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语言学: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一种言语行为

人际交往语言学: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一种言语行为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际交往活动就是言语交际活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言语行为。交往主体通过说话这一言语行为来实施某种行为。那么,根据上文的立意,人际交往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人际言语交往领域,参照具体语境条件,把语言作为必然媒介并辅之以态势语等,彼此沟通相互影响,以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一种言语行为。因此,人际言语交往实际上是一个由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共同构成的言语行为链。

人际交往语言学: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一种言语行为

人际交往活动就是言语交际活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言语行为。西方语言哲学率先提出“言语行为”概念,并在现代语用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这一概念与观点,说话就是做事,话语就是行为。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有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之分。如果把这三个概念连贯起来,那意思就是:说话者运用语言可以说出有意义的话语(即言内行为),这有意义的话语具有某种特殊的力量(即言外行为),并能影响听话者、其他人乃至自己实施某种行为,从而收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即言后行为)。[2]大致来看可以作如下理解:

其一,言内行为。就是指说话行为本身以及说出的话,也就是说出有意义话语的行为。比如说出“今天天气不错”“请把窗户打开”“没有去过广州”等话语,这些话以及这些话的意义及所指,就是言内行为。

其二,言外行为。交往主体通过说话这一言语行为来实施某种行为。像上面的几句话可能是想表示提醒、陈述、说明、描绘、请求、邀请、询问等言外之意。按照言语行为理论,可以把言外行为分作五种。具体包括:表态类言外行为,如赞许、恫吓、警告、威胁等;宣告类言外行为,如宣布、通告、通知、宣判等;指令类言外行为,如指示、邀请、请求、建议、要求、命令等;表达类言外行为,如祝贺、感谢、疑问、道歉、埋怨等;阐述类言外行为,如陈述、说明、描绘、断言、报道等。(www.xing528.com)

其三,言后行为。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对听话者或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取得什么效果的行为。如上述例子“今天天气不错”,在具体语境中就可能取得多种交际效果。比如可以促使听话者到户外走一走,可以促使听话者别忘了曾经的约定,也可以促使听话者把窗户打开,还可以促使听话者把衣服拿到户外晒一晒,等等。

胡范铸早在20年前就开始反思“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他在肯定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的同时,也认为传统言语行为理论仅仅从“动词类型”来分析言语行为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政治言语行为”“法律言语行为”“教学言语行为”等名词性类型。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胡范铸提出“新言语行为”概念的说法,就研究范式等新言语行为分析抛出了诸多值得学界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在不同的论著中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思考。[3]他从修辞学研究角度把“言语行为”重新定义为:“某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人际框架和语境条件中,根据自己的意图,结构出一个语篇,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使得另外的行为主体做出有关联的反应这样一种游戏。”[4]这一界定不仅继承了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更为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理论观点的藩篱并赋予了新颖独特的内涵。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理论支撑,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研究的内容。那么,根据上文的立意,人际交往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人际言语交往领域,参照具体语境条件,把语言作为必然媒介并辅之以态势语等,彼此沟通相互影响,以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一种言语行为。因此,人际言语交往实际上是一个由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共同构成的言语行为链。人与人之间主要就是通过这个言语行为链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由此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