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这一神圣职业的道德素质,即一种凝结着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尚而博大的“教育爱”,于漪老师这样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爱自己的语言和学生,把传授母语当作自己的追求,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满一个好老师必备的“爱心”。
(1)让同学沐浴 “教育爱”
“教育爱”包含了对学生有满腔热情满腔爱,“人同世界的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老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爱使学生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和信心,爱的情感带来的鼓舞促进了教学高效率的实现。
帮年轻人补鞋在以前的课文感知教学中往往强调鲁迅先生的进化论思想,祖国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只有青年才是肩负国家民族希望的生力军。如作深层的思考,不难发现“怜子未必不丈夫”的鲁迅先生对年轻人除了严格要求外,更深切地给予了师长的爱心。如果没有对爱国青年的厚爱,就没有恶势力的痛恨。在发掘教材的深刻内涵时,应让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力求与生活、人生、社会产生共振。同时也要让同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在沐浴着爱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应当体验到爱是人的天性,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获得社会的关心、父母的呵护、师长的爱护,以此使学生在懂得充满人性美的关怀中慢慢去学会爱。
(2)使学生领悟世间真爱
有人说,如今的年轻一代是被惯坏了的一代,只知道索取,而不会甚至也不愿付出爱。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应该从学校教育中去找,至少是一部分。教学如果一味地围着分数,遗忘“道”,使教师很少考虑如何去激发学生的爱心,人性中的善的一面得不到保护和张扬。如果与20年前做好人好事相比,今天的学生助人为乐带有更多的良知与善性。对臧克家的诗《老马》的研读,很多同学感受到的已不再仅仅是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不堪生活重负的百姓,还有时代气息很浓的勤奋踏实,任劳任怨,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来梅花扑鼻香的人生感悟。对《老马》意象的讨论也能使我们懂得,踏实肯干的老马式的实干家能从祖辈身上找到很多影子,从而生出对长辈的尊敬。这种充满人性美的爱心的火花需要教师的呵护和鼓舞。循循善诱总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内蒙访古》中的“青冢”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王昭君的崇拜,也使他们懂得在反对强权、战争,追求和平的今天,王昭君这种为民族和平献青春、献终身的弥足珍贵。甚至有女同学向往宋庆龄、邓颍超所从事的和平事业,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意识已逐步形成。(www.xing528.com)
(2)引导学生学会爱
爱不仅爱自己,还要爱家人,也要爱他人。爱自己才会懂得珍惜,才知道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是一个人成长为公民的第一场所。”在解读《涉江》时,我们重点讨论了屈原的人格魅力。“世人皆醉我独醒”正是诗人自尊自爱的独白。随波逐流是屈原改变窘困且可以被世人接受的处世之道,而屈原志定神清,虽遭第二次流放仍表现出对正义的忠贞,宁死不屈,使学生受到了灵魂深处的触动和洗礼。
《祭妹文》的诵读使同学们的眼睛潮湿了。不是文中的“呜呼”“哀哉”在拿腔作势,真正感人的是作者袁枚对手足情深的妹妹悲惨一生的痛心疾首的真情流露感染了大家。文中的妹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发达文明所掩盖的摧残扭曲人性的罪恶,从而懂得古老民族的国度急需的是摆脱落后的枷锁争取涅槃后的再生。当与同学们一起咀嚼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句时,更多的是联想到民族经历的太多的劫难和走过的过多的弯路。落后就要挨打,在同学们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人间至爱不是同情心,是人与人的爱,是爱他人,爱社会,爱山水,爱自然。《雨中登泰山》触发了同学们的认知,不再闭门苦读的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发表感慨时说:环境是到了非保护不可的时候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会孩子去怜悯,感受,同情吧……”应当向他们解释,指明怎样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充满崇高的精神。的确,社会需要尊重、友爱与自尊。教师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使命,让学生懂得美,学会爱。懂得美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会爱是人性的回归。在崇尚美追求美的过程中更好地去爱,自爱而爱人。如此,语文教育将真正担负起育人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