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行为中。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
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聪明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位教师。
在本小节中将从教师的表达技巧、教师的发问技巧、激发学习动机的技巧、教学艺术撷英四个方面对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进行阐发。
(一)教师的表达技巧
表达沟通的技巧可说是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表达常是单方面的传达,沟通则是双方面的互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如果善于表达,则有助于师生之间沟通、互动,自然有利教学。教师的教学必须善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技能,但并不意味要成为雄辩家或名嘴,也不需要有一流的口才,更不必要学会各种舞台动作和姿态,但仍然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表达沟通原则和技巧,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1.语言表达的技巧
(1)用字遣词恰当
教师要仔细选用语词,以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太专业的用语、深奥语词都应避免。口头禅、方言、俚语亦不宜。此外有些语病亦应尽量改正,例如每句开头常加那么、再来、然后、总之,结尾语如懂不懂、好了、呢等。这些语病在日常生活应用上虽无伤大雅,但在教学情境中就成了赘字、废词。
(2)语音声调及速度得宜
教学语言除要易于理解外,在语音声调上要能让全班学生听到。因此,教师音量要足够大,使坐后排及角落位置的学生都可听到。某些中小学教师用麦克风补音量之不足,但在使用时也应考虑前座学生,音量不可太大。教师的发音要求准确,口齿清晰,音调要自然,抑扬顿挫,变化得宜,才能使教学生动活泼不枯燥。在说话速度方面要快慢适中,能根据段落做适度停顿,避免冗长不停地解说,每句话的长度都要顾及学生理解的速度。
(3)扼要清楚达意
教师的讲解说明要简洁、扼要,避免冗长叙述,其次要说明清楚,不宜用含糊字眼、语词。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连续性和顺序,避免前后顺序颠倒,重复叙述解说。教师若能在讲述时把握简明扼要清楚的原则,自然能做明确有效的表达。多数教师之所以词不达意常是未能顾及前述各项因素所致。
(4)避免伤害性的语词
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善用语言可做有效沟通。反之,使用不当的或具伤害性的语言,则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言词的伤害对于学生自尊心的损伤最大。虽然口头的责骂常被视为管教的方式之一,但不当或过度的使用应该避免。最常见的言语伤害词句如:笨蛋、猪脑袋、皮痒、贱、烂、无可救药、不要脸、废物、白痴等,这些词语造成对学生人格的羞辱、贬抑,会严重伤害到师生的关系,教师应避免使用。
2.肢体语言的技巧
在教学情境中,非语言的沟通常与语言同时出现,其在教学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肢体语言:
(1)面部表情生动自然
教师面部的表情也是重要的沟通媒介,教师可运用各种表情来传达各种期望、态度、观点、情绪,例如教师的微笑,可使班级气氛和谐,使学生感到亲切、鼓励,反之教师的表情严肃,会使学生感受紧张、焦虑、不安,因此,教师控制情绪,显现出教学的热忱,经常保持笑容,乃是不二法门。
(2)目光接触频繁,眼睛是极重要的沟通器官
眼睛被称为灵魂之窗,从每个人眼神之中可以流露出各种讯息,如心思、情绪、态度,而且眼神比面部表情更为真切,个人的喜怒好恶可从眼神中显现,教师的眼神可传递出令学生警觉、注意的讯息,教师可利用凝视来警告学生,减少学生不当行为表现,维持班级秩序。教师的眼神也可流露出对学生的关怀和亲密感,有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师生之间眼神的接触越频繁,所显示的关系越佳。若师生之间欠缺眼神的接触、互动,则彼此间疏离感越大。
因此,教师若经常背对学生、抄写板书,或目视窗外、天花板,都会减少与学生眼神接触的机会。在大班级情境,教师应经常环视所有学生,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情举止变化,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态度。
(3)动作与姿势端庄
此处教师的动作专指教师在教室内肢体的变化及所处的位置。多数教师习惯站在讲桌之后,感觉此位置较为自然。也有教师则站在讲桌两旁,有些教师则经常会穿梭学生座位行列之间,有些整节课只站在讲台上不走动。教师的动作与中小学生人数多寡及座位排列有关,也与教师是否善用此种肢体语言有关。而教师在教室内的移动还必须顾及学生的听讲距离,务必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听到。至于姿势如立姿、坐姿、手势、身体前倾、向后、双脚位置等都会显露出教师的态度和情绪。紧张姿势如双手抱胸、双脚并立代表个人与群体的疏离感、冷漠感;放松的姿势则如双脚平放、双臂张开,则显示友善、亲密、和谐。教师宜保持平易近人、友善的姿势,避免冷淡、不友善的姿势。教师应常用轻松自然的手势来辅助解说并表达温暖与教学热忱,避免让学生感受到不满、不耐烦、不亲切、不关心等情绪。此外,教师的动作要保持端庄,避免某些小动作,如玩弄粉笔、圆珠笔或敲打讲桌、黑板等。
(4)维持适当的师生距离
距离的大小与人的内心感觉有密切关系,距离愈近,常表示两人之感情愈佳。一般人在谈话时总会视彼此关系维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而随着距离大小的变化,人们谈话的音量高低会随之调整。
上述乃是教师在口语及肢体语言的应用上所要掌握的原则与技巧,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运用语言和动作才能传递教学内容。身为教师,必须是个善于表达、会说话、会说故事的人。教师长于表达则师生沟通无碍,反之若拙于言词将使教学陷入困境。表达技巧是为人师者首要之利器,要成为有效能的教师,口才训练不可或缺,有好的口才将会使教学更精彩生动。
(二)教师的发问技巧
发问是一种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相应回答的语言刺激。任何一位教师,任何一个学科,任何年级阶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发问技术以激发学习动机,增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此外,发问还有下列功用:提供学生表达机会,增进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增进战胜困难的动机。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提问亦应由浅入深,并注意问题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其连续性。发问的十大技巧如下:①讲解重点后再发问,或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上课的重点;②问题必须事先设计其顺序;③问题集中于上课的重点,先问问题再让学生回答问题;④给予每一位学生相等的机会;⑤不鼓励举手抢答;⑥依照座号的次序或排列的顺序发问,利用姓名签筒,抽签方式进行;⑦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至少三秒,等待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会影响学生参与的意愿;⑧不替学生回答问题;⑨依学生程度来发问;⑩答对的学生请赞美,答错的请鼓励并再给予机会,成功经验对学生学习成就有直接的关系。(www.xing528.com)
(三)激发学习动机的技巧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动机可以说是引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它,学习会有明显的效果。身为教师必须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具有成效。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正式教学活动的首要步骤。而在教学活动进行之中,教师仍需随时维持学生的动机,甚至要能激发学生更强烈、更高昂的动机。因此,激发动机的技巧是教学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动机极为复杂,因为影响动机的因素很多。要了解动机的复杂性可以从学科的性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教师特质等三方面入手。
1.学科的性质
有些必修学科本身极为枯燥无味,毫无吸引人之处;但有些学科或活动本身就具有吸引力。此外,有些有趣的学科因教法的不当而变成无味的科目,而有些原本艰深或枯燥的学科却因教学方法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如何使任教的每一学科对学生都具有吸引力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教师不容忽视的课题。
2.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也表现在学习动机上。一般来说,动机强者,学习表现佳;动机弱者,则成就较差。有些学生多才多艺,学习能力强,成绩经常名列前茅;而有些学生能力差,潜能不大,成绩一直不好。有些学生家庭环境好、身体健康且快乐;有些学生则不然。有些学生经常被奖励;而有些学生较少获奖励,甚至常被惩罚。常获奖励者会有较强的动机,而常被处罚者,动机会较弱。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了解每位学生动机的强弱,这是教学活动必需的前期准备。
3.教师特质
教师的特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机。有些教师热忱、开朗、富有同情心;有的教师则对教学缺乏兴趣、缺乏热忱,也无同情心,甚至讨厌教学工作。有些教师遇事勇于负责,能尽可能解决学生的困难;有的教师却视教学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愿花费精神或时间处理学生问题。有些教师经验丰富,教学技巧熟练;有的教师初次任教,对于如何激发或提升学生的动机方面还不熟。教师从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教学特质、教材特性,更重要的是,要认识班上学生的学习特性,才能针对每一类学生给予适当的激励。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且又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采取下列策略来激发或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1)布置舒适的教室环境
教室等外在物质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有关。学生置身在整洁、美观、亮丽、空气流畅的教室中,不仅容易激起学习的动力,还可能维持较长久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除应维持教室的整洁外,对于座位的安排、各种布告、海报、作品的展示和张贴等都应讲究和谐、美观,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物理环境和班级气氛。
(2)激发内在的动机
有些学生似乎天生就能自动自发地学习,对学习有高度的兴趣。但大多数学生则需要教师去鼓励、刺激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动机:①经常给予学生正面的回馈例如称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②指定的作业或任务切合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就感;③使学生感受到自尊和被尊重,利用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
(3)导引学习的心向
在学习之前应让学生先具有某种心理准备或心向,这种导引心向的策略有助于学生动机的激发。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旧有的知识,将新知识统一于旧有经验体系中而使之相结合是极重要的一步。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有机会去回忆一连串的学习经验,才会促使学生认识到新教材学习的意义与目的所在,而产生探究的兴趣。新旧知识、经验的有效统整有赖于学习心向的确立。其次,教师要预先安排学生的实际活动。即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先安排一些游戏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从而想要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在正式讲述之前,将单元内容大纲或重点写在黑板上,或利用事先准备的教学媒体如幻灯片、图表等教具,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4)教学活动多样化
教师若能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身体活动的方式,将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感觉有变化和新鲜有趣,有助于高昂学习动机的维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冗长的讲述,可以随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分组学习”“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教学活动也可在教室外进行,例如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美术展、电影欣赏、野生标本采集与制作等。
(5)多用奖励少用惩罚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正强化原理可用来增进学习的动机。教师在学生每一次的学习活动获得进步时都应立即给予奖励、称赞,以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也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奖励的方式。而对于学生表现不佳时,要尽量避免公开责骂甚至体罚的方式。
(6)给予适度的期望
教师期望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定作业、分派工作上都要对学生有适度的期许。换言之,所分派的工作要切合学生的能力,恰能激发学生高度的动机且顺利完成任务而获致成就。反之,若任务过于艰难,使学生产生挫折,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身为教师,要对学生有适度的期望,并能帮助学生建立合乎其能力的抱负水平。
(7)成绩评量不宜过于严苛
当今一些中小学对学生的要求、期望都很高,常在段考、月考上以艰深题目来评量学生,甚至考倒学生,使学生无法获得较高的分数,或使多数学生不及格。此现象往往使学生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是目前中学在评量成绩上的一大问题。
总之,学生的学习若具有强烈的动机,其学习会自动、持久而有成就。引起学习动机不仅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教师应熟悉各种激励的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去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