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题记
当我凭着优质课竞赛的不菲战绩走进全市优秀教师行列时,我已在我的教育荒野上折腾了十年。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只换来了几张赛课获奖证书,至于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性,依旧不过是戈壁滩中的野草,零星存在,既羸弱,又缺少神韵。
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正式启动。在这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2004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省开始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语文学科实施新课程实验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基本上结束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这对于统一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很有意义。在实验阶段,不少语文教师是从教学方式变革这方面着力的。和20年前相比,如今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是在一种过于“动”的情态下学习的,课堂的文学味儿不浓。要把不是语文味儿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净化语文教学的内环境。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实验带来一定效果,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了,注意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更明显的应该是教材的变化,多种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在形式上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www.xing528.com)
幸运的是,我有了一次远赴外地观摩的机会,令我眼界大开,如醍醐灌顶,突然间发现自身的渺小和无知。整整十年呀,除了读点儿各类名师的课堂实录,除了模仿从电教馆借阅的名师录像课钻研自己的语文教学,我竟然没有认真阅读过任何一部教育专著,又如何能让自己真正走进教育的理想天地。知耻而后勇。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专业阅读,但依旧极端功利,不是为教育情怀,而是为所谓的教学成绩。那段时间,我迷上了魏书生,跟他学习语文教学,跟他学习班级管理,跟他学习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活动和主题班会。
我的全部智慧,似乎都只能作用于语文教学,开始真正思考教育并研磨一节节精彩的课。我珍惜所有的公开课、论文竞赛等机会,把绝大多数闲暇时间交给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专业写作。也正是在这10年间,我开始在市里的优质课竞赛中斩获佳绩,开始获得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开始在地方教研刊物上发表文章,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知认同。我先后获得“辽阳学科优秀教师”“辽阳市优秀教师”“辽宁省师德标兵”“辽宁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殊荣。
其时,我依旧只是一个教育门外汉,只不过凭了一点小聪明,凭了零散阅读中捕获的一鳞半爪的新鲜教学方式,让我的语文课有了一点迷惑人的光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