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进行单独和集体交往

如何进行单独和集体交往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交往双方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划分为单独交往和集体交往两种方式。如果作为发话者的交往者一方想要向某些接收者传播自己的观点,经过事先预测和评估,感觉赞同者多于反对者,那么最好选择集体交往方式。集体交往一般是公众沟通,空间距离要大于单独交往,人际亲切感相应会减少;反馈渠道虽然是敞开的,但是由于交往对象是群体性的,所以信息反馈会受到一定影响。

如何进行单独和集体交往

根据交往双方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划分为单独交往和集体交往两种方式。

(一)单独交往

单独交往是指一个发话者同一个接收者之间的一次或多次的言语交往活动,也叫双人沟通(无他人参与)。比如,一个人要向四个人传递信息,如果先后分别找这四个人,一对一地单独交谈,把相关信息分别讲给这四个人,这就是单独交往。沟通方式如下所示:

A→B A→C A→D A→E

A代表发话者,B、C、D、E代表接收者,箭头表示直接交流并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显然,发话者A为了把信息有效地传递给B、C、D、E四个人,并没有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一次性地讲给他们四个人听,而是一个一个地分别跟他们说。班主任分别找本班成绩不太好的几位学生谈心,领导就某些决策私下分别给有不同意见的下属做工作,点对点发微信,一对一QQ聊天,一对一写信,一对一发短信,等等。这些都属于单独言语交往方式。

其一,单独交往的优势。交往双方一对一交流,较少受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封闭性,因此可以做到无话不谈,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信息传递的准确率也比较高。由于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与所有交往对象沟通完毕,再加上可以借鉴之前沟通的经验,汲取之前沟通的教训,这样后续的沟通就会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有效率,技巧性也会越来越强。

其二,单独交往的不足。单独交往是一个一个地依次进行交流,需要多次传递,所以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慢。如果任务紧急,需要交流的人数又多,那么沟通时间就会增加,单位时间内沟通的效率就会降低。而且,一个人向不同的交往对象反复说同样的内容,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样就会存在心理上的怠倦感,注意力会降低,容易走神,出现心不在焉等现象。在现实操作中,如果情况已经到了危急时刻,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允许一个挨着一个去沟通,那么就会因为单向交往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而延误时机、贻误大事。

(二)集体交往

集体交往是指同一个发话者与若干个不同接收者,或不同发话者与若干个不同接收者之间的不同言语交往活动,也称作多人沟通。比如,某人要向四个人传递信息,他把四个人找来一起谈话;或者某几个人要向若干个不同的接收者传递信息,把需要谈话的这几个人找来一起谈话,这就是集体交往。如下所示:

第一组:A→B/C/D/E

第二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A、甲、乙、丙代表发话者,B、C、D、E、丁、戊、己、庚、辛代表接收者;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第一组是一个发话者同时与四个接收者进行交流,是一对多的沟通;第二组是三个发话者与五个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是多对多的沟通。开会时多个领导就某些事情面对下属先后发言,班主任面向全班同学表扬某位同学,大会上总结陈词,部队首长向众多士兵训话等都属于集体交往方式。

其一,集体交往的优势。集体交往是和所有人一起交流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密度大、速度快,沟通效率高,信息损耗少。如果作为发话者的交往者一方想要向某些接收者传播自己的观点,经过事先预测和评估,感觉赞同者多于反对者,那么最好选择集体交往方式。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大多数人具有从众心理,而这种从众心理容易使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少数人依从于持赞成意见的多数人,从而使发话者的意见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可。这样就能够使沟通畅通无阻,以最快速度实现沟通的愿望。

其二,集体交往的不足。有心理实验表明:在有他人在场(集体交往)时,即处在具体活动中时,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判的准确率下降,独创的论据和思想由单独工作条件下的66%下降到33.4%,依从性相对增强。[10]这说明什么?说明集体交往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会影响到个体对事情的判断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担心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被认可,自己的意见是否能够顺利通过的时候,选择集体交往显然是存在着莫大风险的。换句话说,根据预测和评估,反对者多于赞成者时,集体交往中信息接收者的从众心理容易导致反对者会更多,而赞成者会减少。这种现象,是要特别小心多加注意的。集体交往一般是公众沟通,空间距离要大于单独交往,人际亲切感相应会减少;反馈渠道虽然是敞开的,但是由于交往对象是群体性的,所以信息反馈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就如大学校长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对校长的一些观点未必认同,但是因为是集体交往,学生很难当面向校长反馈信息,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样的,当一位领导采用集体交往方式面向群体不点名批评或者表扬某些事情或某个人时,若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甚至有夸大其词之嫌,那么当个别受众提出不同意见时,基于从众心理效应必然会引起受众群体的不满和抗议。(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言语交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言语交往方式都具有辩证性与相对性。究竟是采用何种具体沟通方式,不能仅仅凭借着交往者的一腔热血和一厢情愿,而往往取决于交往时的情境,要根据具体交往状况作出最优选择。

【注释】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06-307.

[2]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23.

[3]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1);胡范铸.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胡范铸.言语主体:语用学一个重要范畴的“日常语言”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胡范铸.理论与现象:当代修辞学研究的五十个问题(上)[J].当代修辞学,2016(2):1-11;胡范铸.理论与现象:当代修辞学研究的五十个问题(下)[J].当代修辞学,2016(3):13-23.

[4]胡范铸.幽默语言、谎言、法律语言、机构形象修辞、实验修辞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的思考.中国修辞(2015)[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1-10.

[5]潘肖珏,卞权.公关语言艺术(第三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3-24.

[6]吴礼权.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42.

[7]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67-273.

[8]王绍龄.言语交际[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56-58.

[9]孟建安.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52.

[10]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