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欲望、冲动、目的、情感、情绪以及思维、知觉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进程。陈望道说,语辞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收集材料—剪裁配置—写说发表。[6]某种意义上说,陈望道主要是针对书面语言表达而言的,但是这一论断也同样适合口头语言表达。无论是书面交往还是口头交往,交往主体首先要具备前导性的素材积累,并在表达过程中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选择,然后才利用书面语言或者口头语言表述出来。心理表征作为重要的语境条件势必会对这一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其一,主要解决的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问题。与此同时,心理机制还制约着人际交往活动会不会出现、交往速度的快慢、交往要不要继续进行以及持续到什么程度,等等。这是其二,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把握交往进程的问题。网上有一则骗子利用电话进行诈骗的对话,说的是一位张总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操着广东口音,上来就直呼张总的名字:
“张总啊,你好啊!”
“你是谁呀?
“你的老朋友呀。”
“谁呀?”
“广东的老朋友啊!连我的声音你都听不出来了?”
“你是?”
“哎呀,张总你贵人多忘事啊,再听听,听出我是谁了吗?”
我想想有点不对劲,可能是骗子,如果我把对方的声音认做某个老朋友,对方就会想办法讲故事骗钱了。
该死的骗子,看我怎么收拾他!我说:“你是广东的老刘吧?”
“对呀对呀,看看,我说你贵人多忘事嘛,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对不起啊,老刘,我还以为谁和我开玩笑呢。”
“张总啊,我要去签合同,路过你长沙,请你吃饭啊……”
我打断他,问:“老刘,你母亲的癌症怎么样了?”(www.xing528.com)
对方怔了一下:“哦……还是老样子。”
“唉,得了这病也没办法。你爸车祸的案子结了吗?”
“哦……差不多了。”
“想开点啊,人都去了,赔多赔少的也别太在意了。”
“嗯。”
我又问:“你犯下那桩经济案,不是判了5年吗?怎么你现在就出来了?”
“啊?哦……后来……改判了。”
“你不知道我们都好同情你啊,你说你怎么那么倒霉呢?强奸你老婆的流氓逮到了没啊?”
“……逮到了,逮到了。”
我又问:“那你儿子的精神病怎么样了,好点了没啊?”
对方憋了10秒钟,没说出话来,把电话挂了。(根据网络段子整理)
该例中,寒暄几句后,张总就已经觉得不对劲儿,认定这通电话就是诈骗,是骗子的电话。按照常理,张总就会立马挂断电话,终止与陌生人的交流。张总并没有这样做,恰恰相反主动认领了这位所谓的老朋友并称之为“老刘”。骗子以为张总已经上当,所以继续着诈骗的套路。不成想,张总变被动为主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主动引领双方交流的进程。张总主动出击,改变说话策略,以老朋友相互关心的口吻,连续问候骗子母亲的癌症、骗子父亲出车祸、骗子老婆被强奸、骗子本人被判5年、骗子儿子精神病等情况,使得骗子只能顺着张总的话头被动地应对。最后,实在受不了张总一连串类似于诅咒的问候,在憋了10秒钟后挂断了电话。这也许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但从中可以看出张总对整个交往进程的把控。这种把控源自于张总心理上的动力:其一,张总凭着自己的心理认知能力,通过对陌生人说话套路的简单判断已经推知该陌生人是骗子,于是便产生了戏弄诅咒骗子的心理冲动。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往有必要继续进行。其二,由于张总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后半段交往速度、话头等也都是由张总决定的。张总与骗子的交流不急不慢,充分展示了自己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利用骗子母亲、父亲、妻子、儿子和骗子本人这种关系,把灾难与不幸都强加在骗子身上,以此来诅咒骗子,逼迫骗子不得不放弃诈骗行为。应该说,张总与骗子的这次交往是成功的,不仅用智慧和技巧识破了骗子骗人的伎俩,而且还戏弄了骗子、诅咒了骗子,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