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语言学:掌握说话技巧,轻松转换话题

人际交往语言学:掌握说话技巧,轻松转换话题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头交流是面对面进行的,交往双方往往是一边想一边说,一边说一边想,再加上语境条件提供的帮助,在表达时要采用与口语交际相吻合的说话技巧。这些话题的转换都是在聊天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无论是甲还是乙都没有刻意提醒对方要转换话题了。在话题转换时,甲乙都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人际交往语言学:掌握说话技巧,轻松转换话题

口头交流是面对面进行的,交往双方往往是一边想一边说,一边说一边想,再加上语境条件提供的帮助,在表达时要采用与口语交际相吻合的说话技巧。

(一)要善于选择或转换话题

除了专题性口语交谈外,日常口语交际比如见面打招呼、闲谈聊天等多是随意性的,事先并没有确定专门的话题,更多时候则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而且尤以生活性话题居多。有时说话者出于某种目的会临时改变话题,有时在一次会话中甚至会不止一次地改变话题。有研究者在分析到谈判方略时认为,在以下五种情况下需要转换话题:想避开于己方不利的话题、想避开争论的焦点、想拖延对某问题作出决定、想把问题引向对己方有利的方面、想转换问题的角度以说服对方。[2]其实不仅仅是谈判的时候,任何言语交往都可能存在着选择或者转换话题的问题。如何选择或转换话题是口头言语交流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交往双方都应该学会善于选择或变换话题。话题选择或转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选择或转换适宜的话题

适宜话题是相对而言的,通常情况下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相对于交往双方、交际对象和自我来说都分别是适宜的话题。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对交往双方来说是最安全的话题,是最容易促使双方交流和谈论的话题,因此对交往双方来说是适宜话题。这种话题的选择或转换使双方都有话可说,能够促使交流顺利进行下去。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交往对象来说是有利的安全的,是适宜话题,但是对自我来说则是不利的不安全的,是不适宜的话题。这种话题的选择或转换是说话者出于某种交往目的而作出的妥协和退让,含有更多意义上的礼貌内涵。自我感兴趣的话题对自我来说是有利的安全的,是适宜的话题,但是对交往对象来说则是不利的不安全的,是不适宜的话题。这种话题的选择或转换常常是由于自我的某种心理需要或客观事实制导所致。例如: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王老师入住酒店,先他入住的年轻同行正躺在床上玩手机。王老师打过招呼冲洗完毕后就和那位同行聊了起来:

“您也是刚刚住进来吧?”

“没多大一会儿呢。”

“这天气,刚刚立秋就已经很凉了。”

“可不是,我都穿上秋衣了。”

“听口音是河南人吧?”

“噢,是的,叶县的!”

“啊,叶县是个好地方啊!我去年还去过。好像叶公好龙故事、昆阳大战都是发生在叶县。”

“是呀是呀,看来你对俺县很了解呀。”年轻同行马上来了兴趣。

于是两个人就从叶公好龙谈起,兴致不减,一直谈到凌晨两点才睡觉。(生活实例)

该例中,王老师与年轻同行聊天过程中,除了打招呼以外,首选了“天气”话题,这是最没有风险的话题,所以对方认同了了王老师关于天气状况的看法。接着,王老师就转换了一个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聊起对方家乡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显然,王老师很会聊天,知道哪些话题容易让对方产生浓厚兴趣,哪些话题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且为了迁就对方选择了对对方来说更没有风险而对自己来说更不安全的话题。

2.要讲究话题选择的方法

选择话题就是确定话题,在交流过程中如果有必要可以对话题作出转换,转换或变换话题本质上是对话题的再选择。话题选择方式有很多,要求说话人必须根据具体情境作出综合研判然后再作出选择或转换。常用的选择或转换方法如就地取材法、投石问路法、直截了当法、自然转换法等。这些转换话题的不同方法和技巧,有的需要借助于语音、词语、句子语言手段作为转换的标识,有的需要借助于语气、节奏等副语言手段作为转换的标识,有的需要借助于体态语等动作性手段作为标识,有的则干脆没有任何标识。例如:

甲:嗨,早!怎么样了,没事吧?

乙:一直咳嗽,还在吃药。

甲:咋回事呀,怎么越来越重了?不是太累了吧。

乙:有这种可能,白天一直干活,也没时间休息、喝水。

甲:听你说话,好像今天好多了。

乙:是的,可能昨晚休息得比较早,睡的也踏实。好多了。刚吃了早餐

甲:哦哦,吃的啥?

乙:今天早餐好多了。有粉、排骨、蛋汤,可丰盛了,都是同事准备的。

甲:哦哦,蛮好。对了,你上午不是有课吗?

乙:是呀,不过是第二节的课,还早呢!

甲:嗯嗯,多喝点水,多休息,身体重要!

乙:会的。你也一样。下午你不是有课吗?

甲:下午没有呀。明天下午有。不过,这周就上完了,下周以后周五就没有课了,只剩下周一晚上和周二上午的课了。

乙:哦哦,周一两节,周二上午两节。

甲:不是。周二上午四节,半天呢。

乙:那轻松一点了。

甲:行了,我得干活了。今天要交一份材料,正在做。时间紧,先这样吧。

乙:恩恩。(生活实例)

该会话中一共有18个话轮,甲乙先后变换了六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交流乙的身体状况,第二话题是谈论乙吃的早餐,第三个话题是说乙上午的工作,第四个话题又回到身体健康上来,第五个话题讨论的是甲的工作,第六个话题是甲要干的活。这些话题的转换都是在聊天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无论是甲还是乙都没有刻意提醒对方要转换话题了。在话题转换时,甲乙都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一些技巧和方法。其中,第一个话题的选择采用的是直截了当法,开门见山,开口就问对方的病情。第一个话题向第二个话题转换、第二个话题向第三个话题转换、第四个话题向第五个话题转换采用的都是投石问路法,并分别以“吃的啥”“对了,你上午不是有课吗”“下午你不是有课吗”等话语作为标识。第五个话题向第六个话题转换采用的则是直截了当法,并以“行了,我得干活了”为标识,以提醒乙要结束聊天并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告诉了乙。

(二)要巧妙转换话轮

会话是由话轮组合而成的,说话者从开始说话到继续发话再到放弃发话就是一个话轮。话轮可长可短,理论上说可以长到无限,也可以短到由一个词(也就是有表述功能的独词句)构成。除了演讲、总结发言、领导做报告、个人述职等需要由一个人说话不需要交往对象说话之外,众多时候则是交往双方共同完成的,因此必然存在着话轮转换或分配问题。当前的发话人在什么时候该如何把说话的权利移交到另一个人手里,这就涉及到话轮分配或转换的基本规则。按照萨克斯等人的话轮转换理论,话轮转换通常有三种情况或者说是三条规律可循。[3]

1.选择说话人

当发话人开始说话并且形成话轮以后,发话人便随时可以在所有听众之中挑选一个在他看来能够接自己话头的下一个说话人,那么这个被选中的人便自然有资格作为下一个话轮的发话人。当然,如果当前发话人的交流对象只有一人,那么当前发话人唯一可选的下一话轮发话人也就是当下的交流对象。例如:

方达生:(猛然转向她,声音喑哑地)我问你,为什么允许金八他们这么一群禽兽活着?!

白露:(终于抬起眼睛。她的声音很轻,一字一句地)我告诉你,不是我们允许不允许金八他们活着,而是金八允许不允许我们活着!(曹禺日出》)

例中,陈白露就是方达生唯一可选的发话人。方达生猛然转向陈白露并声音喑哑地说“我问你”,显然无论从态势语还是从口语表达来看都表明,方达生就是把陈白露作为下一个话轮的发话人。陈白露也完全明白这一点,所以紧接着方达生的话就作出了反应。再看:

曾皓:(追说)思懿,还是要和和气气对杜家人说话,请他们无论如何,等一等。

曾思懿:嗯!〔思懿由通大客厅的门下,张顺随着出去。〕

曾文彩:(满脸欣喜的笑容)瑞贞,你看你姑父有点疯魔吧,他到了这个时候才……

曾瑞贞:(心里有事,随声应)嗯,姑姑。

曾皓:(又燃起希望,紧接着彩的话)唉!只要把那寿木留下来就好了!(不觉回顾)霆儿,你看这件事有望么?

曾霆:(也随声答应)有,爷爷。(曹禺《北京人》)

该例中,曾皓、曾思懿、曾文彩、曾瑞贞、曾霆都是一家人。他们在同一个空间谈话聊天时,彼此可供选择的下一话轮发话人不止一个。曾皓第一次作为发话人选定曾思懿作为下一个发话人,典型标识就是直接提到曾思懿的名字,就是点名曾思懿接着自己的话头说话。曾文彩作为发话人时则满脸笑容地面对瑞贞并点名让瑞贞认同自己对姑父的看法。曾瑞贞由于心里有事,没等曾文彩把话说完就抢过话头随声说到“嗯,姑姑”。曾皓第二次作为发话人时,则采用了投石问路的方法点名询问曾霆对“这件事”的看法,雷霆从爷爷曾皓的态势语和口头语言中都确定自己是爷爷指定的下一话轮发话人,所以也就当仁不让随声答应。

2.争抢话语权

当前发话人开始说话并且话轮已经形成,但当前发话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一个发话人,或当前发话人不愿放弃发话时,则受话人可采取毛遂自荐的策略主动争取发话机会,也就是抢话头。例如:

愫方:(苦笑)你爹走了,她不也怪可怜的吗?

曾瑞贞:(笑着却几乎流下泪)真的愫姨,你就忘了她从前,现在,待你那种——(www.xing528.com)

愫方:(哀矜地)为什么要记得那些不快活的事呢,如果为着他,为着一个人,为着他——

曾瑞贞:(忍不住插嘴)哦,我的愫姨,这么一个苦心肠,你为什么不放在大一点的事情上去?你为什么处处忘不掉他?把你的心偏偏放在这么一个废人身上,这么一个无用的废——

愫方:(如同刺着她的心一样,哀恳地)不要这么说你的爹呀。(曹禺《北京人》)

该例中,愫方和瑞贞都等不到对方放弃发话,或者等不到选定自己作为发话人,各自都迫不及待地抢过话头发话,由此来实现话轮的转换。再如:

焦大星:(内心如焚)她怎么会?金子怎么能这样?我为她费了多少心,生了多大气。她跟我起过誓,她以后要好好地过日子,她……她……

焦母:(残酷地)她起誓不是放屁!刚才我就知道那个人在里面,我打进了门,他正从窗户逃走,我一手抓着他的大襟,叫那个狗娘养的一下子把我推在地下,跳出去走了。白傻子看见他,金子还跟他在门口说话,满不在意。你看,这是我脸上摔的伤,你进屋去看,窗户都破了。你看,你不在家,家里成了野汉子窝。大星,你说我怎么能不叫你回来。我告诉你,你这个小傻子,(狠狠地)你的媳妇偷了人了,你的媳妇跟人家睡了,现在没有一个不骂你,不笑话你,不说你是个——

焦大星:(疯狂一般捶击桌子)妈!妈!您别说了,别说了。我听够了。(曹禺《原野》)

焦大星正在为老婆金子辩解,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妈妈拦腰截断。焦母抢过话头后喋喋不休狠狠地数落媳妇儿的种种不是,尤其是对媳妇儿趁丈夫不在家偷人养汉这件事更是耿耿于怀。从对儿媳妇起誓这件事的不以为然到对儿媳妇偷情情况的叙述,再到对儿媳妇偷情养汉一事极端愤怒的发泄,都说得咬牙切齿,恨从心中生。正当焦母慨当以慷为儿子鸣不平的时候,儿子焦大星在疯狂中捶击桌子羞愤烦闷地又从妈妈那里抢过了话头,夺得了发话权,从而截断了妈妈连环炮似的话语。该例的三个话轮中,有两个话轮的转换都是以争抢话头为手段完成的。

3.继续说话

当前发话人虽经挑选,但一直未能有效地选择出下一个话轮的发话人,而受话人又不主动争取发话机会时,那么当前发话人只能被动地继续拥有说话的资格,依然行使说话的权力。换句话说,当前发话人未能把话头传给别人,自己可以(但并非必须)继续说话,以免冷场。例如:

曾瑞贞:(拿手帕替她擦泪,连连低声喊)愫姨,你怎么真地又哭了?愫姨,你——

愫方:(倾听远远的号声)不要管我,你让我哭哭吧!(泪光中又强自温静地笑出来)可,我是在笑啊!瑞贞,——(瑞贞不由得凄然地低下头,用手帕抵住鼻端。愫方又笑着想扶起瑞贞的头)——瑞贞,你不要为我哭啊!(温柔地)这心里头虽然是酸酸的,我的眼泪明明是因为我太高兴哪!——(瑞贞抬头望她一下,忍不住更抽咽起来。愫抚摸瑞的手,又像是快乐,又像是伤心地那样低低地安慰着,申诉着)——别哭了,瑞贞,多少年我没说过这么多话了,今天我的心好像忽然打开了,又叫太阳照暖和了似的。瑞贞,你真好!不是你,我不会这么快活;不是你,我不会谈起了他,谈得这么多,又谈得这么好!(忽然更兴奋地)瑞贞,只要你觉得外边快活,你就出去吧,出去吧!我在这儿也是一样快活的。别哭了,瑞贞,你说这是牢吗?这不是呀,这不是呀,——

曾瑞贞:(抽咽着)不,不,愫姨,我真替你难过!我怕呀!你不要这么高兴,你的脸又在发烧,我怕——(曹禺《北京人》)

该例中,一方面愫方并没有强烈意愿要放弃发话,另一方面愫方虽然多次暗示或选定瑞贞作为发话人,或者说瑞贞虽然有多次机会可以接过愫方的话头说话,但是由于瑞贞始终处在凄然抽咽的状态,而愫方则是悲喜交加,所以话轮转换并没有成为事实。愫方接过瑞贞的话头后一直都在说话,一直都是发话人,直到瑞贞抽咽着说“不,不……”话轮才发生转换。

(三)要尽量做到口语化

口头交流自然要求说出的话要有口语色彩,包括语音、词语、句子和辞格运用都要做到便于口说耳听。在语音方面,多用顺口易说的语音形式,少用拗口绕口的语音形式,并学会合理地调适话语节奏、语调;在词语方面,多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词语,少用艰涩难懂的词语;在句式方面,多用短句、省略句、变式句、不完全句,少用长句、完全句;在辞格方面,多用易于理解的比喻、对比、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格式,少用或不用通感、拈连、移就、婉曲等不常用的不太容易理解的修辞格式;在话语关联性方面,注重非逻辑性连贯手段的利用,以丰富话语交流的内涵。例如:

丁四:(穿)怎样?

娘子:挺好!挺合身儿!

大妈:就怕呀,一下水就抽一大块!

丁四:大妈,您专会吉祥话儿!(老舍龙须沟》)

该例有四个话轮共五句话。其一,省略句多。由于是面对面交流,丁四和娘子都充分利用了语境条件,说话时能省则省,该简则简,所以五句话中就有四个省略句。其二,五个句子都是语音短句,符合口语交际的实际。其三,语气句调使用顺其自然。五个句子中有四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其四,用词造句完全口语化,通俗易懂。其五,少用修辞格式,仅丁四说的“您专会吉祥话儿”使用了反语这一修辞手法。再如:

甲:买菜呀?

乙:嗯。上哪儿去?

甲:接小孩。

乙:小孩儿读几年级了?

甲:三年级了。下学期就四年级了。

乙:学习不错吧?

甲:还行。语文有点吃力。

乙:还小呢!慢慢来吧!(生活实例)

该例是两个熟人在大街上正面相遇时互相打招呼的对话。由于甲乙彼此都比较熟悉,再加上是面对面交流,拥有更多共知的背景条件,因此相互之间的对话都凸显出口语化特征。句子结构方面,多为不完全句、省略句,在这12个句子中,仅仅有1个完全句,其他11个都是省略句、不完全句;语气句调方面,有4个疑问句、6个陈述句、2个感叹句;语意内容方面,谈话时间、地点等信息都没有出现,话语简明易懂,不艰涩不隐晦。

(四)要学会察言观色

宗廷虎提出了“察言观色”的观点。[4]口语交际过程中,交往双方共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彼此都能看得到对方,能听得到对方的声音,彼此的“言”“行”都在对方的“监控”之中。或接受上级领导工作安排,或聆听交往对象陈述,或倾听了解同事同行议论,都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

1.察言

察言就是听音知言。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听话听音”,由言而知说话者的内心,通过言可以推知说话者的交际目的。

其一,从说者来看,通过察言来帮助自己根据交际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言辞,以推动交往顺利进行。

其二,从听者来说,要学会做善解人意的听众,通过察言听音来解读对方话语的真实语意内涵和真实交际意图。“听”与“说”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言语行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是理解、释译话语语义信息的基本保证。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会听、善于听的人可以在听的过程中获取众多的有效信息,并易于与发话者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言语交往环境,从而很好地处理有关事宜。

其三,从说者和听者双方来说,说和听是口语交流中的双向管道,也就是顺向表达和逆向听解。交往者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开展交往活动。坚持合作,注重礼貌,是顺利有效开展交际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在实际语言生活中,说话者出于某种目的有时会超越规则限制,故意背离合作原则,那么作为听话者就必须要根据当下语境条件通过察言(当然也要观色)作出综合性认知与判断,进而对话语进行会话含义推导,以求得说话者话语的真实意图,否则就会发生误解、曲解,以至于影响双方人际关系。

说话者对交互合作(合作原则)准则的违反大致也就有四种情况,那就是说出的话与适量、质量、关联、方式等准则的要求不相吻合,说了一些违背适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的话语。说话者在有意识违背交互合作准则的时候,必然是出于一定交往目的,因此一定要让交往对象觉察到自己在有意违背交互合作准则,以迫使交往对象透过字面意思领会或推导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交往双方对话语蕴含意义的输出和解读。例如:

甲:美琴和吕婷都长得很可爱,是不是?

乙:是的,吕婷确实长得很可爱。

甲想得到的答案是美琴和吕婷都长得很可爱,但是乙只肯定了吕婷而对美琴长得如何则只字不提。乙所提供的语义信息量没有满足甲所需求的语义信息量,信息量不足,因此乙违背了交互合作中的适量准则。那么,乙为什么不提供足量的语义信息呢?原因就在于,乙不认为甲对美琴长相的评价是正确的,但为了不使甲面子受损而故意违反了适量准则,出于礼貌而坚持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性准则,从而减少与甲在看法上的不一致性。乙有意识地违背了适量准则,但是乙必定要充分利用交流时的情境条件让甲感觉到自己在违背适量准则,这样才能促使甲作出进一步思考,从而理解乙话语的言外之意。再如:

方达生:(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

陈白露:(来得快)我从前也并不小气呀!哦,得了,你别捡好听的话跟我说了。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曹禺《日出》)

交互合作中的真实准则要求说话人必须说真实的话、有足够证据的话。在现实语言生活中,说话人在特定语用心理支配之下有时会故意说些假话,说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话,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其真实意图。该例中,方达生对陈白露目前放荡堕落生活非常担心,但碍于面子不好直言劝诫或表示不满,于是便当着陈白露的面说了“你好像比从前大方”这些好听的话。对方达生来说,这是反话正说,是出于礼貌而作出的话语选择,显然是言不由衷的话;对陈白露来说,依据对方达生性格和为人的了解,非常确定方达生是在故意说虚假的不真实的话,根据当前语境条件完全能够从话语中推知方达生话语的真实含义,那就是对自己的不满和指责。所以,陈白露不等方达生把话说完便抢过话头把方达生的真实想法都一股脑地倒了出来,即:“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再看例子:

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看上去侃侃而谈,但每一句话都事关重大。台湾问题一向是中国的敏感问题,有记者问:“大陆一直强调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那么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发言人沈国放从容不迫地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该例中,当记者提出这个非常敏感尖锐的问题时,沈国放不是避而不谈,也不是采用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的语言策略。沈国放不直接说李登辉是不是中国人,而是把真正中国人应该持有的立场作了阐释和说明,让提问者自己来判断李登辉究竟是不是真正的中国人。沈国放有意违背直截了当方式准则,目的就是为了有礼有节地回答记者的提问,也是为了避免落入提问者设计的圈套,更是为了表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以避免在国际社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与纠纷。作为提出问题的记者对沈国放的这种交际意图明了于心,非常清楚,所以也就不再继续追问。

2.观色

宗廷虎说,“从对方的举止神态中,往往能捕捉到对方下意识动作所流露出来的信息。”[5]正因为如此,交往双方才有机会利用现场语境条件,借助于语气、语调、停顿、轻重音、语速、坐姿、站姿、着装、表情、微笑、手势等手段来开展交流活动。从说者来看,以减少口头语言的负载量,能不说的话就可以不说,能省去的话就可以省去,并可以弥补口头语言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从听者来说,通过观色可以帮助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由此来提高口头交流的效果。例如:

焦花氏:(发野地)好,大星,你好!你好!你好!你不疑心!你不疑心!你回家以后,你东也问,西也问,你想从狗蛋这傻子的身上都察出来我的短。好,你们一家人都来疑心我吧,你们母子二人都来逼我,逼死我吧。(大星几次想插进嘴去,但是她不由分辩地一句一句数落)我跟你讲,姓焦的,我嫁给你,我没有享过一天福,你妈整天折磨我,不给我好气受。现在你也来,你也信你妈的话,也来逼我。(眼泪流下,抽咽)

我们今天也算算账,我前辈子欠了你家的什么?我没有还清,今生要我卖了命来还。(抹着鼻涕)哼,我又偷人,又养汉,我整天地打野食,姘人,我没有脸。

我是婊子,我这还有什么活头,哦,我的天哪!(扑在桌上,捶胸顿足,恸哭起来)

焦大星:(不知怎么安慰好)可是,金子,谁说啦?谁这么说啦?不是你要问去?不是你自己要这么讲,喂,你看,我跟你带来多少好东西,别哭了,好吧?(曹禺《原野》)

该例中,“(发野地)”“(大星几次想插进嘴去,但是她不由分辩地一句一句数落)”“(抹着鼻涕)”“(扑在桌上,捶胸顿足,恸哭起来)”“(不知怎么安慰好)”等这些带了括号的话语,都是对交际者表情、心情、动作等的说明。说话的人在言说过程中,利用这些辅助手段来强化凸显所要表达的相关语意,听话者则根据说话者的辅助手段加深对话语语意的理解。比如焦花氏在说到痛处和悔恨之处时,辅之以“扑在桌上,捶胸顿足,恸哭起来”。从说话者焦花氏角度来说,这些动作语言的适时应用似乎是内心世界的独白,是内心感受的真情流露,由此足以证明自己有多么地痛心多么地懊悔多么地痛恨;从听者焦大星角度来看,这些动作语言的出现让他感觉到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的妻子,由此而动摇了自己对妻子偷人养汉事实的态度,并刺激强化了自己对妻子的同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