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水龙 廖依婷
李滉(1501—1570),初名瑞鸿,字景浩、季浩,朝鲜安东府礼安县温溪人。他幼年丧父,接受母亲严格的儒教教育,12岁随叔父李堣(松斋)研习儒学。22岁进入成均馆学习。中岁居退溪之上,自号退溪。晚年筑舍于陶山,自号陶翁、退陶。历经李朝燕山君、中宗、仁宗、明宗、宣祖五代。中举后历任礼曹判书、艺文馆检阅、公州判官、丹阳郡守、大司成、大提学等官职,官至左赞成。谥号文纯。著有《天命图说》《启蒙传疑》《非理气为一物辩证》《圣学十图》《朱子书节要》《心经释录》《四端七情论》《传习录论辨》等。
李朝社会因李滉倡行宋代新儒学,而使得李朝“诸贤绍修洛闽《近思》之学”[1]。在仰慕李滉之学的社会风尚浸润之下,李汉膺(1778—1864)仿照清代汪佑《五子近思录》的编纂思路与手法,将中国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与李朝李滉这四人精要之语计1062条编辑成书,名曰《续近思录》。其十四卷“篇目一依《近思录》例”[2],分别是:道体92条,为学122条,致知162条,存养137条,力行59条,家道71条,出处49条,治道45条,治法25条,临政处事56条,教人之道47条,警戒79条,辨别异端37条,总论圣贤81条。李滉语录主要选自《退溪先生文集》《退溪先生言行录》。李汉膺在李朝哲宗八年(1857)作序说,此续编“又为《近思录》之阶梯,而以及四子、六经,退翁所谓‘溯伊洛而达洙泗,无往而不可者’是矣”[3]。因而,此书成为李朝后期学者入门这四位大儒的要津,由此可通达圣学。(www.xing528.com)
李退溪在《与奇明彦》的书信中说:“尝怪吾东方之士,稍有志慕道义者,多罹于世患。是虽有地褊人浇之故,亦其所自为者,有未尽而然也。其所谓未尽者,无他,学未至而自处太高,不度时而用于经世。”[4]面对当时儒学之士频遭世患,李滉就学者自身为学去探究其中原因,即学者在修身为学上尚未达到最高境界。可见,为己之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时新的大学问,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历代学者皆有过阐发,今在此仅就李汉膺《续近思录》第二卷“为学”所辑录的朱熹、李滉语录稍做比较,以探析古朝鲜李退溪关于“为学”的言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