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蓦然回首:二十五年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蓦然回首:二十五年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有受语文教学的功利思想影响,教师总想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于是急功近利,哪有耐心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可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爱迪生自小被认为是个问题学生,因为他经常提出一些似乎与学习无关的怪问题。如果没有这样优秀的母亲,爱迪生要有这么多的发明恐怕很难,世界或许少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蓦然回首:二十五年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孩子自懂事会话后,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都是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意识慢慢减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充满问题意识的孩子,常常得不到家长——第一任老师的回应,家长作为长者,觉得这些问题太幼稚,不值得回答,于是要么敷衍一下,要么直接骂他烦不烦。于是孩子只好将满脑子问题慢慢回收了。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班的小朋友比小学生问题多,小学生比初中生问题多,初中生比高中生问题多,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极度缺失,尤其是语文问题缺失,这成为困扰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高中生语文问题的缺失,一方面有其教育历史、心理因素,问题没有被教育者重视,或者说问题不能被较好地解决,导致怕提问、不想问、不爱问;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意识,不能为学生提供比较满意的答复,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降低了;再一个方面是不少语文试题题目让学生不需要有什么问题,只要听听老师讲课亦可拿不低的分。大多数语文阅读题目的答案都是按教师的思路来设计的。目前几乎很少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设题,设答案。还有一点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的。语文似乎没有人看不懂,所以提不出问题,也不懂该怎么提问题。再有受语文教学的功利思想影响,教师总想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于是急功近利,哪有耐心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可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

语文教学,一直被人批判“少、费、差、慢”,许多专家也感叹现在的大学生读了十几年的语文,语文思维素质却不高;许多公司的招聘主管也坦言: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欠缺;有些学者亦慨叹:现代语文教育没有培养出什么语文大师……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缺失有关,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更新教师教育观念,重视高中学生问题。

课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只是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应关注学生的终生语文能力。唯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能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语文学习暂时无关,却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爱迪生自小被认为是个问题学生,因为他经常提出一些似乎与学习无关的怪问题。他很不幸被学校劝退了,但他又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能够重视他的问题、呵护他的问题意识的母亲。如果没有这样优秀的母亲,爱迪生要有这么多的发明恐怕很难,世界或许少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高中生长期受语文教育模式的影响,已经不大爱提问了,如果有同学提问反而觉得有点异类的味道;再则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大多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再对教师的观点言听计从,而且高中生较之小学生、初中生尤其爱面子,很怕在众人面前扫面子。所以唯有更新教育观念、重视高中学生的问题,才能维护学生提问的尊严,不让学生产生挫折感、畏惧感,从而让他们敢问、乐问。

其次,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奖励学生提问。

许多教师感叹高中生为什么在语文方面没有问题,不敢提问。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重视学生的问题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课上你创设了民主氛围,学生才能放言,民主的关键在于允许学生说错话。即使说错话,我们应在指出错误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才能维护高中生的颜面。新课程给了我们极好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评价良机,制定提问奖励制度,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上设定30分奖励,每学期提问5次即得满分,即一个月一次。奖励设置的门槛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除了极少数在初中、小学就留下与提问相关的心理阴影的同学(他们回答问题时没有答好,曾被老师批评,以后害怕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最佳问题,还有适当的奖励。高中生很看重这点小奖励,因为这让他在同学中颇有面子。课堂上我们师生常常互动自然而热烈,听课教师常常感叹:高中生怎么还能这样提问,而且参与面如此之广,为何我的课堂没有。此无它,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第三,印制问题学习表格,引导高中生提问。

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我设计了问题学习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课前预习后填写:1.本课学习的三维目标是什么;2.在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语言文字的拦路虎(自己无法解决的);3.你在阅读或写作中有哪些问题;(二)课堂学习后填写:1.教师的教学与你的预习设想一致吗?有没什么不足?2.你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4.你觉得本堂课最经典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并简要说明。5.你学完后的新问题是什么?(www.xing528.com)

具体操作是:每一个学生提问后,汇总到各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整理一份交给老师。小组长轮流进行汇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备课,一方面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另一方面,可从学生的提问中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问中的不足,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备课,提出每一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囊括本课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学习的主线。这个问题应从学生的问题总结修正出来,于是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提问的快乐,因为他们总能从课堂问题解决中看到自己所提问题的影子。

第四,深入钻研教材学材,化解学生语文疑惑。

当我们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开始能够提问,这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化解学生的疑惑。我们解决学生的疑惑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提问的兴趣。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则很难回答。一旦你的回答不能让学生满意,学生的积极性就大受影响。新课程增加了选修课程。它扩大了学习的范围和深度,如果教师只看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是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的。例如《先秦诸子选读》,如果你不深入钻研教材,就发现不了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何况课文本身只选择一些专题式的片段。如果不深入钻研教材,你将无法深入了解理解教材;如果不深入研究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你将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容易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唯有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并不断地提问,才能让教师也成为充满问题意识的人,再通过广泛深入的专题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水平,以化解学生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成为思考型的学生而非两脚书橱、应试的木偶。

第五,设计阅读探究试题,落实学生问题意识。

高中生的问题意识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与现行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有关。大多数试题思维量是不大的,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记忆,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解出。语文理解题本来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但是命题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命题,设计答案,批改的时候以答案为标准;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来命题,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理解苍白无力,于是尽力揣摩命题者的思路、理解,抹杀了学生自己的解读。学生的思维于是被统一了,被模式化了。如此这般,学生怎么会有思考的积极性,哪里需要提出什么问题?新课标高考对学生能力上的要求增加了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多设计探究性题目,一方面可以应对新课程高考,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促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第六,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淡化语文高考意识。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高考功利意识很浓,将教学目标只指向高考,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学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成绩,背离了语文教学循序渐进、文火慢功的原则。不过任何妄图一蹴而就的行动,即使有了一些成绩,只能是昙花一现。语文教学不只是为高考,更是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如果着眼于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冷静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语文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唯有静下心来,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淡化语文高考意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耐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创新型的跨世纪人才,学生一旦具有问题意识不仅对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的终生也是受益无穷的。

当然,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我们如果能够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够找回学生儿时的提问兴趣和感觉,能够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直至培养出充满语文问题意识的学生,进而真正落实新课标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