颢两兄弟最终完成。南宋朱熹使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终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学主要讲究天道、人性的修养目标和方法。“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也是封建礼教的道德标准,认为只有革尽人欲,方能复尽天理。为了论证“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性,朱熹把“三纲五常”抬高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三纲五常”说成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最高法则。他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在这种思想的牵引下,人们自然对物质和欲望的追求消失殆尽,安分守己,谨守日用人伦与礼节法度,这对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来说是件好事,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于是成为封建社会几百年的礼教。但同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使儒家的礼教成为教条。到了明清之际,即使西方文化不断输入我国,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本土的文化体系,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兼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核心内涵没有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全面实施,八股取士,使人们将“四书”“五经”读死了,不能将儒家经典与实际的社会情况相结合,彻底地指导社会为社会服务,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被凝固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儒家教育,不光内容被固定化了,形式也被凝固化了。不过儒家教育礼仪也有其新的缓慢发展,如在明清时代的地方官学,除了在每年的春秋二季祭孔之外,还需要祭拜名宦乡贤二祠。名宦祠中奉祀的是历代有功于本地的官员,而乡贤祠中奉祀的是历代有功于本地教化、可为乡人楷模的士人,祭拜名宦乡贤祠是明代以前的学校所没有的祀典。由此可见,这个时期儒家教育礼仪的特点则是更加注重学校教育,尤其是明清时期,人们注重孝弟的家庭教育并谨守祭祀礼仪的行为。同时,由于理学家们注重对教材的整理与编著,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条件。例如,程颗、程颐从众多儒家经典中选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用书。而朱熹对上述四种书又重新加以注释,称《四书集注》。此外,他又编写了《童蒙须知》《小学》。有了教材的辅助,蒙学也随之发展起来。虽然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依旧是社会的主导,但是时代的特点使得儒家教育礼仪的实践空间发生了转移,造成儒家教育礼仪相对而言的变形。
因此,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儒学——理学。但是其思想的凝固化也是显而易见的,造成封建礼仪教育更加教条化,人们如木偶般被禁锢着,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被一条条教规约束着,这也是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首要攻击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