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文别集数量众多,著者广泛,别集内容反映了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清代各种问题的必备的参考资料,决不能仅仅将它们当作文学这一单纯的层面来对待之。
第一,清代别集保存了许多其他史书难以见到的有关政治制度的史料。这类史料或许无关国运大计,但是通过它们有助于对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而因为涉及统治的上层,故多存在于最高统治者的别集中。以乾隆皇帝弘历的御制诗文集为例,虽然不少诗文是逢场作戏或敷衍成篇,但也有许多文章诗词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政治含义,或论述某事某制,或言己之政见,或臧否人物评论史事,或嘉奖贤臣名士,促进臣僚效忠朝廷,争取汉族名流学者等,为了解当时社会及乾隆帝本人,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写《御制喇嘛说》,简述佛教传入西藏之沿革,论证活佛转世纯系迷信,阐明大清为安定蒙古而承认其转世之旧俗,并非谄敬番僧,讲清了兴黄教以安蒙古之基本政策。再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华宫茶宴联句诗》之自注云:“户部总册奏,上年各省实征岁入银四千三百五十九万余,内俸薪、兵饷、驿站等费出银三千一百七十七万余两,余银一千八十一万余两。”[27]这为研究清朝财政,提供了极好的具体数字材料,十分有用。
第二,清代文集中有大量的经济史料。包世臣之《安吴四种》详述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问题,还对当时出现的人多地少缺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海珊的《小安乐窝文集》,总结了农业生产的某些经验,如《讲粪》篇讲施肥的作用、粪的种类、蓄粪方法、运粪工具、施粪办法。《积谷会议》《甲子救荒私议》两篇,讲备荒救荒。他谈到致荒之因时说:“今苏松土狭人稠,一夫耕不能十亩,又大抵分佃豪户之田,一家八口,除纳豪户租,仅得半,他无所资焉,于是下户困。困则不能不抗租,而豪户下以佃户抗租无米之田,上供国家之赋,于是上户亦困。而诸无田不耕之人,又无虑十人而六七。荒形甫见,则徒手待哺之民遍郊野。”[28]
第三,清代文集中有大量的人物传记资料。如仕至侍郎的方苞,在其《方望溪先生全集》卷八《传》、卷十、卷十一《墓志铭》、卷十二《墓表》集外文卷七和集外文补遗中,为张廷玉、杨名时、汤斌、法海、蔡世远等大学士、尚书、侍郎、总督、巡抚,为梅文鼎等学者,为一般的文人、中下级官员、命妇、仆妇、贞女、僧道仆役等100余人写了传记。而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中更为王掞、鄂尔泰、张廷玉、史贻直、孙嘉淦、岳钟琪等大批文武大臣作传写铭。文集的传记文,书写的人物,官民释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从其生平言行,可以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形,如文官之施政,武将的军功,学者的著述,地主商人的经营,妇女生活,僧道情趣,名人事迹,等等,很有史料价值。
就研究清代诗文而言,清代别集的史料价值十分突出,是研究者离不开的文献依据。以《念楼集》为例,该集收录了刘宝楠所做的各种体裁的诗歌三百余篇、杂文八十余篇,这些诗文对于深入研究刘宝楠的写作风格、艺术水平、创作思想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念楼集》收录了作者为他人诗文集撰写的一批序跋,记载了有关明清时期扬州、宝应地区文人创作的情况,反映了有关作品的流传、汇集及散失的过程,都对地方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刘宝楠的师友们在各种版本的《念楼集》上留下了许多题识,也是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今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述说清代别集对于清代诗文本身研究的价值:
首先,可以通过清人别集来考证文人的生平。如俞樾的《春在堂诗编》十记载了俞樾与日本友人岸田国华的交往情况,岸田国华与俞樾并为谋面,通过友人介绍,两人心仪已久,相互敬重。1882年秋,俞樾病举苏州,岸田国华搜集百年来日本诗人文集170家,由来华的松林上人带到苏州,请俞樾代为编选诗歌总集,俞樾有诗记此事,并在《东瀛诗纪序》中详述此事。《春在堂尺牍》六还记载了俞樾编选日本诗歌的体例,“选诗当以人分,不以体分,每人选刻古今体诗若干首,略以时代先后为次”,“每人之下,就其全集中或评论其生平,或摘录其未选之佳句,使读者应一斑而窥全豹”[29]。编成后,俞樾寄回日本,由日本国自行刊刻,颇盛行于海东。
关于《明史》预修者之一陆奎勋的生年,清代各种史籍记载不一,钱仪吉《碑传集》和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均记载为康熙元年(1662),而《清史列传》和《平湖县志》记载为康熙二年(1663)。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陆奎勋的诗文集中得到确切的答案。《陆堂诗续集》自序曰:“乙卯元旦,余齿七十有一。”[30]乙卯年为雍正十三年(1735),《陆堂文集》自序曰:“乾隆四年己未腊月,当湖七十五翁陆奎勋坡星书。”[31]《陆堂文集》卷四又云:“康熙乙卯岁,余齿十有一龄。”据此三次记载,可以推断陆氏应生于康熙四年(1665)。[32]再如李渔的《尺牍初徵》收入他人写给笠翁的多封书信,对于考证李渔的生平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如卷十陆丽京《贺李笠翁新娶》一首,书云:“足下秋水为神,璧润为姿,乃以南国之才人,耦秦楼之仙女,真可云名士悦倾城矣。”[33]在全书卷首分类目录中,此首注云“正娶”,与陆丽京《贺毛稚黄娶妾》相对。李渔在兰溪的原配为徐氏,即他在诗文中多次提到的“山妻”。《闲情偶寄·颐养部》中云:“庚午(1630)之岁,疫疠盛行,一门之内,无不呻吟而惟予独甚。时当夏五,应荐梅汤……妻孥知其既有而未敢遽进。”[34]据此可知,李渔与徐氏结合远在庚午之前,其时陆丽京年方十五六岁,李渔年方十六七岁,两人尚未结识,更无贺李渔娶妻之事。因此,此信中所云“秦楼之仙女”绝非徐氏,可以推知其为笠翁的继室夫人,而徐氏前此已经去世。[35]
其次,可以通过别集来为清人著述进行校勘和辑佚。这样的例子很多,兹举几则如下。清代宁波旅遁轩版裘琏《横山文集》卷首有黄宗羲《裘子横山文钞序》一文,撰写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不见黄氏各类文集,实为佚文。国图善本部藏王懿荣《王文敏公绝笔》1册,一直以来学术界都认为不存于世,拓晓堂和刘忠民二先生查阅一番后得以亲见,此册遗书上有张之洞、康有为、端方、赵学庸、樊增祥、叶恭绰、张毓儒、夏仁溥、刘春霖、吴重熹、钱骏祥、汪瑞高、陈秉伟、李秉信、高空祺、冯明、李景林、杨振春、徐世昌等人的题诗题跋,辑佚清人诗文价值极高。[36]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1725—1785),于有清一代,独以诗、曲成就双标第一,是清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一生创作宏富,著有《忠雅堂诗文集》42卷和传奇、杂剧16种等存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邵海青、李梦生《忠雅堂集校笺》(4册)在对蒋氏诗文(包括词)的整理方面用力最勤,校笺也很精当,成为迄今为止研究蒋士铨最完整、最丰富的本子。然而蒋氏一生所作诗文多有散佚,其中,国图藏清代女诗人胡慎容的《玉亭女史红鹤山庄诗词合编》2卷,清嘉庆三年(1798)冯澍刻本,该集卷首有蒋士铨所作《红鹤山庄诗序》;国图藏清人饶学曙的《研露斋文钞》3卷,道光丁亥(1827)刻本,卷首有蒋士铨《研露斋文钞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人朱伦瀚《闲青堂全集》10卷,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卷首有蒋士铨所撰《闲青堂诗钞序》;上海图书馆藏清代女诗人潘素心的《不栉吟》2卷,嘉庆五年(1800)家刻本,卷首有蒋士铨《不栉吟序》及《不栉吟题词》2首,以上皆不见《忠雅堂集》,可为之辑佚。[37]
再次,清代别集记载了较多的文坛掌故。如纳兰性德的札记结集名为《渌水亭杂识》,关于集名的得来,历来说法不一,而最流行的为乾隆年间吴长元在《宸垣识略》所云之“渌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学士明珠别墅”[38]的结论,因为《宸垣识略》早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即有刻本问世,所以这一说法影响相当深远。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所谓“大学士明珠别墅”的自怡园是在纳兰性德去世后才修建的,吴长元的记载不可靠。“渌”义为清澈,“渌水”即清池也。“渌水亭”的位置,纳兰性德在《通志堂集》卷二《茅斋》之二中说:“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蘧庐四五楹,花竹颇娴雅。”[39]“凤城”为帝王所居之所,此为“京城”别称。此外,纳兰性德《渌水亭宴集诗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滉漾。”[40]很明显,据此可知“渌水亭”即在他家庭院,而不是性德死后乃父明珠修建的那座西郊别墅。又如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论及毛晋刻书时有言:“然间有称绿君亭者……是否为毛氏书堂,抑受板于他氏?此亦考毛氏掌故所当知者矣。”[41]关于此事,清江熙《扫轨闲谈》有云:“毛谦在先生晋家隐湖,创汲古阁,刻经史诸书。中为阁,阁后有楼八间藏书板者。楼下及厢廊俱刻书所。阁四周有绿君、二如等亭,招延天下名士校书于中,风流文雅,江左首推焉。”[42]设若叶德辉看到《扫轨闲谈》,就不会有上述疑问了。
最后,可借别集考察诗文编刻活动及线索。卢文弨弟子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抱经堂诗钞序》云:“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秋,先生季子庆录枉存予于暨阳书院,携诗一编授之,曰:‘先子殁后,于丛残遗稿辑录成此,思以授梓,因力未能也。子将有意乎?’兆洛受而读焉……刻先生诗附于文集后。”[43]今文集后未附诗作,此诗钞亦未见。卢文弨诗仅阮元所辑《两浙轩录》收有13首,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录有数句。再如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汇录五代至清末藏书家的有关史料,成为研究中国私人藏书家和藏书史的开山之作,由于相关资料搜集起来十分困难,故叶书虽皇皇7卷,收藏书家近千人,但仍有很多缺漏。清人施闰章《学余堂诗集》就有两首诗属于这方面的史料,有助于对当时著名藏书家黄虞稷和季振宜藏书活动的研究,如卷十《赠同年季沧苇侍御》一诗,谓季振宜喜好收藏古书,兼收并蓄,说他藏书多入丘山,“蠹简愁漏遗,手自补残缺。双烛大如椽,午夜哦未歇。荟蕞成别编,胥钞罕停辍”[44],这几句诗是说季振宜只要看到所藏古书有破损,必亲手为之修补,并加以抄配,对藏书真心做到爱护有加。季振宜不仅藏书,且勤奋阅读,还延请一批抄手,利用藏书汇纂资料,另成新编。这里所反映的季振宜的藏书、编书和刻书活动,是其他资料所未曾记载的。[45]
总的来看,4万余种清代别集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民族等,提供了大量详细、具体、生动、可靠的好材料,尚有很多价值和史料需要在认真阅读之后慢慢梳理。
本文为2018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江苏古代藏书与刻书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01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14页。
[2]钱穆:《国史大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841页。
[3][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666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卷首《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5]林佶跋语见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康熙三十九年(1700)写刻本卷后。
[6]张连生:《刘宝楠〈念楼集〉传本考》,《文献》2006年第3期。
[7]《编印缘起》,[清]曹寅:《楝亭集》1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8]《编印缘起》,[清]曹寅:《楝亭集》1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9]蒋寅:《论清代诗文集的类型、特征及文献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0]《凡例》,[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第1集卷首,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清刻本,1921年。
[11][清]顾尖武:《亭林全集》卷首蒯光典《序》,清光绪年间刊本。
[12][清]周篆:《草亭先生集》卷首翁广平《序》,嘉庆二十五年(1820)晚香堂刻本。
[13][清]周篆:《草亭先生集》卷首翁广平《序》,嘉庆二十五年(1820)晚香堂刻本。
[14][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凡例》,《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精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51页。
[1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精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52页。
[17][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初集》扉页题识,《故宫珍本丛刊》第58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www.xing528.com)
[18][清]丁澎:《一家言二集序》,李渔《一家言二焦》卷首,康熙十六年(1677)刻。
[19][清]赵翼:《瓯北集》卷三十八《近日刻诗集者又十数家,翻阅之余,戏题一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09页。
[20][清]赵翼:《瓯北集》卷三十五《有以明人诗文集二百余种来售,余所知者乃不及十之二三,深自愧闻见之陋,而文人仰屋著书,不数百年间,终归湮没,古今来如此者何限,既悼昔人,亦行自叹也,感成四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10页。
[2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别集类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67页。
[2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别集类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67页。
[23]郑振铎:《西谛书话》下册《清代文集目录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483页。
[24]郑振铎:《西谛书话》下册《清代文集目录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480页。
[25]张景栻:《济南书肆记》,《藏书家》第2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26]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9-400页。
[27][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352页。
[28][清]张海珊:《甲子救荒私议》,[清]魏源《魏源全集》第15册,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389页。
[29][清]俞樾:《春在堂尺牍六》,[清]俞樾《春在堂全书》第4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548页。
[30][清]陆奎勋:《陆堂诗续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1][清]陆奎勋:《陆堂文集》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2]段润秀:《陆奎勋与〈明史〉修纂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
[33][清]李渔:《尺牍初征》卷十一,顺治年间刻本。
[34][清]李渔:《李渔全集》第3卷《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8页。
[35]黄强:《李渔〈古今史略〉〈尺牍初徵〉与〈一家言〉述考》,《文献》1988年第2期。
[36]拓晓堂,刘忠民:《一代文物〈王文敏公绝笔〉》,《文献》1993年第2期。
[37]徐国华:《蒋士铨集外文辑补》,《文献》2006年第1期。
[38][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79页。
[39][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8页。
[40][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10页。
[41]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第140-141页。
[42]刘尚恒:《绿君亭乃毛晋书堂》,《文献》1992年第1期。
[43][清]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44][清]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汪桂海:《〈学余堂诗集〉中两条清初藏书家新史料》,《文献》200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