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文本对话意识:教语文三十年回顾

与文本对话意识:教语文三十年回顾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哲学解释学认为文本是一种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师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却常常忽略文本这一沉默的主体。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后面几种对话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统统都会落空。

与文本对话意识:教语文三十年回顾

既重视人文精神又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如今的语文课,教师们大都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到高三复习时才会重视起来。平时,教师总是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有的教师存在这样一些想法:讲“双基”是不是违背了新课程的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是就附和新课改的要求了?我认为,轻视文本的解读,轻视必要的“双基”,这只能让学了十几年语文的学生,最后连基本的语言关都过不了。果真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吗?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什么?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过来的术语,狭义上是指一篇篇课文,广义上则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西方哲学解释学认为文本是一种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更多的是对文本的冷漠。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的平等“对话”过程,它们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师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却常常忽略文本这一沉默的主体。其实,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面对文本,阅读文字,就是在倾听作者的讲述,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后面几种对话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统统都会落空。(www.xing528.com)

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堂与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学生的生命发展之间的联系,把多种知识的获得与多种能力的培养熔于一炉,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起点、多指向、多路线、多焦点的开放格局。但是,有的老师曲解《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课外,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什么都让学生收集;课内,对文本内涵的感悟、语言文字的研究匆匆走过场,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花样繁多的活动上。长此以往,语文训练不到位、不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文本是一种最重要、最根本的课程资源,只有读通、读懂、读好文本,并通过文本的学习领悟到文本以外最具有相关性的东西,这样的拓展才是有效的。反之,文本学习草草了事,对文本一知半解,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堂的无限拓展上,这只能造成信息泛滥,本末倒置,违背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