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抓好的工作。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同时,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交流具有经济、政治交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柔性作用,日益成为各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石。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用艺术的形态容纳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信息,以文化力量塑造国家形象,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魅力,对其他国家和人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要继续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人民正昂扬向上、意气风发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中国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着历史巨变的国家,世界各国既迫切希望了解,也存在一些误解,甚至有人故意曲解。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在增进了解、消除误解、澄清曲解方面做好工作。我们要大力推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绩,全面展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发展格局,更好地把一个客观、真实、多姿多彩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进一步树立我国文明、公正、民主、进步、友好的国际形象。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在充分调动各方面各领域积极性的同时,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大力推出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品力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领域各方面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文化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要由国家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集中推出既能代表中华优秀文化又能尊重文化差异、走向世界的精品力作,努力发挥规模效应,最大程度地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民族艺术,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不同领域、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艺术,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其时代内涵,在更高的起点上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毋庸讳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面临着文化差异的巨大挑战,这种文化差异既有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要尊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融,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更多地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蕴涵的和平、和谐价值理念,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不断创新渠道途径和方式方法。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官方渠道,由政府部门主导进行推动,也需要通过民间渠道,由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来共同实施。我们要在继续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形成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1000多个文化组织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海外建立7个中国文化中心,9个正在建设之中,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所左右孔子学院。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市场份额。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周、文化行等大型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宣传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国际关系理念和发展模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是,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全方位的,仅有政府间的交流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新形势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现实的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政府推动与民间实施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避开意识形态壁垒,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亲和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更广空间上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在面向国外普通民众的同时,抓住主流社会高端人群这个关键,使中华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根本目的在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创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国外广大民众是开展文化交流赖以支撑的社会基础,也是广泛争取民心、不断壮大对华友好队伍的力量源泉。华人华侨与我们同根同源同脉,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上对中国的看法、印象和评价,话语主导权往往掌握在各个国家的主流社会。而各国主流社会中的高端人群与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国家发展模式、文化传统方面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对我国历史和现实还缺乏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要以华人华侨为依托,着眼国外广大民众,紧紧抓住主流社会中那些对我比较友好、社会联系广泛,地位高、影响大的高端人群这个关键,努力使中华文化进入国际主流社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人文环境。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影视节目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www.xing528.com)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在巩固双边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注重利用国际多边舞台,不断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随着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度广度大大拓展,越来越多地从双边向多边发展,包括各类艺术节庆、文化展示展览、奥运会、世博会等在内的国际性文体活动已成为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利用多边国际舞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更大,效率更高,影响更深。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文化交流,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这也是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民间力量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只有把双边文化交流和多边文化交流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并加强文化艺术领域的多边合作,努力争取主办权和话语权,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才能有效地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参股等有效途径,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党和国家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中国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纽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总体上说,文联系统有着文艺门类齐全、文艺资源丰富、文艺人才荟萃的优势,在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中国文联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对外工作方针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自觉服务“大外交、大外宣”格局,积极履行对外工作职能,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思路,广开渠道,在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9年,中国文联共组织出访团、组692个;接待来访团、组467个,在国外举办展览演出224场,累计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项目1000余项。2004年以来,中国文联为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层访问,先后在加拿大、希腊、澳大利亚、埃及、瑞士、智利等国举办“中国艺术周”、“艺术之旅”等主题文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符合国内外受众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的知名品牌,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韩日戏剧节、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书法环球行等;积极加入国际文化艺术组织,与世界各国文艺组织和文艺家的交流力度逐步加大。这些活动都有力地配合了党和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为进一步增强中外文艺工作者和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尽职尽责、积极服务。
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我们一定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求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