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之精彩回顾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之精彩回顾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元帝初期,王昭君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而被丑化,后被迫嫁到匈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咏怀古迹》就是杜甫在游览昭君村后所做的一首诗。我们学习这首诗,首先要看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什么样的形象,其中寄予了杜甫什么样的情感;又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我们要通过学习来初步总结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思路。车轴卷起尘土,昭君在车上拭泪。王昭君也是远离帝都,所以,诗人对王昭君是同情的。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之精彩回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读了学案,说一说史书中的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史书中记载的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初期,王昭君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而被丑化,后被迫嫁到匈奴。

师:(颔首)嗯,很好。还有吗?

生:王昭君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一个人。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史书中记载的王昭君貌美才高,但是她的命运十分坎坷,所以她成为古代文人笔下的常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咏怀古迹》就是杜甫在游览昭君村后所做的一首诗。我们学习这首诗,首先要看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什么样的形象,其中寄予了杜甫什么样的情感;又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我们要通过学习来初步总结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思路。这是我们的学习重点。

师:古诗呀,一定要读,要在读中感受形象,在读诗中体悟感情,还要在读中品出诗歌的美感。同学们在课下一定已经读过了这首诗,但是,读诗和读古文还不一样。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读古文要翻译,读诗歌也要翻译。可是,读诗的时候既要翻译还要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丰富的画面,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感受诗歌凝练中的形象,去体悟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大家可以听一听,在杜甫的笔下,王昭君的形象是什么。

师范读 (生掌声)。

师:我们通过读诗去感受诗中的王昭君,她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大家一起说。

生:怨恨。

(师板书 “怨恨”)

师:昨天让大家翻译诗歌了,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我发现问题主要是集中在第二联和第三联。下面就要求大家自己来朗读诗歌。按照老师的要求,慢点读,在读的时候边想象边联想,把这些语句转化成画面,去感受诗歌中的王昭君究竟是在怨恨什么。慢点读,三分钟时间,开始读吧。

(生有感情各自朗读)(师用PPT展示朗诵的任务以及要求:反复吟诵诗句,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体会王昭君在怨恨什么。)

师:结合注释翻译,再读。

(生读)

师:多读,老师觉得大家读得还不够。

(生读)(师板书 “昭君”)

师:好,先读到这儿,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给大家读一读?

(生举手朗读)

师:情感比较深沉,比较饱满。还有没有同学给大家读一读?他在读的时候,你要注意把诗句转化成画面。

(生举手朗读)

师:语调比较低沉,能够感受到王昭君比较幽怨的感情。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昭君究竟是在怨什么呢?

师:通过读诗,反复地读,加上你的想象,你能感受到昭君在怨什么吗?

生:她怨恨画工将她的……因为她没有贿赂画工,因而画工没有将她的美貌画出来,使她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也怨恨皇上没有眼力,没有看出她的美貌,没有宠幸她,使她不得已出嫁匈奴,在边远的地区一直没有回到家乡,最后客死他乡。

师:非常好!这主要是结合了诗歌的哪几句?

生齐答:“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去紫台连朔漠”。

师:概括一下这位同学所说的,她在怨什么?怨画工丑化她(板书:画工无耻),还怨什么?怨皇帝不识美貌(板书:皇帝不识)。

师:她还提到了“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去就是客死他乡。(板书:生别汉宫,故乡千里)同学们是在概括事件,能不能把这个事件转化成画面?能不能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生:昭君骑在马上,噢,不对,昭君坐在马车里,离开了汉宫,奔向苍茫的大漠。车轴卷起尘土,昭君在车上拭泪。

师:怎么样,这个画面描绘的不仅仅是翻译句子,还加入形象的描绘,比如说背景是什么样的,如大漠以及昭君的表情。这样一描绘,你发现了什么?昭君一去,她的心情如何?

生:苦闷、悲伤。

师:身后是巍峨的紫宫、汉宫,眼前是无边的大漠,滚滚的黄沙。描述得非常好。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把诗句转化成画面,进而去感受昭君的怨恨?好多同学提到“独留青冢向黄昏”,如果说“一去紫台连朔漠”说的是活着的王昭君,那么“独留青冢向黄昏”写的就是死后的昭君,是什么样的呢?

生:在黄昏塞外的最后的时光里,在大漠中唯一四季常青的坟墓,孤独地面对黄昏,就像王昭君,她还思念着故乡,不甘地怨恨着画工和皇帝对她的丑化和不识。

师:很有画面感。先在一个大的空间当中,空间是什么样的?可以在这个空间再进行描写。看注释,说青冢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背景啊,画面的主要因素……

生:只留下了王昭君的孤冢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孤苦伶仃地立在那里,孤单地迎接着黄昏,就像王昭君,只身一人从汉宫出来,一个人到匈奴去和亲了。

师:这次描述比刚才的同学又多了些内容,主要是孤独和不能返回家乡。我们昨天读的学案上也说了,王昭君生前也有想回汉朝的愿望,但是,皇帝的回复是“从胡俗”。所以,昭君死后连尸身都没有回到汉朝。在这里,第二联“独留青冢向黄昏”写的是她死后的情形。

师:“环佩空归夜月魂”,很多同学提问这个“空”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同学们结合“独留青冢向黄昏”“独”的解读,去解读“空”,是不是会体会它的意味呢?

生:回来的是她的魂魄,而她的身体却没有回来。

师:这样一来就可以感觉到王昭君特别地怨恨,特别地想要回归故乡,回到汉朝。所以,她不仅生离汉宫,还死在大漠。死后只能是“空留”(板书:魂魄空归)(www.xing528.com)

师:这样,对于整首诗同学们有疑问的两联就解读清楚了。现在我们思考一下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

师:结合意境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诗句转换成画面去感受形象,进而感受昭君的情感,这是非常重要的。

师:所以,二、三联运用了生与死的对比,说明怨恨之情就显得尤为生动。

师:整首诗都在写昭君的形象。作者对昭君是什么样的情感评价?能不能通过想象,对有些诗句的揣摩理解作者对昭君的感情呢?找一位同学来读读诗。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师板书:作者)

生有感情朗读。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

师:读得很低沉,幽怨之情显露出来了。

师:通过听读,能感受出作者对昭君是什么样的情感评价?

生:同情。有点像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自己现在也是远离帝都,不能辅佐皇帝。王昭君也是远离帝都,所以,诗人对王昭君是同情的。

师:主要同情她什么?

生:同情她的命运。

师:离乡万里。(板书:同情)

生:敬佩之情,从首联的景物描写可以体会出来。景物写得很有气势,所以表达的不仅有同情,还有敬佩之情。因为昭君不贿赂画师,而且义无反顾远嫁大漠,表现了女性的坚强性格。

师:总结得非常好。(板书:敬佩)她关注到了首联。“赴”是一个动词。它的发出者是谁?这是我们同学提出的疑问。现在,联系上句可以知道发出者是“群山万壑”。大山连绵,气势磅礴,写出了昭君为国效力的坚强的女性形象。这是一种烘托映衬的写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感想?我们现在是围绕“离乡万里”和“魂魄空归”进行理解,对“画工无耻”和“皇帝不识”还没有进行理解。

生:怨恨之情。他与昭君惺惺相惜,因为昭君也是因为皇帝无慧眼而远嫁,作者也是。(师板书:怨恨)

师:大家再反复读本联诗,哪些作者的用词用字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独”“空”“省”这几个词。

师:诗人写诗都是表达自己的某些情感,抒发自己的某种怀抱,我们在诗歌中仿佛只看到了王昭君的形象和诗人对王昭君的评价,那么,杜甫究竟借咏王昭君要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呢?

我们要借助一下背景(师用PPT展示写作时代背景,生通过阅读而了解)

师:诗人和王昭君有哪些相似点?杜甫借咏王昭君要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呢?

生:有两点相似点。从背景看,诗人也非常渴望有所作为,为朝廷出力,但是在长安羁留十年,只是做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能够真正改变唐朝当时的一些因为管理者统治不当而造成的现实。后来诗人因为要上书救宰相还遭受排挤。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没被皇帝所看重是非常不得意的。其次,诗人也是漂泊的,生活落魄,颠沛流离,可以看出他和王昭君是一样的。看昭君想自己,可以看出诗人希望得到赏识。诗人抒发自己失意的心情,同时希望自己生活安定,回到自己的故乡。

师:很好。有分析有条理(师板书:怀才不遇 思归不得)

师:所以说,在古代女子有美貌就相当于男子有才,貌美不被关注就相当于有才不被重用。同时二人都想回到故乡却无家可归。“同是天涯沦落人”,杜甫游昭君村,借昭君之事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杜甫诗歌主旨的体现。回过头来,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注意感受昭君的形象,感受诗人寄予在形象中的深沉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诗)

师:大家朗读得很好,感情把握得特别准确。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解读过程,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初步鉴赏咏史怀古诗歌的步骤。两分钟时间,大家进行自我回归总结。

生:首先要找到怀古的对象;然后对诗歌进行浏览,了解大意,揣摩画面,揣摩画面的时候要留意特殊的字词。此外,诗歌中表达感情的词语,比如“怨恨”要关注。还有,要将诗人的感情与古人的人、事等结合起来分析。

师:总结得比较全面。(PPT展示咏史怀古诗鉴赏一般步骤:1.感受古人故事;2.分析作者对古人故事的态度;3.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探究诗人与古人古事的契合点,分析作者的情感)

师:迁移训练,形成能力。完成学案卷《题木兰庙》训练内容。

要求:三分钟时间读诗题、注释,加入自己的联想想象,了解诗歌内容。

生:花木兰代父从军,勇敢善战,就像一个男儿一样。她虽然身着戎装,依然想着要恢复和平年代下的少女生活。曾经几度要回到家乡故里,想要明妃梦想成真回到故里。

师:最后一句的理解,大家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生:结合注释4,应该是战事又起,祝福昭君平安

师:结合注释和前一句“几度思归还把酒”,想象花木兰的动作,还原画面,遥祝明妃,理由是二人都有为和平、思归之意。二者都是为和平做贡献的巾帼英雄

完成学案训练题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花木兰形象?生:骁勇善战;渴望和平;思念家乡。

师:“浮云堆上祝明妃”,从动作上还可以看出木兰什么样的气势?

生:巾帼英雄,豪爽。

师:完成学案训练题2.这首诗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对花木兰的敬佩;寄予诗人渴望和平平息战乱的情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训练,我们不仅了解了杜甫“咏怀古迹”寄寓的感情,还总结了一般的鉴赏规律。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形成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下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