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先生全面继承传统诗艺,广挹百家精华,‘一法不舍,一法不取’,变化神明,宏开新境。一般诗人或学唐,或学宋,或上法汉魏六朝,于元明清三代诗缺乏深入的探索,甚至不屑一顾。钱先生则不然,‘少年为诗,即力探柳子厚、陈简斋、姜白石、谢皋羽、阮石巢、厉樊榭诸家之奥’,青壮年时期除取法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陆游、元好问等唐宋金元诸大家外,对有清一代诗人如钱谦益、吴伟业、钱载、黎简、黄景仁、王昙、郑珍、龚自珍、姚燮、黄遵宪、丘逢甲、金天羽以及‘同光体’魁杰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等人之诗皆汲其神理,为我所用,古近体长短篇无一不工,形成沉雄博大、瑰丽多彩的创作风格。”[7]学术发展到当代,分工越来越细密,虽然可以探骊专深处,但到一定深度,则易故步自封,当今“治唐宋诗者,有终身不读明清诗,以为后世无足取”[8]。治明清诗者,尤不可不攻清以前诗。先生因为时代的原因,笺注的第一部诗集就是极具爱国主义的《人境庐诗草》。彼时先生选择研究对象主要以两个条件来衡量,一是是否带有爱国情感写时事,二是是否在文学史上有关键意义。20世纪40年代后半叶至50年代初,先生息影乡间,除了对已出版的《人境庐诗草笺注》补充修订之外,还推出了两部重要的诗集笺注:鲍照的《鲍参军集补注》和韩愈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笺注前者固然因为先生的祖父钱振伦已有《鲍参军集》的笺注本,后来还被北京大学教授黄节借去,并就诗注部分加以增补。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鲍照在中国诗歌由五言向七言的过渡中起了重大作用,而鲍照又才秀人微,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的地位虽然要显赫得多,对韩诗的研究也一直是热门,但是,在其诗歌编年和笺注上还存在很多缺憾。先生仿照清人集释、解诂一类的做法,用七种宋元明善本做校勘,采集唐至民国二百三十七家论述,大量参以自己的见解,重新系年编排。此书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初版后,钱锺书先生即在《文学研究》上著专文评论,认为可以取代以前韩诗的一切旧注。1961年秋,先生在上海参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期间,又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约请,承担了校注陆游诗集的工作。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陆游的爱国情感,二是陆游不仅是高产的作家,而且在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明清之际的一些大诗人大多学习陆游。[9]要研究清代诗歌,就得先研究清诗模仿、学习的对象。
李贺也是先生青壮年时期喜欢的诗人,不仅缘于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还由于先生喜欢龚自珍的诗,先生认为“就龚诗的艺术成就来说,奇肆的境界,瑰玮的形象,正如天马蹑云,不同凡骥,又如天魔献舞,花雨弥空,充沛着浪漫精神”[10]。而清末还有一位与龚自珍路数大致相同的诗人黄人(别字摩西),先生以为“摩西以奇才著一时,读书数行俱下……为文下笔数千言,或一夕作诗数十首,有‘南社才子’‘一代奇人’之称。其诗奇肆横逸,藻采惊人,萧蜕序其集以为兼有‘青莲之逸、昌黎之奇、长吉之怪、义山之丽’。求之清代,则上承胡天游、舒位、王昙、龚自珍一派的艺术传统,用以抒发感时激情,取得了较高的成就”[11]。先生在晚年,认为最能代表清诗面目的诗人就是龚自珍,因为龚自珍在继承传统之外,有更多的创新,而且影响了后来的诗界革命派和南社诗人,其思想更是直接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数代人。观此,不难看出,先生自己的诗歌就有光怪瑰丽的一面,其性情有与此契合处,选择李贺作为研究对象,既是情趣,也是顺着清诗做诗史的考察。先生以前的研究多是以笺注的方式体现,在传统学术领域,诗歌笺注虽然也会涉及典章制度、名物训诂,但绝大多数还是诗歌典故,究其实,还是做文学性的考察。因为前人对李贺诗的笺注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好,所以,先生选择以年谱的方式来做史学的研究,扎实地做好知人论世的基础性工作。传统学者的学问功底都是从经史之学做起的,虽然到后来术业有专攻,但基本的路数明眼人还是不难看出,因为正像老一辈告诫后人的“大凡做古代中国学问的人,只要一出手,内行就能看出他的底子,是来自经学的训练,还是来自二十四史,是打了《说文》的基础,还是读透了《四库全书总目》,这就像学写字的人,是打小临的颜真卿,还是自幼学的柳公权,瞒是瞒不住的”[12]。就在先生去世那年的春天,笔者与先生谈及先生是如何学习和讲授古代文学的,先生回答:“我在无锡国专学习时,国专主要讲授‘五经’‘四书’、宋明理学、桐城派古文、旧体诗词,旁及《说文》《通鉴》以及先秦诸子等,学生却可以就性之所近有所选择偏重。当时,大多数学生喜欢考据、文学、作诗填词。国专特别重视基本功的培养。”[13]先生在1949年以前发表的论文,如《读宋书札记》《读北魏书崔浩传书后》等都是史学论文。在国专期间,唐文治先生又曾派先生与唐兰、王蘧常、吴其昌、毕寿颐等人先后到苏州从汉学家曹元弼学《仪礼》《孝经》。因此,先生在经学方面,也是功力深厚,他为湖南教育出版社选《十三经精华》,举重若轻,正可谓厚积薄发。[14]可以说,像先生这一代学者,大多数具有深厚的学养和全面的知识,只要有机缘,在传统文化的绝大多数方面都能开花结果,他们问世的成果再多,也只是大海中的一勺而已。(www.xing528.com)
与《李贺年谱会笺》一同完成的还有《后村词笺注》,自宋代以来,后村词虽经多次编刻,有许多不同版本,但未有人做过笺注,因此,先生之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先生研究唐宋不仅还之于唐宋,还要将他们与前后的各个时代、不同的体裁做比较。例如在《唐宋词谭》中,谈到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时说:“记得清代大诗人郑珍的《春尽日》诗句:‘绿荷扶夏出,嫩立如婴儿。春风欲舍去,尽日抱之吹。’可算是文章天成,妙手偶得,跟周词有异曲同工之妙。”[15]又如在分析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时认为:“与清诗人袁枚所写‘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相较,高下立显。词笔于柔韧中见清劲,不是艺术修养达到升华火候,是不能办到的。”[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