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思考 -《蓦然回首:从教语文三十年随想录》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思考 -《蓦然回首:从教语文三十年随想录》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素质教育,教育首先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基于上述认识,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教会学生个分析法,即“点金之法”。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思考 -《蓦然回首:从教语文三十年随想录》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中解脱出来,破除以文化灌输为核心的模式,冲出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的怪圈。语文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应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三大弊病:第一,重“教”不重“学”,其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应”是被动行为,从观念上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学生只能是被动“适应”、被动“受训”;第二,重“知”不重“思”,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要考的“知识”记住,尽管学生吃了很多苦,但在思维方面得到的锻炼不够,所谓“高分低能”往往是这样造成的;第三,重“灌”不重“趣”,其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强制地“压”给学生。因此,真正要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 “学”字,从让学生 “学会”转到培养学生 “会学”上来;突出“乐”字,使学生从 “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素质教育,教育首先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要求教师做伯乐,教师应该是园丁,对每个学生都要尽职尽责地去培养;第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智商,也要重视德育、体育、美育,这样才能实施完整的素质教育;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出的人才才能不拘一格、生动活泼。基于上述认识,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感情、求知欲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教师启发和培养起来的。要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并能长久地发展下去,首先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堂课,使学生有所得。学生上语文课获得了新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久的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在这方面,教师将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的经验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引人入胜的导入、新颖有趣的设问、生动形象的电教、变化多样的游戏、扣人心弦的表演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显著。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今天应加上一句“百见不如一试”。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西方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在教学上强调与学科结构相适应的“发现法”,其核心就是强调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因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是“手脑并用”的人。语文教学仅靠教师的讲解、灌输而缺乏学生的实践、体验的话,怎能讲出学生的本领,又怎能让学生享受到掌握本领的喜悦来呢?还是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方面,除了语文课上的说、写之外,看录像、采访、调查、画画、演短剧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加强学法指导。古人说:“大匠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怎样才能达到“巧”的境界呢?单靠“教”是不行的,还必须发挥“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讲究学法。作为其他学科基础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更是如此。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特征,知识的掌握则靠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为了考试的高分数,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从小小的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那么,怎样使学生从这一“苦海”中解脱出来呢?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为此应当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规律性的总结和揭示。根据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教会学生个分析法,即“点金之法”。语文课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广,从字词分析、句段分析到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分析,可谓无所不包。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分析,大多是由教师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学生老老实实地听讲,于是形成了“满课灌”,学生的活动不过是在最后记下教师的分析结论而已。现代教学观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通过学生的活动去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尽快地掌握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分析活动及其活动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分析法的掌握也要经过一个由生疏到熟悉到纯熟运用的过程,教师应循着示范引导——巩固训练的程序来进行指导。对某些知识,教师应首先做出示范分析,并要讲清这一分析形式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及时把握住分析规律。如通过对形声字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通假字的规律,进而能够在古文阅读学习中获得有效有益的学习效果。教师可示范分析几个形声字的形旁与声旁,此后指出,抓住“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是对形声字进行分析的依据,从而指导学生具体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点金之法”,便会终身受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联类而及,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www.xing528.com)

第三,注重能力培养。正如《纲要》中指出的,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那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死读书本的学生,而应是具备一定能力的人。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重视知识教学无可厚非,但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才能使学生成为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有用的人才。因而,教师备课既要备知识重点,也要备能力训练重点。就是说,每一课的知识点确定以后,还要确立能力训练内容和方式及训练的达标指数。课备好了,心中有了目标,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了。首先要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搞清楚某课文有哪些精华之处,让学生先认知、先了解;二是教学生掌握学习、辨识这些精华的方法与技巧;三是要让学生当堂学会使用这一方法、技巧去阅读理解新的文章,或写出生活中需要的文章、段落,或说出具有范文特点的语言等。在指导方面,要抓好课内指导与课外指导。如课外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欣赏某本好书、某篇范文,使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去分析理解这些文章的特色。考试除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外,还应侧重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对知识的操作能力。如让学生模仿某篇课文的写法特点或结构特点,也写一篇带有例文风格、特色的文章,从中能全面考察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一写作技巧,是否已把别人的能力转变成了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除注重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比较能力、鉴赏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语文学科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这正是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发表于1998年《辽阳教育》第二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