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亚儒学文化圈中的李退溪及其教育观念与实践

东亚儒学文化圈中的李退溪及其教育观念与实践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为学的目的是“切实为己”,也是中国儒学,乃至东亚儒学普遍的共识,但是李退溪所论为己之学则更接地气。退溪曾多次以体弱年老为借口,向国王上书请求退职。除上述李退溪在为学之法、为学工夫、为学目的上与朱子大同而微异外,诸如为学的态度、品性等,退溪与朱子也是大同小异,多复述朱子所讲。

东亚儒学文化圈中的李退溪及其教育观念与实践

朱熹在为学目的上坚守孔孟之道,主张为学当切实为己,说:“为学须是切实为己,则安静笃实,承载得许多道理。若轻扬浅露,纵使探讨得说得去,也承载不住。”[42]朱子所坚持的为己之学,在于“切实”“笃实”,不可“轻扬浅露,躐等陵节”。

李滉在继承朱熹“为己”之学主张的同时,带着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去教导当时的李朝学者如何为学。李滉虽不是乙巳(1545)士祸的直接受害者,却是该士祸的见证者,人到中年的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即他自身遭际与耳闻目睹的士祸,强调为己之学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学问。他认为那些追求学问的学者之所以遭遇惨祸,其中原因除当时的社会责任外,学者自身也存在问题,即自身人格的为己之学尚不到工夫。因而,李滉说:“人有饰智矫情、掠虚造伪以得名者,其陷于祸败,固所自取。”[43]又说:“君子之学,为己而已。所谓为己者,即张敬夫所谓无所为而然也。如深山茂林之中有一兰草,终日薰香,而不自知其为芳,正合于君子为己之义。”[44]他将为己之学的学问比作深山茂林中终日薰香的兰草,认为这才是求学道学的君子追求的境界。

李滉自幼便对《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有明确的体悟,注重修身为学。在经历世事之后,希望通过学习去探求人生的真谛,以更好地理解人和事。如他多次主动辞去官职,意在使自己品行端正地问学。在知天命之年,隐居陶山书院,据“退而居于溪边”之意取号为“退溪”。他面对当时追求学问的士人多次遭受士祸,很想探究其中缘由。他以为:“尝怪吾东方之士,稍有志慕道义者,多罹于世患。……其所谓未尽者,学未至而自处太高,不度时而用于经世。”[45]他认为国民轻薄的原因主要是学者自身努力不够,未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是它们自己自处过高,又不能审时度势,并过于勇敢地想改革现实世界,以致祸患临头。他认为若学者自身进行为己之学,则能免遭惨祸。

在论说“为己”之学的问题上,李滉虽与其崇敬的朱子观点一致,但有具体的发挥,其“兰草”之喻是他追求圣学历程中的切身感受,因为圣学是自我完成的“为己之学”,不图光耀门庭、名利地位。据李滉《进圣学十图劄》的文字可知,李滉关注的“学问”就是“圣门之学”,而“为己之学”是普遍适用于人类的学问,人们通过问学与实践,逐步将学识扩大,将自己的学问推广到社会,便可达到修己治人的理想。

众所周知,为学的目的是“切实为己”,也是中国儒学,乃至东亚儒学普遍的共识,但是李退溪所论为己之学则更接地气。退溪曾多次以体弱年老为借口,向国王上书请求退职。晚年定居故乡,建立书院,从事教育和著书事业,被公认为是朝鲜王朝最权威的教育哲学家。他不仅因势利导劝谏国王,助其治世,而且能结合国情给那些志慕道义者以指导,教其如何用功。

除上述李退溪在为学之法、为学工夫、为学目的上与朱子大同而微异外,诸如为学的态度、品性等,退溪与朱子也是大同小异,多复述朱子所讲。如:

在为学态度上,朱熹、李滉皆主张立志笃诚,不畏艰辛。朱熹说:“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46]以为“贪利禄”者,其病在于不立志,立志方能成就大事业。李退溪同样认为:“人之为学趋向正,当立志坚确为贵,不为浇俗所移夺,刻苦工夫久而不辍,何患无成?”[47]又说:“夫士之所病无立志耳。苟志之诚笃,何患于学之不至而道之难闻耶!”[48]李滉很明显肯定立志可贵,有志者则事竟成。

朱子说:“学者须是耐烦、耐辛苦。”[49]畏惧繁难,不愿辛苦,则难明道理所在。又说:“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50]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时就需要有坚韧的品格,敢于拼搏,只有“拼生弃死去理会”,才能领会道理。李滉在分析普通人求学无成的原因时,认为是这些人求学时,“一觉其难遂撤而不为。若能不疑不撤,毋以欲速而过于迫切,毋以多悔而至于扰夺,讲究践履,久久渐熟,则自当见意味浃洽,眼目明快”[51]。他希望为学者不要迫切,久久践履,便可迎难而上,故他主张为学者能“欣然忘食”“进锐退速”,认为“为学只在勤苦笃实无间断,则志日强而业日广”[52]。这也与朱熹主张废寝忘食、“不可求欲速之功”相契合。

朱熹、李滉都认为求学者应有方正、刚直的品性。朱熹说,“圣贤之心正大光明”[53],求学当“仰不愧,俯不怍”。又说:“学者须要有廉隅墙壁,方能担负得大事。”[54]认为曾子、子思、孟子能贫贱不移、“刚果决烈”,“世间祸福得丧一不足以动其心”[55]。这样的求学者“意诚而后心可正”[56],方可进学。李滉说:“以忠信不欺为主本,须熟读《论语》主忠信章,《大学》诚意章。潜心玩味,涵泳体验,久久自当知之。”[57]可见退溪很看重为学者忠信的品质,所以他对柳希范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先事后得”[58],这才是为学者应有的品性。

总之,仅就李汉膺《续近思录》“为学”卷所辑朱熹、李滉的主要语录论说文字考察,李退溪以朱子为宗,继承并发展了朱子学思想,肯定学问在日用躬行之中,并且李滉将中土的朱子之学改造成为李朝的朱子学,注重民生实用,例如在为学目的、工夫等方面,退溪的论说能结合本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形态等,提出了一些颇具其特色的见解,被称为“海东朱子”。其主张的持敬穷理工夫、学思相资、行君子为己之学,都是非常切实有用的,也是儒学内圣之学的重要理论,可丰富史上东亚“为学”思想的研究。

【注释】

[1][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序文》,《续近思录》,李朝时期木板本。

[2][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序文》,《续近思录》,李朝时期木板本。

[3][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序文》,《续近思录》,李朝时期木板本。

[4][朝]李滉:《与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1》卷十六,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第403页。

[5][朝]李滉:《陶山全书》第1册,高丽书籍株式会社1988年影印本,第108页。

[6][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7][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8][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9][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10][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11][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12][朝]李滉:《李子粹语》卷二,《增补退溪全书》1卷十六,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92年。

[13][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14][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15][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16][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17]杨汉祖:《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9页。

[18][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五《敬斋箴》,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996页。

[19][朝]李滉:《答崔见叔》,引自《李子粹语》卷二,《增补退溪全书》1卷十六,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92年。

[20][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1][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2][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3][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4][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www.xing528.com)

[25][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6][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7][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8][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29][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0][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1][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2][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3][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4][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5][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6][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7][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8][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39][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0][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1][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2][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3][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4][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5][朝]李滉:《与奇明彦》,《增补退溪全书》1卷十六,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92年,第403页。

[46][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7][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8][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49][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0][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1][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2][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3][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4][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5][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6][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7][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58][朝]李汉膺:《续近思录》卷二,李朝时期木板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