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它锲而不舍地一直在追求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使人的存在及其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以义制利,以道制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是人能体现自身价值的第一步。它可使人区别于并高于野兽。但中华民族的崇尚文明,崇尚人文,决不仅局限于此,它还有更高的要求,它引导着人们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去不断提升人的存在的伟大价值。
以儒家而论,说得最多的,自然是君子与小人之别。《礼记·儒行》中专门列举了君子应具备的品格。他们坚守仁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他们为人正派:“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心系民众疾苦:“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他们决不固步自封,自始至终不懈努力前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记·杂记下》还特别指出:“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背焉,君子耻之。”凡此,就是期待君子成为中华传统文明下全社会践行德性的表率,君子之道成为全社会文化认同的最高标准:“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礼记·中庸》)
儒家认为,于君子之上,还有更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所谓贤人及圣人。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有孔子比较三者的著名论述。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君子是自我要求极严。而贤人的特征,则是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和大众:“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至于圣人,则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霓,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深刻地了解了宇宙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客观规律,并能非常熟练地根据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判断是非,决定取舍,这是进入了真正的自由境界,这才配被称之为圣人。贤人,圣人,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他们方才是人的存在、人的价值的最高体现。
道家曾将人生概括为七种境界: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他们的差异,同样基于具有很不相同的人文追求。《庄子·天下》中就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決,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以蕃息畜藏为意,老弱孤寡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庄子·刻意》中谈到天人、圣人时说:“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无不有。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www.xing528.com)
在中国民众中有着很大影响的佛教,其人生境界观或人生价值论,所重视的同样是人自身的觉悟。
佛教将众生境界分为十种:四圣,是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为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佛教原本就是无神论。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人身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人的痛苦基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人因贪耽于种种世俗的欲望与享受,而在业报中不断轮回。《大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如何方能成佛?修持菩萨行,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能不能成佛的关键就在能不能觉悟。《六祖坛经·般若品》说的很明白:“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性不同,所以有智有愚。”《六祖坛经·决疑品》中也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决,即是佛。”
所有这些先贤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清楚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它锲而不舍地一直在追求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使人的存在及其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在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由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抚育长大的当代中国人,正在追求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人,难道能够漠视这一极其珍贵的遗产,而放弃对于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甘做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