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文化:新生代电影的求生之路

中国电影文化:新生代电影的求生之路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处在边缘状态的“新生代”电影,如何摆脱困境,找到恰当的生存空间和健康的发展出路,乃是当务之急。

中国电影文化:新生代电影的求生之路

约从1993年起,中国影坛上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群体,即以北京电影学院89届、91届(85班、87班)毕业生、进修生为主体的新一代电影创作者,代表人物有胡雪杨、张元、王小帅、娄烨、管虎、何建军、邬迪等。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的吴文光,也以其创作的相似性而归入这一群体。他们中的部分人是在电影厂体制内创作,如胡雪杨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留守女士》、《湮没的青春》;娄烨以福建电影制片厂的厂号出品了《周末情人》;管虎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出《头发乱了》等。另一部分人则是以独立制片的运作方式从事个人电影创作,如张元的《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何建军的《世纪末的对话》;邬迪的《黄金鱼》;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等,均属此类。他们是中国电影界的“新生代”导演(也被称之为“第六代”导演),他们以“客观”的态度关注现实生活的过程、细节和状态,追求纪录风格,以近似原生态的形式表现生活状况、生命感触和个人情绪。他们的影片在中国影坛上形成了另一种现象,另一种格局,并受到国际影坛的重视,《留守女士》、《妈妈》、《冬春的日子》等都曾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是,他们的创作所处的文化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若将创作归入体制之内,便因种种限制而有失去个性风格的危险;若使创作处于体制之外,继续独立制片,不但所拍影片无法进入正常的发行放映渠道,而且筹措资金十分困难,影片质量得不到保证。何况常处在自我封闭的创作环境中,也必然会产生艺术视野偏狭等弊病。因此,处在边缘状态的“新生代”电影,如何摆脱困境,找到恰当的生存空间和健康的发展出路,乃是当务之急。

总之,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状况,决定了中国电影多元发展的基本格局。各种电影形态的互补共存,形成了中国电影文化丰富复杂的风貌,并为其发展提供了一种艺术张力合力,同时,也酝酿着某种新突破的契机和可能。如何把握契机,使可能变为现实,既有待于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市场的形成,也有待于广大电影艺术家的不懈努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