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除三害》京剧有故事三岔口,曹休剪发受迫害

《除三害》京剧有故事三岔口,曹休剪发受迫害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除三害》里,一开始上虎形,虎形下了再上蛟形……那时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是不能随便剪掉的,于是曹休相信周鲂真的是受到迫害因此剪掉了头发。现在周处已是晋朝人了,三国时代结束了。三个窑户走出来。

《除三害》京剧有故事三岔口,曹休剪发受迫害

我写过《武松打虎》,这出戏是要上虎形的,表明有虎。而《除三害》里,一开始上虎形,虎形下了再上蛟形……表明这地方有虎又有蛟。

一声“好酒”,大花脸周处上场了。这里要说一下,其实花脸演员的脸不一定很大,名净侯喜瑞、裘盛戎的脸都是瘦瘦窄窄的,但净行勾脸时是连脑门儿一起勾画的,这样脸就显得大了。周处戴一顶满是绒球的硬罗帽,紫色的大胡子。我们说过的,在京剧里不叫胡子,叫“髯(rán)口”。英雄好汉还会有两束蓬勃向上的“耳毛子”,但周处的耳毛子不是黑色,而是紫色,一个人的头发和胡子如果颜色不一样就闹笑话了。还有,英雄好汉的脑门儿上面有个尖尖朝上的东西,谁也说不准这是个什么东西,都叫它“慈菇叶”,因为它有点儿像一种蔬菜的叶子。作为好汉,周处鬓边还要插一朵花,李逵也是这样。周处摇着一把特大的扇子,十分霸气。

他介绍自己:“俺,姓周名处字子隐。先父周鲂,曾为名宦,不幸早亡……”

你读过《三国演义》没有?第九十六回就说到周处的父亲,“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吴国的周鲂为了让魏军统帅曹休信任他,故意造成连续遭到追查急得断发的假相。那时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是不能随便剪掉的,于是曹休相信周鲂真的是受到迫害因此剪掉了头发。(剪头发是对来追查的官员发誓:“我要是做过这种坏事我就跟这头发一样没有好下场!”)周鲂终于诈降成功,大破魏军。

在我们介绍过的《群英会》里,黄盖曹操是用皮开肉绽的挨打,而周鲂骗曹休只用了一束头发,还是周鲂聪明啊。

现在周处已是晋朝人了,三国时代结束了。他说:“俺生就赤面虬髯,铜筋铁骨,无奈半生落魄,一事无成,因此终日饮酒,消愁解闷。且喜这义兴城内各家商铺,不敢轻慢于我。茶楼酒馆,任俺潇洒,倒也十分快乐。这几日手中无钱,不免去到大街,向他们借些银两使用。”

这样看来,周处就是一个吃霸王餐的恶霸呀。

他来到茶行门前:“有人么?走出一个来!”

“来了。”

茶行主人一见是周处,不由担心:“看他吃得这般大醉,只恐又要生事……”

周处说:“俺这几日手中无钱,跟你借些银两使用。”

“这……”茶行主人硬着头皮问,“周大爷要用多少?”

“二三十两。”

“啊,周大爷,这些日货运不便,生意萧条……”

周处不耐烦了:“借还是不借,只管明言,何必推托!”

茶行主人赶紧赔笑:“虽然生意清淡,周大爷要用钱么,还是有的呀。”他从袖子里取出银锭,“这里有十两银子,就请周大爷收下吧。”

“好,”周处接过银子,“改日还你,做你的生意去吧。”这个“改日”是可以无限期的。

“周大爷吃杯茶再走。”

“不消。”就是“不用”的意思。

尽管对周处恨得牙痒痒,茶行主人还不能不假客气:“大爷慢走,我不远送了。”

周处大笑:“这茶行倒还懂得交道,再往磁窑走走。”

磁窑就是烧制瓷器的地方。那为什么不叫“瓷窑”呢?因为在古代,那时候就是把“瓷”写成“磁”的,直到现在还保存着“磁窑”(在山东)、“磁器口”(在重庆)等地名。不过你别在考卷上把“瓷器”写成“磁器”,扣了分不怪我。

来到磁窑,周处照例用他的方式打招呼:“有人么?滚出一个来!”

三个窑户走出来。

一个年老些的窑户对两个年轻人说:“哎呀呀,你们看那周处,吃得这般大醉,气势汹汹,只怕又要生事,还是忍耐些,打发他去吧。”

“忍耐些?”一个年轻人不以为然,“常言说得好,吃惯了嘴,跑惯了腿。这趟让了他,下趟他还来。”

另一人叹气:“到多咱是个完哪?”

周处吼道:“为何这样慢腾腾的?”

老窑户上前行礼:“周大爷驾临,不知有何吩咐?”

周处说:“俺今日有事用钱,特来向你们借些银两。”

“这……”老窑户迟疑着,两个年轻人向他摆手示意,“哦,这几日天气不好,未曾开窑。周大爷要用银两,改日有了,送上府去就是。”

周处哼一声:“借用钱两,少日即还,你们这样支吾,敢是藐视你周大爷么?”

年轻窑户忍无可忍了:“你得了吧!甭说你是借钱,就是官府催捐要税,也得给我们一个期限吧。”

周处立刻火了,唱:“激得俺心头怒火发,敢用官府欺压咱。若再逞强说大话,顷刻间管教你的磁窑塌!”

老窑户害怕了:“倘若他真的打塌磁窑,我们何以为生哪,还是借给他吧。”

年轻窑户说:“您甭听他的,咱们的窑都是灌浆到底的,他打不坏。”

周处冷笑:“那,要不要你周大爷打个样儿让你们见识见识?”

他脱了外衣下场了。

幕后传来巨响。

老窑户惊呼:“塌了一座窑!”

年轻窑户安慰他:“这座呀,是年久失修的,早就要塌了。”

话音刚落,又是一声巨响。

老窑户要哭了:“哎呀呀,连塌二窑,这不要了我们的命么?”

两个年轻窑户齐说:“干脆,咱们叫伙计打吧——伙计们快来!”

老窑户连呼“使不得”,但他被推开了。

周处问窑工们:“你们赶来做甚?”

回答是:“你把我们的窑打塌了,我们也没法子吃饭啦,打死你,为民除害。”

“好啊,”周处招手,“你们来,来,来!”

于是开打,周处边打边唱:“好似猛虎伴羊耍,蛟龙何惧众鱼虾。”

窑工们先是众拳围攻,又拿了棍棒,都被周处打得东倒西歪。

老窑户拦住周处:“周大爷,他们无知,饶了他们吧。”

周处说:“好,看在你的分上,饶了他们。”

老窑户递过银子:“银子在此,周大爷收下使用吧。”

周处问:“多少?”

“二十两。”

“早若如此,何必惹俺动气!”

周处揣起银子扬长而去。

老窑户埋怨年轻人:“我说不要惹他,你们偏要惹他,如今银子被他借去,还砸了窑,叫我们何以为生哪?”

年轻窑户说:“打不过他,咱们告他去。听说新到任的太守王大人是个清官,包管一告就准。”

再说周处,“大摇大摆往前行,松林一带多寂静……”忽然他吃一惊,“啊!枝头高挂一妇人。”

周处忙将这个寻短见的老妇人解救下来,连声呼唤:“老婆儿醒来!”

老妇人苏醒过来,睁开双目:“哪路的尊神将我来迎?”

周处说:“你在松林自尽,俺将你解救下来,哪里来的什么鬼神?”

老妇人问:“我不曾死呀?”

周处说:“不曾死呀。”

老妇人叹道:“唉,你害了我了!”

周处不解:“俺好意救了你的性命,怎么反说害了你了?”

老妇人说出苦情,原来她丈夫被猛虎咬死,儿子又被孽蛟吃了。“可叹我老来遭厄运,夫亡子丧好伤情。无钱无米难活命,只求一死了残生。”

周处生了恻隐之心:“啊,老婆儿,你不必轻生。这里有散碎银子,你拿回家中,好好度日去吧。”

“慢来慢来,”老妇人摆手,“素不相识,我怎好要你的银子?”

“别啰嗦了,只管拿去!”

“多谢恩人,请问恩人尊姓大名?”

周处说:“怎么,连你周处周大爷都不认识么?”

不等老妇人叩谢,周处已走远了。

老妇人遇见众窑户。

那个老窑户认识老妇人:“张大嫂啊。”

张氏说:“原来是窑行掌柜的,你们慌里慌张要往哪里去呀?”

老窑户说:“只因恶霸欺压我们,我们要去太守衙门申冤告状。”(www.xing528.com)

张氏叹道:“你们的冤有处去申,我的丈夫、儿子被蛟虎所害,我的冤就无处去申!”

“你也可以告状申冤啊,”年轻窑户说,“这是地面上的事,太守正管哪。”

可是,没等他们赶到太守衙门,竟遇到了太守。

原来,新任太守叫王濬(jùn),他听说此地市井萧条,民多疾苦,为此带人亲往四乡察看。

窑户们和张氏一见太守便拦路喊冤,被王濬带回衙内。

王濬先问张氏有何冤枉,张氏便唱:“我儿遇蛟丧了命,我夫南山被虎吞。留下民妇难活命,恳求大人把冤申。”

“哦,”王濬吃惊,“听说是蛟虎伤害百姓,我境内怎容这孽畜横行!”

他又问老窑户有何冤枉。

老窑户说:“小人烧窑为业,被恶霸所害,望求大人做主。”

王濬问:“恶霸是哪一个?”

众窑户便说出周处的种种恶行。

王濬惊道:“此人若无项羽之勇,怎能打坏两座磁窑?”

“慢来慢来,”张氏对王濬说,“大人,那周处他是一个好人哪。”

老窑户说:“周处是个恶霸,谁人不知,你怎么说他是个好人?”

张氏就说了周处在松林见义勇为的事。

老窑户说:“原来他拿了我们的银子,在你那里做好人。”

双方争吵不休,王濬说:“你们各自回去,老夫与你们做主。”

退堂以后,王濬沉吟着:“听百姓们言道,南山出了猛虎,长桥出了孽蛟,水旱两路,商旅断绝。那周处倚仗蛮力,横行乡里。义兴有此三害,如何是好?”

王濬又想:“这恶蛟猛虎,非勇武有力之人不能除却。听老妇人之言,周处还能见义勇为,若能使他改过自新……唔,我自有道理。”

王濬脱下官服,唱:“只为私访周子隐,摘去乌纱换儒巾。将身且往大街进,言语打动不肖人。”

那周处整天出了茶楼就去酒馆,很容易遇见的。而且他赤面紫髯,辨识度很高。

见到这样一个赤面紫髯的大汉迎面走来,王濬故意仰天长叹。

周处果然好奇地问道:“啊,老丈,你为何长叹?”

王濬说:“我叹只叹这义兴的百姓们好命苦啊。”

周处纳闷:“苦在何处呢?”

“这义兴近日水陆两绝,出了三害,百姓们无法安生,难道壮士你都不知么?”

“义兴竟出了三害?”

“正是。”

周处便要问个明白:“请问老丈,是哪三害呢?”

王濬唱道:“若提起这三害令人痛恨,说出来连壮士也要心惊。”

“哦,有这么厉害?”周处便问,“这第一害?”

“第一害那南山出了猛虎,行路人遇着它皮骨全吞。”

周处点头:“嗯,算得是一害。老丈,请问这第二害呢?”

王濬唱:“第二害它比那猛虎还狠,长桥下又出了恶怪蛟精。”

“哦,这孽蛟是怎样厉害呢?”

“在水中兴波浪翻舟害命,到晚来在江边吞吃行人!”

周处想到老妇人遇难的儿子:“嗯,这孽蛟算得是二害。请问老丈,这第三害?”

王濬唱:“第三害说出来令人头痛,他比那南山猛虎、长桥孽蛟还狠十分!”

“啊!”周处被震动了,“这第三害如此凶狠,不知它是何禽兽呢?”

“第三害并不是禽兽之辈,他生来有须眉、有志气、雄赳赳、气昂昂,是一个有力的能人。”

周处不解:“既然是个有须眉的丈夫,为何将他列在三害之内呢?”

“壮士你要问?”

“嗯。”

“听了(liǎo)。”话题进入关键部分了,“仗血气在义兴终日横行,趁醉酒使蛮力欺压乡邻!”

周处愤愤不平:“难道这些被害之家,就无人去告他么?”

王濬叹气:“被害家纵然想到官理论,”“到官”是去官府,“理论”是评理,“怕的是告不准,激怒于他大祸临头,谁敢吭声?”

“哇呀呀呀……”这是花脸发怒的表现,周处怒不可遏了,“闻言不由心头怒,激起了豪杰杀人的心。老丈说出他的名和姓,我要剥他的皮,剜他的眼,我抽了他的筋!”

王濬好害怕的样子:“我若是说出他的名和姓,只恐我这老头儿就活不成。”

周处爆发了:“有俺在此何足惧,他就是铜金刚、铁罗汉,也要他化灰尘!”

王濬说:“两厢看来。”

这是京剧中常见的,两人在商谈密事时,要分别去两边张望,以免泄露。

张望过了,周处催促:“快快讲来。”

王濬终于说出:“他姓周名处字子隐!”

周处呆掉了,呆若木鸡。

“如何?”王濬笑着碰一碰周处,“壮士闻言也胆战心惊。”

周处唱:“闻言好似劈雷震,周处做了不肖人。”

这时王濬明知故问:“请问壮士名和姓?”

“老丈啊,周处就是我的名。”

“哎呀,”王濬跪下了,“这是我一言错出唇,望壮士开大恩饶我残生!”

周处连忙扶起王濬:“老丈啊,多蒙老丈你来提醒,提醒我周处梦中人。我本是男儿有血性,为什么比禽兽狠十分。尊声老丈且相等——”

王濬问:“哪里去?”

周处扔下硬邦邦的一句:“我不除三害誓不为人!”

望着周处毅然决然的背影,王濬欣慰地笑了。

最重要的一场结束了。接下来,周处先去南山除了虎。除蛟难度大些,周处跟着蛟时浮时沉,搏斗了三天三夜才取胜。他上岸后,听见众百姓互相干杯,庆贺三害已除。原来大家以为周处已和孽蛟同归于尽了。

周处觉得自己活着已经多余,便要投水自尽。这时有人拦住了他,是王濬。王濬推荐了周处,使他成为国家的栋梁。

周锐趣说京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兴起的“除四害运动,这名称应该来源于京剧《除三害》。“四害”原定为苍蝇、蚊子、麻雀老鼠。其中最热闹的是除麻雀,家家户户敲脸盆,惊得麻雀不敢降落,最后飞不动了掉下来。由于动物学家一致反对消灭麻雀,后来由臭虫代替麻雀。臭虫被灭绝了(我总算在它们灭绝前和它们有过零距离接触),又由蟑螂替补。到目前为止,四害尚未除尽,同志仍须努力。

我小时候没看过《除三害》,但从广播里听过不少遍,“问路”一场几乎能背下来了。那是袁世海(饰周处)和李和曾(饰王濬)的合作。关于袁世海我们已说过多次,这里说说李和曾。他是当时我知道的唯一的高(庆奎)派传人,声音不仅高亢,而且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我也听过李和曾主演的《火烧连营》,至今还记得他演的刘备在见到要为关羽报仇的张飞时那一声“哎呀三弟呀”,确实感人肺腑。

因为我对《除三害》如此熟悉,所以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周处的名字时,像看到熟人一样。书里说在周处墓里发现周处腰间围绕着铝制饰品。我不由得替我的“熟人”高兴,不过心里也有点儿嘀咕:历代帝王都无福佩戴铝饰品,怎么偏偏只有周处这样土豪?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周处腰间的饰品其实是银的,墓已被盗三次,墓中的铝应该是某次盗墓时被带进去的。那么,盗墓贼带进去了什么铝制品?文章没说,真相并没大白。

周处不会想到关于他的传说会被编演至今,也不会想到他的陪葬品会被议论至今,其实他的真实经历也是充满传奇、当得起“可歌可泣”的评价。他当新平太守时,在边疆安抚为重,使叛乱的羌人重新归附,受到民众赞美。任广汉太守时,郡内有很多案件久而未决,有的拖了三十年了,都被周处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后来他因母亲年老离官回家。不久他又去楚地任职,曾把暴露在野外的累累白骨一一安葬,多有爱心

他被提升为御史中丞,这类似现在的纪检官员。偏偏周处又不怕得罪人,梁王司马肜(róng)违法,他照样严厉抨击。等到氐族人反叛时,朝廷大臣们因为讨厌周处的刚直,都说:“周处是吴国名将周鲂的儿子,派他去打仗吧。”于是他被派遣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道周处准会战死,对他说:“你有老母,可以凭这个理由推辞出征。”对啊,周处不是曾经用这个理由辞官回家的吗?现在他的母亲应该更老了,更需要照顾了。但周处以“忠孝不能两全”回答孙秀,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可是,孙秀凭什么肯定周处会战死呢?因为被周处抨击过的司马肜当了西征的统帅。可以逃避的周处选择了不逃避。

当时敌军有七万人,周处被逼迫带五千兵进攻,而且士兵们还没吃饭。从早晨到日暮,周处杀敌万余人,弓箭用尽,而救援没到。他手下劝他撤退,他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于是按剑道:“以身殉国,不亦可乎?”于是说到做到,悲壮极了。

《除三害》故事中的“义兴”就是现在的宜兴,那里出产的紫砂陶被誉为四大名陶之一,春秋时期就有了。我去宜兴时就住在传说中周处斩蛟的蛟桥,当地书店还送了我一把有我名字的紫砂茶壶。不过,仔细推敲的话,戏里用“义兴”这个地名也是不对的。周处的家乡当时叫阳羡,因后来他儿子周玘(qǐ)三兴义兵,平定江南,阳羡才改成了“义兴”。再后来到宋朝,为避宋太宗赵光义的讳,又把义兴改成“宜兴”。写到这里我不禁想,为了不能用宋太宗的那个“义”,全国各地那么多带“义”字的地名是不是都要改掉?比如浙江的义乌、贵州的遵义等?我查了查,发现义乌和遵义的地名都是唐朝就有的,到宋朝都没改。那么就可以推断,当时义兴的官员想讨皇帝的欢心,或者特别谨小慎微,觉得非改不可,其实皇帝自己可能对这事情完全无所谓的吧。

这出戏在多年演出过程中逐渐完善。比如周处的胡子,原来是在“黑满”上增加两束红须,表示少年暴性。名净郝寿臣把加红须的黑满改成了紫满,紫色的胡子就更加夺人眼球了。那么,以后就没有加红须的黑胡子了?还有。你还记不记得,《水浒传》里刘唐的诨号叫什么?对,叫“赤发鬼”。所以,加红须的黑胡子就归刘唐使用了(可以演《刘唐下书》什么的),它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刘唐扎”。在脸谱上,郝寿臣把周处原来的花三块瓦脸改成了碎脸。“三块瓦”指的是脑门儿和双颊这三部分,碎脸是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使花纹更繁复、更绚丽。

《砸窑》一场,周处上场原来是打小锣,“台台台台”。郝寿臣嫌气氛不足,改成了“扭丝”——“匡七台仓,匡七台仓”,一下子把周处横行霸道的派头渲染出来。

袁世海年轻时演《除三害》,为了加强打虎斩蛟的效果,决定对郝寿臣的表演做些改动。郝寿臣以前的演员打虎斩蛟时是唱昆曲的曲牌的,郝寿臣改成唱京剧的西皮,但袁世海恢复了唱昆曲,因为昆曲利于载歌载舞,演出效果果然火爆一些。另外,郝寿臣在打虎时是跟“虎形”对打,而斩蛟是暗场处理,只是拿一个蛟头出来。袁世海就想增加一段周处与蛟形对打的场面。谁知蛟在水里不宜直立,而人扮的蛟形在舞台上很难体现蛟的动作,翻扑中间偶有一立就使观众大笑,这次改动是弄巧成拙了。

你看,创新有时候会成功,有时候也会失败,可是不能因为有可能失败就放弃创新的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