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语言学:言内语境构成的核心要素及其应用要求

人际交往语言学:言内语境构成的核心要素及其应用要求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语言环境构成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基于语言自身特征及其应用要求所表现出的言语表征。话题是语言在内容上的反映,是语言自身的构成要素,因此属于言内语境条件。这个话题作为言内语境因素导引着刘麻子和康六如何讨价还价、如何沟通交流、如何软硬兼施迫使康六心不甘情不愿地卖掉女儿。

人际交往语言学:言内语境构成的核心要素及其应用要求

狭义语言环境构成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基于语言自身特征及其应用要求所表现出的言语表征。这些表征集中在话题、语体、风格、上下文(前言后语)等几个方面。它们作为语境构成要素共同构成狭义语言环境,即言内语境。

(一)话题因素

人际言语交往有交际者、话题、交际、情境、说话方式等基本要素,话题是基本构成要素之一。话题就是交往主体交谈时所涉及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也就是陈望道“题旨情境”说中的“题旨”。比如天气交通民生法律股市、旅游、文学、排球赛、房地产、国际形势、教师职业、大学就业,等等。话题是语言在内容上的反映,是语言自身的构成要素,因此属于言内语境条件。把话题作为言内语境因素,是因为话题规定了交往主体谈话交流的内容范围和方向,甚至还影响到言说方式等。例如:

刘麻子: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

刘麻子:卖到窑子去,也许多拿一两八钱的,可是你又不肯!

康六: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康六: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女儿有个吃跑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谁呢?

刘麻子: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

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作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刘麻子:卖女儿,无论怎么卖,也对不起女儿!你胡涂!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来个干脆的!

康六:自古以来,哪有……他就给十两银子?

刘麻子:找遍了你们全村儿,找得出十两银子找不出?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你不是不知道!

康六:我,唉!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老舍茶馆》)

这一段会话中共有19个话轮。交往主体刘麻子和康六紧紧围绕着卖女儿这个话题内容进行交流。这个话题作为言内语境因素导引着刘麻子和康六如何讨价还价、如何沟通交流、如何软硬兼施迫使康六心不甘情不愿地卖掉女儿。(www.xing528.com)

(二)语体因素

1.语体基本属性

陈望道认为文体或辞体就是语言的体式(《修辞学发凡》,1979)。袁晖、李熙宗认为,语体作为修辞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就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汉语语体概论》,2005)。黎运汉、盛永生认为,语体是指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为交际领域、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一系列语言使用特点的综合体(《汉语修辞学》,2006)。胡裕树、宗廷虎认为,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体制情景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修辞学和语体学》,1987)。学界的这些权威解释立足点不同,表述各异,但都突出了语体在语言应用上呈现系列性特征这一属性。这就为理解语体的本质属性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阐释语体语境找到了基本支撑点。在我们看来,语体就是在不同交际领域内,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在一定制式中长期反复地使用相应语言材料和言说方式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列性语言特征的综合体。我们把语体看作是人际言语交往中制约和影响交际双方语言应用的重要因素,是言内语境在语体方面的反应,也可称之为语体语境。

2.语体类型

语体是范畴性概念,具体到语言实践和语文制式就表现为不同的类属。关于这一点,学界也有很多种分类。学界通常先把语体二分为口语语体和书卷语体,然后再把书卷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科学语体等四种,是一种二分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语体分类又有新的标准和分法。宗廷虎、李熙宗、黎运汉、袁辉等都有各自的分类主张。比如黎运汉、盛永生《汉语语体修辞》[1]中根据内外因素结合的标准把语体及其下位语文体式分作三个层次共25类,即:把公文语体划分为法律体、通报体、约据体、函电体等4小类,把科技语体划分为论著体、报告体、说明体、辞书体等4小类,把政论语体划分为论证体、评论体等2小类,把文学语体划分为散言体、韵文体、剧文体等3小类,把新闻报道语体划分为消息体、通讯体等2小类,把文学科技语体划分为散言体、韵文体等2小类,把演讲语体划分为鼓动性演讲体、说服性演讲体、传授性演讲体等3小类,把广告语体划分为营销广告体、服务广告体、招聘广告体、形象宣传体、公益广告体等5小类。其他学者的分类不再列举。

在汲取以上分类经验以及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主张三分语体。那就是打破学界传统二分观点,不再以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作为语体框架,而是把语体视为口头语体、书卷语体和混合语体三足鼎立框架。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自不必多说,学界早有定论,而且论述阐释得非常广泛而又深入。随着人际交往领域的扩大、认识能力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等众多新情况的出现,除了传统的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外,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混合语体。混合语体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这两种语体语言运用的基本手法,由此而形成混合了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系列性语言运用特征的一种功能变体。这种语体类型是把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合二为一,既表现出了口头语体(语文体式)的语言运用特征,又突出了书卷语体(语文体式)的语言运用特征。混合语体不是不同语体或不同语体要素之间的相互移植、交叉、渗透、借用、融合,而完全是和口头语体、书卷语体平行的一种独立的语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系列性语言运用特征,具有独立成为一种语体的条件。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网络语体就是以网络交流为平台,混合了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语言使用特征并蕴含有网络语用特征的一种语言应用规制,属于我们所说的混合语体。

3.语体作为言内语境

语体是言内语境在制式意义上的构成成分。语体语境是语言应用发生功能变体而形成的制式化的言内语境要素,注重的是语言材料使用和言说体式上的综合性特征。不管有多少种语体和语文体式,也不管这些语体和语文体式内部如何构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语言使用上各自具有系列性特征。它们都在历时层面上长时期地类聚了有别于其他语体的区别性特征,并且这些区别性特征不止一次地反复出现,形成了复现性、稳定性、系列性语言应用特征,由此而被确定为语体规范。除了通用成分和跨体成分外,各语体都有自己的语体专用成分,各有自己的专用语体词语、专用语体句子、专用语体辞格,甚至是专用语体篇章程式等。[2]李熙宗、霍四通认为语体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不同的语体对规范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特定的情况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符合人们在这一情境中对某一特定语体的使用预期,对语言材料及表达手法的选择、组合必须与这一语体的基本风格相适应。[3]这就是说,各种语体包括语文体式在语言使用以及制式上都有自己的规范要求和体制。交际主体的语言表达必然会受到语体以及语文体式的制约,必须把语体和语文体式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由此来选择适应于具体语体和语文体式的言说方式、话语内容等。语体就必然地成为言内语境的重要构成成分。

(三)风格因素

1.风格基本属性

风格内涵相当丰富,借用王希杰“表现风格”概念(《修辞学通论》,1996)作为论述的基本观点。王希杰认为,个人在言语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就是“表现风格”。[4]倪宝元认为,语言的表现风格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从不同的侧面对其格调和气氛所作的抽象概括(《大学修辞》,1994)。黎运汉认为,语言的表现风格是从综合运用各种风格表达手段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方面来说的(《汉语风格探索》,1999)。骆小所则认为,语言表现风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方式和表现的方法不同,以及表达的效果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语言风貌和格调(《语言风格的分类和语言风格的形成》,1991)。我们倾向于把“风格”限定于“表现风格”这一说法,并界定为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而在语言使用上所形成的总体语言格调或风貌。

2.风格类型

关于表现风格类型,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看法。魏时曹丕《典论·论文》中列出4类8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概括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8种风格范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分为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严谨疏放4组8种。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修订本,2004)中则分为4组8种,即藻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繁丰、典雅—通俗等。王希杰的观点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理论支撑。这4组8种基本上涵盖了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的基本格调和语言风貌,因此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适性。

3.风格作为言内语境

风格是言内语境在格调意义上的构成成分。表现风格是言内语境在语言总体格调和风貌上的反映,是借助并依附于相应语言材料和特定言说体式上的言内语境要素。总体来说,表现风格是在特定的语体规制下由具体而又真切的语言表达策略、表达手段、表达方法等建构而成的。每一种表现风格都有相对稳定的语言使用要求和规范,都和相应的语意内容相吻合。交往主体的语言表达必然会受到表现风格的制约和影响,必然会受制于表现风格对语言使用的要求。交往主体表达时要根据不同表现风格组织措辞,由此来构拟相应的语篇。

(四)上下语篇因素

上下语篇因素就是上下文或前言后语条件。上下文是就书面语来说的,前言后语是就口头语言来说,实际上二者基本上是一回事。交往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主要凭借着语言来进行。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话轮自身以及话轮与话轮之间都会出现上文或下文、前言或后语,也就是上下文或前言后语。上下文或前言后语是以语篇为观察点来考察语境的,把出现在之前的话语称之为上文或前言,把出现在之后的话语称之为下文或后语,合起来称为上下文或前言后语。例如:

“如果把围墙造在靠窗口,怎么通风采光呢?”

“造漏窗墙。”

“漏窗墙是静中有动呀,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它在动中还有静呢,这句话你没有听见!”

“慢慢,请你计算一下这漏窗墙的工本费!”说话的人立即从腰眼里掏出电子计算机。(陆文夫《围墙》)

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制约和影响着交往主体要不要进行语言表达以及如何进行语言表达,因此是重要的语言内语境要素,是言内语境在语言使用实体意义上的构成成分。某一位表达者说出了一句话,这句话成为交往对象继续进行话语表达的条件或者原因,即为上文或前言;交往对象说出的话语是受到前边这位交往者话语刺激而作出的反应即为下文或后语;同时,又有可能成为继续会话的条件或者原因,即成为另一轮话语的上文或前言。依次类推,交往者之间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创造出的话语相互之间都有可能是上文或前言以及下文或后语。该例中,未具名交往主体说的话互为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如果把围墙造在靠窗口,怎么通风采光呢”这句话相对于上文或前言来说就是下文或后语,但对于“造漏窗墙”来说则是上文或前语;“造漏窗墙”既是“如果把围墙造在靠窗口,怎么通风采光呢”这句话的下文或后语,又同时是“漏窗墙是静中有动呀,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的上文或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