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然而,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如何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也是下届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预示着未来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考查趋势。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2018年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其中全国卷3套,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分省试卷各1套。从总体上看,这8套试卷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关键能力方面均做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
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高考语文对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考查,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景设置题目,以了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语言文字积累、梳理、整合的情况,是否形成了良好语感,是否具备基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以期达到考查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母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如,2018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一改过去分别设题考查的做法,而是选用一段连贯完整的阅读材料,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考查语病辨析、句子补写和成语运用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所选材料涉及“大洋一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动物迁徙等内容。这类试题,有助于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学生言语活动经验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情景化的设题,引导学生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使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成为学生文化获得的过程。江苏卷作文题聚焦“语言”,原题材料中“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突出了语言的工具性与普遍性;“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阐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则揭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高考语文近年来重视考查学生基本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的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质疑的方法审视阅读材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符合逻辑地表达,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如,2018年全国卷作文题“幸存者偏差”、上海卷作文题“被需要”,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与逻辑关系,本身就极具思辨性和思维张力,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探究质疑、独立思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再如,2018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精卫词》,第15题要求就诗的最后2句是否“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可视为正确。这就突破了答案的唯一性,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而进行美的发现、表达与创造,是高考语文所要达到的重要考查目标。如,2018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老舍的《有声电影》,让学生分析“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和小说语言的“幽默效果”;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让学生分析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两次出现的“酒”的不同作用;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让学生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同时学生可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相关作品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逐步掌握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新时代的文化,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高考语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应涵盖这三种文化,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树立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如,2018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让学生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联系与区别,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小说《赵一曼女士》,让学生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追寻赵一曼精神的当代价值,从而深化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相关材料,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最新科技成就。(www.xing528.com)
2018年高考核心素养考查,必然会带给我们必要的思考和备考启示。
其一是要认清核心素养考核的趋势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其二要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今天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他们这一代人努力奋斗、创新创造;中国梦要靠他们寻梦追梦,梦想成真。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无疑要为这个“大局”服务。高考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中小学素质教育。2017年到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都很好地彰显了高考语文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发挥了作文试题的积极导向功能。对学生来说,融入新时代,要树立新观念,要有大格局、新视野,同时要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对语文教师来说,既要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又要坚持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
其三要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学的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主要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的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高考语文固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但它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立足语文学科,紧扣语文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3套全国卷为例,阅读70分,表达80分,考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题目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基本素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与测评。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既是中学语文主要的教学任务,也是高考语文的首要考查目标。显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勤思考、勤练笔,使其写出的文章既有逻辑性,又能深入浅出。
(2019年10月18日于大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