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江苏诗坛,钱仲联先生以为“云间、虞山二派互争雄长的时候,太仓吴伟业又自为娄东一派相与为鼎足”[56]。陆元辅云:“甲乙以来,以诗鸣江左者,莫盛于娄东。其体大率以三唐为宗,而旁及于国朝高、杨、何、李诸作;其人则吴梅村先生为之帜,相与唱酬者,周子淑诸子及太原昆季也。百里之间,金舂玉应,沨沨乎,洋洋乎,洵风雅之都会哉!”[57]这不但指出娄东诗派在当时的影响,而且指明娄东诗派继明七子宗唐的诗学宗趣和以吴伟业领导下的“太仓十子”为骨干的诗人群体。顺治十七年(1660),吴伟业辑选的《太仓十子诗选》由顾湄刊刻。是为娄东派标志性的成果总结,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采其同里能诗者得十人,人各一集,首周肇《东冈集》、次王揆《芝廛集》、次许旭《秋水集》、次黄与坚《忍菴集》、次王撰《三余集》、次王昊《硕园集》、次王抃《健菴集》、次王曜升《东皋集》、次顾湄《水乡集》、次王摅《步蟾集》,皆其同时之人,前有伟业序,盖犹明季诗社余风也。伟业本工诗,故其所别裁犹不至如他家之冗滥,特风格如出一手,不免域于流派,是亦宗一先生之故耳。”[58]
《太仓十子诗选》的辑刻充分昭示了地域性诗学思想。太仓诗学渊远,至明中后期而著,如吴伟业云:“至于琅琊、太原两王公而后大。两王既没,雅道澌灭。吾党出,相率通经学古为高,然或不屑于声律。”[59]琅琊王即指太仓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太原王即王锡爵。太仓诗坛因王世贞狎主文盟而著。清初江苏诗坛,太仓地区以继承和发展明七子诗学而显于时,这是以吴伟业为领袖的娄东诗人共同发扬乡贤之学的结果。正如吴伟业所说“士君子居其地,读其书,未有不原本前贤以为损益者也”[60]。娄东诗学继承弇州,宗法七子,因而主张复古。其实,吴伟业复古思想最早的直接来源是其恩师、又为复社领袖的张溥。复社是张溥等以兴复古学、致君泽民为号召而合众社而成,如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所云:“天如(张溥)乃合诸社为一,而为之立规条,定课程,曰:‘自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倖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人才日下,吏治日偷,皆由于此。溥不度德,不量力,期与庶方多士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61]吴伟业十四岁受知于张溥,而张溥同样为云间派所推崇。朱彝尊《明诗综》选张溥诗只一首《孟门行》,然其诗前集评录陈子龙语:“天如忠爱,诵《孟门行》可见一斑。”[62]而诗后则采李雯评语:“得崔颢之神。”可见,无论是陈子龙着眼诗歌内容,抑或是李雯落脚诗歌形式,云间派都将张溥视作同道。他们的诗文同道,还表现在与艾南英的态度上。郭绍虞认为艾南英的文学主张是附和钱谦益的[63],而当张溥“选庶吉士,天下争传其文”的时候,“艾千子独出其所为书相訾謷”。当“燕集弇州山园,卧子年十九,诗歌古文倾一世。艾旁睨之,谓:‘此年少,何所知?’酒酣论文,仗气骂坐。卧子不能忍,直前殴之,乃嘿而逃去”[64]。在吴伟业的记述中,其倾向性可见一斑。因此,在云间派和虞山派推尊抑或否定七子的分歧中,吴伟业明显倾向于陈子龙。他对钱谦益极力攻击王世贞大为不满。在《太仓十子诗选序》中,吴伟业批评道:“挽近诗家好推一二人以为职志,靡天下以从之,而深推源流之得失。有识慨然,思拯其弊,矫枉过正,势不得不尽排往昔之作者,将使竖儒小生一言偶合,遂躐等而踞其巅,则又何可长哉!”[65]其中“挽近诗家好推一二人以为职志”,指后七子、公安派和竟陵派,而所谓“有识”显然直指钱谦益。吴伟业不能同意钱谦益“排往昔之作者”的“申此诎彼”的做法,而牧斋对王世贞“其盛年用意之作,瑰词壮响”的不公允议论,吴伟业则斥其“或未可以为定论也”。又如吴伟业在《与宋尚书论诗书》中举李、王与钟、谭二说,言:“此二说者,今之大人先生有尽举而废之者矣,其废之者是也,其所以救之者则又非也。”[66]此处“大人先生”即指钱谦益,其核心问题,在对七子诗派的评价。针对明代诗坛的弱点,吴伟业提出诗歌要以性情为本,充之以学识,发之以才气。即其在《龚芝麓诗序》中所云:“夫诗人之为道,不徒以其才也,有性情焉,有学识焉。其浅深正变之故,不于斯三者考之,不足以言诗之大也。”[67]陈子龙和吴伟业私交也不错,一般认为,吴伟业《贺新郎》词所感叹的“故人慷慨多奇节”,就是指陈子龙、夏允彝等。而《梅村诗话》记载两人曾同“宿京邸,夜半谓余曰:‘卿诗绝似李颀。’又诵余《雒阳行》一篇,谓为合作”[68]。尽管如此,吴伟业与陈子龙还是有所异趣,而娄东派与虞山派也不是没有丝毫通声息之处。当“里中二三子间来告曰:‘诗病深矣,今且抹杀韩、孟,诋諆欧、梅,如狂如易,不可为矣,子其奈何?’余心以为忧”时,钱谦益俨然引娄江十子为知音而以为解。他欣然为娄江十子诗作序,称“今吾观十子之为诗也,直而不倨,曲而不屈,抑之而奥,扬之而明,曲直繁瘠,廉肉节奏,非放心邪气所得而犯干也”[69]。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中说他在“读梅村先生诗集”以后,“喟然叹曰:嗟乎!此可以证明吾说矣!”而钱氏称赏吴伟业诗,说其所达到的境界,明代“自高青丘以降,若李宾之、杨用修者,未易一二数也”[70],独不举七子诸家。其《与吴梅村书》,更是将自己所爱,强加于吴伟业,说梅村诗“非精求于杜、韩二家,吸取其神髓,而佽助之以眉山、剑南,断断乎不能窥其篱落,识其阡陌也”[71]。吴伟业学诗以杜、韩为主,辅以白、苏、陆。他镕铸诸家,自成一体,开创娄东诗派。由于吴伟业的倡导,娄东诗派之影响,如张宸《许尧文鸿雪园诗序》所云:“自梅村夫子以风雅提倡娄东,天下言诗之士,奉之为师程。其同里唱和,相与导波扬流者,如东罔十子,读其诗,望而知为梅村夫子之徒也。”[72]“太仓十子”是一个兼及两代的诗群,十子中年长的周肇,与梅村“生同时,居同里,长同学”[73],其余皆称梅村门下。他们承学明七子诗风,一方面受张溥、吴伟业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了家学的影响,“太仓十子”中王揆、王撰、王抃和王摅为王时敏之子,而王时敏则是王锡爵之孙;王昊、王曜则为王世懋之子。以吴伟业和“太仓十子”为代表的娄东派,与以往以人数命名的诗群诗派相比,更充分体现了其地域文化意识。如程邑《太仓十子诗叙》所云:“昔建安中有王粲、刘桢辈称建安七子,大历中有卢纶、钱起辈称大历十子,嘉靖中有王、李、边、吴辈皆嘉靖七子,以至香山之九老、竹溪之六逸,各有诗篇掩映今古,然生虽同时产则异地,聚四方之英雋,成一代之国华,为力甚易,未有生同时产同地如太仓十子者也。”[74]
并且,“太仓十子”在创作上受吴伟业影响颇大。汪学金《娄东诗派·例略》云:“十子胚胎梅村。”[75]又如沈德潜在评论康熙时太仓诗人顾陈垿时说:“娄东诗人虽各自成家,大约宗仰梅村祭酒。”[76]吴伟业写了许多以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为背景的诗篇,而尤以七言歌行体的长篇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其长篇歌行的写作手法自具特色。《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77]这一概括相当准确。从诗歌的性质来说,吴伟业的这类作品本近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诗,但他不像白居易那样按照事件的自然过程来叙述,而是借用了初唐四杰的抒情性歌行的结构方法,在诗人的联想中腾挪跳跃。如《圆圆曲》就是以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关系为中心,穿插了陈圆圆一生的主要经历,以及作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感慨叹息,显得摇曳多姿。七言歌行体在唐代以后,吴伟业堪称杰出的大家。“太仓十子”的诗歌都选择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现实作为题材,以歌行为创作体裁,明显继承了吴伟业诗歌的创作意识,继承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78]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题材多样、刻画淋漓,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那个动荡险恶的时代面貌,其广度和深度,一时无与为俪。如王摅“师事钱吴,七言歌行,一唱三叹,有极似梅村者”[79]。从整体上说,太仓十子诗歌诚如姚莹《识小录》所说:“诗皆以绵丽为工,悲壮为骨,中以端士、伊人、虹友为最。”[80]清初太仓诗才,推梅村吴先生为领袖,十子晨夕奉教,故各能臻胜境,然而各人体格风韵亦不相同,“子俶沈骏,故兴踔而藻清;端士雅懿,故思深而裁密;九日淹茂,故气杰而音翔;庭表雄瞻,故志博而味深;异公笃挚,故才果而趣昭;惟夏俶倘,故响矜而采烈;怿民瞻逸,故言远而旨微;次谷静迈,故锋发面韵流;伊人淡荡,故情深而调远;虹友颖厚,故音重而神寒”[81]。这种同中有异表现出太仓诗学的活力,“太仓十子”“每当春花秋月,送远将归,曲燕浮觞,伤今吊古,莫不云诡于笔区,波谲于艺苑,故掇其华实可以御山川而拾香草,表其铿锵足以变丝簧而感金石也”[82],发展了吴伟业的诗风,展现了娄东诗派的风格和特点。正是《太仓十子诗选》的出现,使得娄东诗派影响延及清中叶,其诗群越来越大,乾嘉时期汪学金编纂的《娄东诗派》清晰地展示了娄东诗派队伍的宏大,全书共选太仓一带诗人近五百人,末附方外和闺秀。其中王世贞最突出,入选作品三卷,其次是吴伟业二卷,陆世仪一卷,这更可以看出娄东诗派地域性意识。
从以上论述看,明末清初江苏地方性诗歌总集的选家通过序言或跋语等理论说明文字,来阐明其编写的体例、选文的标准和审美原则,其理念经申述和所选作品两相参照,阐明其审美意识,为现代评述诗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鲁迅先生所云:“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的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并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83]同时,地方性诗歌总集编辑与传播对诗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选家意识到标榜声气,编选同人的作品是扩大其影响的最好途径,相继编选同人诗歌总集,以发表自己的创作主张。其普遍性目的是对地域性文学的认可,以激发同人对乡邦文化的自豪感,从而传播地域文学知识,培养地域文学观,这种地域意识已是渗透到诗论家思想深处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故诗歌总集中的地域观念不单纯是地域文化在文学批评中的反映,同时也参与了地域文化传统的建构。因此,地方性诗歌总集与诗派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给研究诗歌流派提供了一个很好参照体系。
(本文原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注释】
[1][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清康熙王渔洋遗书本。
[2]王植善:《重刻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序》,[明]陈子龙,等《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民国二年(1913)刻峭帆楼丛书本。
[3][清]顾景星:《白茅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册20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72页。
[4][明]陈子龙:《几社文选凡例》,杜骐徵、徐凤彩,等选《几社壬申文选》,崇祯五年(1632)小樊堂刊本。
[5]施蛰存:《陈子龙诗集前言》,[明]陈子龙著,施蛰存、马祖熙标校:《陈子龙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页。
[6]王植善:《重刻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序》:“云间当日自壬申(崇祯五年)刻《文选》后,几社日扩,癸酉陈李刻《唱和集》时,宋年只十六岁,至丙子始在南园与陈唱和,故《送卧子至南都》诗有‘十年裘马同知己,万里江湖等比邻’之句。陈至南都,按之《年谱》,癸未(崇祯十六年)、甲申(十七年)间也。至此,三子诗之刻当在乙丙之际,鼎革之后。”“而此诗刻有‘门人夏完淳存古编录’字。”又[明]陈子龙《三子诗选序》:“宋子闲居,则梓三人之诗为一集。”故我们认为该集由宋徵舆发起整理,由夏完淳辑并于顺治二年(1645)或三年(1646)刊刻。
[7][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一,清乾隆年间刻本。
[8]钱仲联:《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3页。
[9][清]朱彝尊:《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10页。
[10]柳亚子:《定庵有三别好诗,余仿其意作论诗三截句》,《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页。诗中所说《湘真》者,陈子龙《湘真阁稿》也;而《玉樊》者,则是指夏完淳《玉樊堂集》。
[11]王植善:《重刻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序》,[明]陈子龙,等《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民国二年(1913)刻峭帆楼丛书本。
[12][清]宋徵璧:《平露堂集序》,[明]陈子龙《陈忠裕公全集》,清嘉庆八年(1803)簳山草堂本。
[13][清]吴伟业:《梅村诗话》,[清]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8页。
[1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641-1642页。
[15][清]姜兆翀:《国朝松江诗钞》卷一,嘉庆十三年(1808)姜兆翀刊本。
[16][清]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页。
[17][明]陈子龙:《陈子龙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43页。
[18][明]姚希孟:《壬申文选序》,杜骐徵、徐凤彩,等选《几社壬申文选》,崇祯五年(1632)小樊堂刊本。
[19][明]陈子龙:《陈子龙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47页。
[20][明]陈子龙:《佩月堂诗稿序》,《陈忠裕公全集》卷二十五,清嘉庆八年(1803)簳山草堂本。
[21]王植善:《重刻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序》,[明]陈子龙,等《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民国二年(1913)刻峭帆楼丛书本。
[22]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77页。
[23][清]吴伟业:《梅村诗话》,[清]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8页。
[24]《云间三子传·宋徵舆》,[清]陈子龙、李雯、宋徵舆撰,陈立校点《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民国二年(1913)刻峭帆楼丛书本。
[25]王植善:《重刻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序》,[明]陈子龙、李雯、宋徵舆撰,陈立校点《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民国二年(1913)刻峭帆楼丛书本。
[26][明]陈子龙:《几社六子诗序》,《陈忠裕公全集》卷二十五,清嘉庆八年(1803)簳山草堂本。
[27][明]陈子龙:《三子诗选叙》,《陈忠裕公全集》卷二十六,清嘉庆八年(1803)簳山草堂本。
[28][清]王应奎:《海虞诗苑》卷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古处堂藏板。
[29][清]凌凤翔:《初学集序》,[清]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29页。
[30][清]钱谦益:《题怀麓堂诗钞》,《钱牧斋全集》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58页。
[31][清]凌凤翔:《初学集序》,[清]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29-2230页。
[32][清]邓汉仪:《诗观初集》卷一,清康熙慎墨堂刻本。
[33][清]钱谦益:《牧斋先生年谱附记》,《钱牧斋全集》第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73页。
[34][清]谢章铤:《稗贩杂录·纪张论文语》,《赌棋山庄笔记》,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4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2516-2517页。
[35][明]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清]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36][清]钱谦益:《题杜苍略自评诗文》,《钱牧斋全集》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94页。
[37]张鸿辑:《常熟二冯先生集·跋》,民国十五年(1926)张鸿据陆贻典原刻本校常熟二冯先生集本。
[38]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1页。
[3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2页。(www.xing528.com)
[40][清]王士禛:《渔洋诗话》,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9页。
[41]容庚:《论列朝诗集与明诗综》,《岭南学报》1950年第1期。
[42][清]王应奎:《海虞诗苑》卷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古处堂藏板。
[43][清]钱谦益:《周元亮赖古堂合刻序》,《钱牧斋全集》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66-767页。钱谦益曰:“见其赖古堂诸刻,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指远,包涵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堕入于昔人之兔径与近世之鼠穴,信元亮之雄于诗也。或曰:‘子之推评元亮也,其旨要可得闻乎?’余告之曰:‘有本。’”又曰:“今之为诗,本之则无,徒以词章声病,比量于尺幅之间。”故钱氏的“诗有本”指诗之有真情也。
[44]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45][明]冯舒:《自序》,《怀旧集》,《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页。
[46][明]冯舒:《自序》,《怀旧集》,《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页。
[47][清]钱谦益:《季沧苇诗序》,《钱牧斋全集》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9页。
[48][明]冯舒:《陆敕先诗稿序》,张鸿辑《常熟二冯先生集》卷九,民国十五年(1926)张鸿据陆贻典原刻本校常熟二冯先生集本。
[49][明]冯舒:《陆敕先诗稿序》,张鸿辑《常熟二冯先生集》卷九,民国十五年(1926)张鸿据陆贻典原刻本校常熟二冯先生集本。
[50][明]冯舒:《陆敕先诗稿序》,张鸿辑《常熟二冯先生集》卷九,民国十五年(1926)张鸿据陆贻典原刻本校常熟二冯先生集本。
[51][明]冯舒:《陆敕先诗稿序》,张鸿辑《常熟二冯先生集》卷九,民国十五年(1926)张鸿据陆贻典原刻本校常熟二冯先生集本。
[52][明]冯舒:《以明上人诗序》,张鸿辑《常熟二冯先生集》卷九,民国十五年(1926)张鸿据陆贻典原刻本校常熟二冯先生集本。
[53][明]冯舒:《怀旧集·序跋》,谢正光,余汝丰编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54][清]钱谦益:《书瞿有仲诗卷》,《钱牧斋全集》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57页。
[55][清]钱谦益:《顾麟士诗集序》,《钱牧斋全集》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23页。
[56]钱仲联:《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4页。
[57][清]陆元辅:《王怿民诗序》,《陆菊隐先生文集》卷五,清抄本。
[58][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767页。
[59][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序》,《太仓十子诗选》,清顺治年间刻本。
[60][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序》,《太仓十子诗选》,清顺治年间刻本。
[61][清]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85页。
[62][清]朱彝尊:《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88页。
[6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61页。
[64][清]吴伟业:《复社纪事》,《吴梅村全集》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01页。
[65][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序》,《太仓十子诗选》,清顺治年间刻本。参见[清]姚莹《梅村言诗》:“(梅村)言即以琅琊王公之集观之,其盛年用意之作,瑰词壮响,既芟抹殆尽。而晚岁未免隤然自放之言,顾表而出之,以为有合于道,诎申颠倒,取快异闻,斯可以谓之笃论乎?”见《中复堂全集识小录》卷五,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2236-2237页。
[66][清]吴伟业:《与宋尚书论诗书》,《梅村家藏稿》卷五十四,清宣统三年(1911)董氏诵芬室刊本。
[67][清]吴伟业:《龚芝麓诗序》,《梅村家藏稿》卷二十八,清宣统三年(1911)董氏诵芬室刊本。
[68][清]吴伟业:《梅村诗话》,[清]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9页。
[69][清]钱谦益《太仓十子诗序》,《太仓十子诗选》,顺治年间刻本。又名《娄江十子诗序》,见《钱牧斋全集》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44-845页。
[70][清]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钱牧斋全集》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56-757页。
[71][清]钱谦益:《与吴梅村书》,《钱牧斋全集》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63页。
[72][清]张宸:《许尧文鸿雪园诗序》,《平圃遗稿》卷八,《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29页。
[73][清]吴伟业:《与宋尚书论诗书》,《梅村家藏稿》卷三十一,清宣统三年(1911)董氏诵芬室刊本。
[74][清]程邑:《太仓十子诗叙》,[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清顺治年间刻本。
[75][清]汪学金:《娄东诗派例略》,《娄东诗派》,清嘉庆九年(1804)诗志斋刻本。
[76][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教忠堂重订本。
[77][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520页。
[78](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初编》(集部12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7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00页。
[80][清]姚莹:《太仓十子》,《中复堂全集识小录》卷五,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2231页。
[81][清]程邑:《太仓十子诗叙》,[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清顺治年间刻本。
[82][清]程邑:《太仓十子诗叙》,[清]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清顺治年间刻本。
[83]鲁迅:《集外集》,《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