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让我们比其他行业的人可能更多了一些和书打交道的时间,读教材、读教参、读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不夸张地说,我们每天都在读书。
借助今天的这个平台,我粗略地学习反思了一点点关于读书的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体会探讨。
第一,对书的认识:书是什么?阅读是什么?百度上说,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用来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达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从视觉材料中获得信息,阅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第二,今天的我们是不是还喜欢读书?热爱读书是不是带有较多的功利目的读呢?就我个人而言,只能说是比较喜欢读书,实事求是地说读得不多。高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持续存在,实用主义盛行,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超脱。山坡上开满鲜花,但在牛羊眼中只是饲料。那么我们能否用饲料的眼光去筛选世界上物品的价值。饲料是什么,有价值,可以吃。鲜花是美的,是没有用的,我们就将它抛弃。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读书的时候是不是那样的一种情景呢?窗外树影婆娑,微风习习,手旁置香茗一杯,用心灵去和书中的先哲做一次心灵的沟通,让自己的内心能够澄净平和,这也许才应该是读书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吧。
第三,读哪些书?有一种说法是读书如吃饭,要食不厌精。其实也可以是萝卜白菜只要是有营养就可以大快朵颐,将其与鲍鱼、海参等同看待置入腹中。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即为己而学。简言之就是专业书籍、个人感兴趣的书籍都可以入我们的法眼。鲁迅先生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过多种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要去浏览碰触一些我们可能并不太了解、并不十分有兴趣的书籍呢?即使不能如蜜蜂,蜻蜓点水式般的我们也会小有收获。现在书店的书,有一类是属于案头小语心灵鸡汤之类的,这类书可以一读,姑且是一种休憩的方式,但是速成的多,读久了读多了,营养价值就很难保证。其实还是要读一些有胆识、有眼光的书,速度可以慢,时间可以久,浸润久了可能会让自己的内心产生一些质的变化。我从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些推荐书目:比如毛泽东送给儿子的书单《官场现形记》《三国志》《大众哲学》《水浒》《清史演义》。显而易见,哲学、历史、经典的确是启智的首选。对于此类书籍,大家可能会觉得枯燥难读,其实真正读进去,我们会发现:真理哲理教义往往是很朴素的,是经住了时间的淘洗的,是可以对应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困惑的。经典恒久远,本本永流传。
第四,读后和大家分享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也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感受形成自己的心灵碎语,日积月累,送给子女,不失为一份很有意义的礼物。陶渊明就是读书之后常常自娱自乐写文章,读到最后是让自己快乐。(www.xing528.com)
读书在我们生活安定时是锦上添花,在生活挫折时是雪中送炭。阅读是一个吸纳的过程,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大事小情时,可以调用,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进化自己的生命,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读书真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让读书读到“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到孔子所说“汝为君子为,不为小人学”的境界。
俄罗斯家庭藏书总量超过图书馆藏书量10倍,读书是俄罗斯民族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在他们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他们将家庭藏书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法国图书馆遍及全国各地,拥有家庭藏书馆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德国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读书像喝啤酒一样正常;以色列人爱读书是传统,平均每人每年买10—15本图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以色列人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这种爱读书的习惯从上一代人传到下一代人。有的以色列人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每读一句,就让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一件甜美快乐的事。
分享异国家庭读书的事实,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对于子女的教育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可以省却父母后期教育的很多力气。
今天借助高科技,我们了解科技方面的知识并不是难事,而了解人心了解自己,让自己体会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不比过去容易,反而更加艰难,读书可以让我们做到这些。读书吧,它可以让我们生活轻松,让我们友爱地了解世间的情感、事件、思想,让我们学会尊重别人和自己。读书吧,我们的确可以从中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