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要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交往动机和交往目的的重要动力。祝畹瑾认为,“目的指的是谈话活动按惯例所期待的结果,以及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7]。著名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认为,个人的人际反应特质是不同的,因此便有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即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8]这些不同的心理需要和交往目的往往决定交往主体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话,面对人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总之,心理需求不同,交往目的不同,在单位时间内话题选择就会有不同。例如:
皇后:昨天都睡得好吗?
甄嬛:还好。
皇后:本宫昨夜听到雪化的声音,滴答答响了一夜!
甄嬛:娘娘没睡好吧!
皇后:本宫只怕后宫的人昨夜都没睡好吧!(电视剧《甄嬛传》)
皇后与甄嬛这次交流出现在华妃再次受宠之后。皇后的交际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后宫妃子对华妃产生不满和反感,故意在后宫众妃之间制造矛盾与隔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皇后地位的不可动摇性、权威性和对后宫的控制力。出于这种交际意图和心理需求,但又基于自我和交往对象甄嬛双方的角色关系,不能把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说得太明白。于是,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选择问候众妃昨晚睡得如何作为话题。字面上看,皇后是在关心众妃休息得怎么样,实际上却输出了言外之意:华妃复宠,本宫没睡好,甄嬛你也睡不好,后宫众妃也都没睡好;华妃是令后宫不安的罪魁祸首,是后宫众妃共同的敌人,众妃要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交际意图,皇后在三个话轮中都紧紧围绕着这一话题和甄嬛交流。当问“昨天睡得好吗”的时候,皇后的心理预期是希望听到甄嬛说“睡得不好”,而甄嬛的答案“还好”与自己的心理需求是相反的。这就促使她牢牢控制着既定话题继续和甄嬛交流。于是,在甄嬛还没有询问自己昨晚休息得如何的情况下,便不由自主地转而叙说自己“昨夜听到雪化的声音,滴答答响了一夜”,暗示自己一夜未眠,以表示自己对华妃复宠的担忧与焦虑。甄嬛自然明白皇后的意图,这时候才顺着皇后说的话淡定地补问皇后“娘娘没睡好吧”,以表达对皇后的关心之意。皇后对甄嬛追叙性的问候并没有放在心上,转而又采用蕴含否定性答案的问题“后宫的人都没睡好吧”来询问并暗示甄嬛,以期达到继续唆使甄嬛和后宫众妃怨恨华妃的目的。例中,皇后始终按照自己的交际意愿控制着话题,使得双方的言语交流进展得十分顺利。再如: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www.xing528.com)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引者省)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鲁迅《祝福》)
该例中,祥林嫂话题的选择完全取决于自我心理世界关于人死后有无灵魂的疑惑。当面对“我”这个识字的交往对象时,祥林嫂怀着对灵魂无限的敬仰与畏惧,一直以一种神秘口吻在追问内心期盼的答案。这当然与祥林嫂所受的教育以及个人经历有关。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女人,一个从传统社会走过来的相信鬼神和灵魂的女人,一个死去了两任丈夫的多灾多难的女人,一个对灵魂、鬼神和地狱充满着神秘感和恐惧感的女人,一个对死后灵魂究竟能否相见一直充满着疑问的女人,一个期盼着死后灵魂可以和家人相见以得到慰藉的女人,在与“我”交往时选择这样的话题非常符合祥林嫂的情感需求等心理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