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教语文三十年:拓荒与播种

从教语文三十年:拓荒与播种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各种旨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外有的教师文化底蕴还欠深厚,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还有待加强;或急于求成,希望寻找一种能大面积推广的好“模式”。

从教语文三十年:拓荒与播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题记

1988年夏末,我带着青春的热情与希望走进高中,大脑中装着的,全是文学,没有教育。我以为文学就是教育,于是乎,我的教育日志上,写满了各种各样文学式的浪漫。

刚做老师教书,教材少,教法单调;从前老师怎样教我,我也怎样教学生,串讲为主。授课时自我陶醉、自我感动居多,面对学生羡慕乃至崇拜的眼神,我的内心很欢愉,对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究竟获得了哪些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了什么思维能力,这些似乎并不在我备课的思考范围之内。(www.xing528.com)

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开始“复苏”,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双基”。落实“双基”,具体体现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上,不少有影响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就开始试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当时的实验与探索还存在教学设计多从“教”的方面考虑,而较少从“学”的方面去探讨等不完善之处。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已成了经典名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各种旨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具体的步骤不同,但大都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然而,某些实验出现了“偏向”,比如只是强调语文“工具性”的 “有用”,而没有注意到 “人文性”方面也要“有用”。此外有的教师文化底蕴还欠深厚,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还有待加强;或急于求成,希望寻找一种能大面积推广的好“模式”。教育大环境引发了我——一位初登讲台、有工作热情的年轻教师懵懂的教学探索。

不管怎么改,都离不开高考“指挥棒”。我所追求的生长环境,与外在的应试大气候全无关联。从教三十年,我始终是一名敏感于内心却迟钝于外物的不成熟之徒。一方面,我对外界环境的索求,只停留在三尺讲台风和日丽的层级,并不顾及这讲台的含金量,亦不在意讲台上粘贴的各种分数和排名;另一方面,我又常常为河堤上绽放的第一瓣柳芽而沉醉,为教室中的一张笑脸而幸福。我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校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讲诗歌,教他们写日记,带着他们在河堤上欣赏落日余晖,到山野中寻访故事。我还为他们录制配乐朗诵《天山景物记》,表演歌曲、舞蹈,并用诗歌为他们批阅作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