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引导感知
为激发学生对体验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其体验的愿望和需求,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情景,并让他们很快进入这种情景,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一定的活动中进行。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要迎合学生的口味,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便于学生探索发现。操作策略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使之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3.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思维活动能促进学生外部操作活动的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维的环境,通过使用学具,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课堂之初设计了“寻宝游戏”,隐含圆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突出讲解,旨在感受,初步体会圆的特点。学生“各有想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在课末回应该游戏,学生再次反思,加深了学生对于圆的特征的理解。
(二)问题引导,启发诱导
体验式学习的关键是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探究,问题在探究学习中是重要的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问题贯穿始终,如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圆呢?把孩子的思绪拉到生活中,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圆。在交流画圆的画法时,教师提问请边画边想圆规画圆的步骤是什么?你觉得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无形之中把思维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实践体验,多向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合作的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营造探究的氛围,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地自主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并明确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与要求。学生归纳自己的意见,整理未解决的问题,以便小组内交流解决。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操作策略有:一是教师要提供便于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二是制订研究方案;三是合作探索。
1.活动方式一——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学生明确自主画圆的任务后,进入探究阶段。在开放性创造活动中,不拘泥方式,自我选择,多思考,多分享。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安排了两次自主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探究圆的画法,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体画圆,抑或是借助专门的工具圆规画圆。第二次是借助圆规画圆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和结论。
2.活动方式二——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圆的认识》一节课中让学生围绕探究问题,小组合作研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两者关系等圆的特征。
(四)交流反馈,汇集资源
交流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深层次学习活动。不仅对认知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探究所得和体会,同时抓住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操作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交流探究所得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www.xing528.com)
2.仔细聆听,相互补充
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善于倾听别人或其他组的意见。如和自己的发现差不多的,应听一听哪些是不一样的,及时补充。如和自己的发现完全不一样的,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指导评价
适时、必要的教师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问题的结果、一个算式、操作的过程、上课的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圆的认识》这节课在全班交流圆的特点环节时,学生验证的方法有很多,当一组表明自己的观点:我是利用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的长度相等时,别的小组给予补充,还可以利用折一折或旋转等方法来验证。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愿意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学会认真聆听、互相评价与赞赏,反思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接纳正确的观点。
学生在认识圆心、圆的半径和直径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激起冲突问题,尊重求异思维,深化圆的特点。全班汇报,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独特见解而思考,因为思维碰撞更内化,提高了学生自评和他评能力,收获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总结收获,体验升华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练习的设计上,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力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大胆引进开放题,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进行及时小结
引导学生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小结收获与疑惑,并不断调整学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2)练习要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课堂中的练习作为一种整理、强化、运用知识的方法,应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注意知识的迁移,不只局限多做几道习题等形式。
(3)练习要体现层次性
反馈练习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习者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并采取相应矫正措施的依据,本身就要有层次性。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第一次的习题出现在半径、直径的教学之后。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紧跟着安排了相应的习题,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第二次习题教学出现在谈收获之后,教师精心设计更有层次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于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及课后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在《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在制作陀螺时,要把小棒穿过圆心。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后表明这样才能保证陀螺的平衡。并拓展引申,提出了生活中比如不倒翁的原理、雨伞的制作、围成圆形进行套圈游戏等现象都利用了圆的特征。这些开放性的练习、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操作,展开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并在充分的交流、相互的补充中完善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原有的认识。
【注释】
[1]张丽琴.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环节的问题及改进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张睿.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金颖芳.小学低年段体验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