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动机、交际目的等心理因素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动力源泉,但是如果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正,或者交往对象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理解(或者故意歪曲)说话者的交往动机与目的,这样也必然会干扰双方的交往活动,从而造成交际障碍。交往者不向善,以欺骗为目的;不真诚,忽悠应付;说话漫无边际,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没有明确的交往目的;怀揣不可告人的目的,居心叵测,等等。这些负面的动机和目的因素都会干扰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例如:
司机说:“大妈,这里不是啊。”
王奶奶说:“好吧,到保定的时候告诉我!”
司机说:“好的。”
一会儿,当司机记起王奶奶的嘱托时,车已经驶离了保定市。司机不得不又掉转车头返回保定市,并向王奶奶道歉。他对王奶奶说:“这就是保定市,您可以下车了。”
王奶奶一脸不解地问:“我什么时候说要在保定下车的?”
司机说:“您不是说到保定后告诉您吗?”
王奶奶笑笑说:“不是的,临行的时候,我女儿提醒我要记得在路过保定的时候吃药。”(岑运强《交际语言学》用例)
该例中,王奶奶说话的目的是:让司机在车到了保定后告诉自己,以便自己吃药。司机理解的意思是:王奶奶到了保定后要下车,所以要告诉她。双方的交流存在着障碍。司机便根据常态一厢情愿地根据自己对王奶奶话语的解读,错误地认为车到保定后王奶奶要下车。这一障碍就是因为王奶奶没有把自己的交际目的和心理需求说清楚,致使司机错误地解读了王奶奶话语的真实意图。又如:
骗子:王先生,我是银行工作人员,刚刚查得您昨天在境外消费88000元,是您消费的吗?
王先生:是我消费的。
骗子:(犹豫迟疑了5秒钟)您真会吹牛!(就挂了电话)(引自网络)(www.xing528.com)
骗子与王先生的交往动机非常明显,那就是想通过电信网络诈骗。王先生第一时间识破了骗子的谎话,所以作出了积极的应对,使得骗子措手不及,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放弃诈骗行为,也就是中断与王先生的交流。从交往动机和目的来看,骗子交往的动机和目的是不纯正的,是有邪念的,这是骗子与王先生之间交往的最大障碍。这一障碍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会顺利进行下去。
【注释】
[1]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2.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3.
[3]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1.
[4]潘肖珏,卞权.上海:公关语言艺术(第三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54.
[5]孟建安.汉语修辞转化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32-33.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
[7]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83.
[8]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74-275.
[9]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3-67.
[10]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3-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