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苗族山川风物传说:大蛤蟆王与国庄迷龙的离别

云南苗族山川风物传说:大蛤蟆王与国庄迷龙的离别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龙山的传说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有一对大蛤蟆王仍在村子附近捕食害虫。苗王垂涎于国庄迷龙的美色,在他们举行婚礼那天带兵追来,无奈之下,史朗夫妇只好骑上雪青马远走他乡。(龙江莉)打木龙坝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苗族地区。

云南苗族山川风物传说:大蛤蟆王与国庄迷龙的离别

长龙山的传说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丘北县的天星街茶花寨前是一片浩瀚的沼泽地。有一年夏天,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条长龙,将这附近的蛤蟆几乎吃光了。有一对大蛤蟆王仍在村子附近捕食害虫。一天傍晚,长龙看见这对蛤蟆就想捕吃,可是蛤蟆也不示弱,正在对峙之时,天神从此经过,大喝“住口”,它们就都不敢动了。不知过了多久,长龙和两只蛤蟆都变成了山。杨茂清讲述,尹明光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32开,2页,8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地名的传说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史朗与国庄迷龙是一对恩爱夫妻。苗王垂涎于国庄迷龙的美色,在他们举行婚礼那天带兵追来,无奈之下,史朗夫妇只好骑上雪青马远走他乡。一路上,他们经过了很多地方,这些地方也因此而留下了马尾冲大坪、马鞍底、酸石头、太平桥、马家湾、垭口助崖等地名。最后,两人在天神的帮助下逃脱了苗王士兵的追赶,攀上天梯来到一个崖洞,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熊正才讲述,悦历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4页,2 6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龙江莉)

大塘子的村名的由来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澄江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大塘子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村边有个很深的龙潭,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潭里住着一条母猪龙。这条母猪龙很贪吃,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爬出潭来变成一头母猪,到附近的田里去偷吃庄稼。于是,村民们便组织人在田边守候偷吃庄稼的怪兽。一天夜里,母猪龙又来偷吃庄稼,众村民一拥而上,将母猪龙打得半死,侥幸逃出来的母猪龙不久就死了,身体化作一块黑乎乎的大石头。因为龙潭里没了龙,就没了水源,潭水渐渐干枯,变成了一个小水塘,苗民们便把它改名叫大塘子。王家祥讲述,尹晓成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集成·苗族卷》,32开,2页,670字,玉溪地区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与华宁县文化局、民委、文化馆1987年联合编印。(龙江莉)

大戛吉的由来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无名村寨居住着苗族和汉族,他们世代友好相处,但村寨里的人都很穷,养不起鸡。一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手里抱着一对大种鸡,村里人都来看热闹,但他要一两银子才肯卖鸡,大家都买不起只好离去。太阳偏西时,老者忽然不见了,只留下这对大种鸡到处啄食吃。这个村的人都很淳朴,没有人把这对鸡偷偷抱回家,无论鸡到哪家门口,他们都撒包谷喂它。久而久之,鸡生蛋,蛋孵鸡,鸡变得越来越多,每家都可以分到十几只。从此,这里以养大种鸡而出了名。苗族称鸡为“戛”,这里也就有了村名“大戛吉”。黄朝林讲述,姚朝春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马关民间故事》第一集,16开,2页,870字,马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龙江莉)

中寨的来历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二百多年前,大黑山的陡坡上有个山洞,洞里住着一条大蟒蛇,经常出来吃人畜。离山洞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大得勒的苗族村寨,村里有位很有威信的老人张大爷,他决定想办法除掉蟒蛇,拯救村民。第一次,张大爷独自一人赶了两只羊去斗蟒蛇,但见蟒蛇比自己想象的更凶猛,只好先回家再想办法。第二次,张大爷约了好朋友——两位回族老人金大爷和马大爷一起去除蟒。他们事先把火药绑在一匹小瘦驴身上,待蟒蛇将驴子吞到一半时点燃导火索,顷刻间蟒蛇头被炸了个稀巴烂,不一会儿就断气死了。为感谢两位回族老大爷为苗民除害,村民们邀请金大爷和马大爷搬来与他们同住一个村寨。从此,这个村寨里就居住着苗族和回族,并取名中寨。李文章讲述,赵振纪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集成·苗族卷》,32开,4页,2 000字,玉溪地区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与华宁县文化局、民委、文化馆1987年联合编印。(龙江莉)

打木龙坝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昌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澜沧江打木龙坝的上游,有父女两条黑龙兴风作浪,使当地人年年受灾。人们向黑龙献猪、鸡、牛、羊都无济于事。后来一位叫阿桑的苗族小伙制作了一条钉满钉子的木龙放在江中,木龙借助水力在江中不断转动,黑龙以为木龙要来和它争地盘,便和木龙打起来。结果黑龙遍体鳞伤逃走了。自此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为了纪念阿桑的功绩,人们就把这个坝子称为打木龙坝。敲敏讲述,穆东德搜集整理。载《山茶》1987年第2期,16开,2页,600字。(古文凤)

应山大神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人正在地里赶着两头黄牛犁地,突然来了个应山大神,它要吃这两头黄牛。犁地人就举起牛鞭打应山大神,打得它快断气时,黄牛们看了大笑起来,一不小心头碰在石头上,把上门牙磕掉了,把下门牙也磕松动了。因此,直到现在黄牛都没有上牙,下牙也是松动的。应山大神被人打了以后,不敢出来,就躲在山里,一有人大叫,它就在山中应答。杨君周讲述,邓承礼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丛书·南涧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22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龙江莉)

猛蟒岩碑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马关县大坝乡的银水坡上有一块天然的岩碑,人们叫它“猛蟒岩碑”,传说碑上有字,如能认出上面的字便可以得到无数金银。很久以前,银水坡有个苗寨,寨里住着一户姓杨的母子,母子俩都很勤劳朴实。一天,母亲去挖地,儿子宝成到银水洞去捡干柴。太阳快落山时,一个白胡子老人来到母亲跟前,要带她去一个地方。老人将母亲带到岩碑前,打开岩碑,从堆满金银的洞里取了些银子送给母亲。宝成当天在银水洞捡柴时也意外地捡到了很多金条。母子俩将他们拿回的金银全都分给了乡亲们,自己只留下买头小母牛的钱。不久,这事被银水坡的财主董大肚知道了,他找了很多文人去认岩碑上的字,但没人能认出来。董大肚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抓了宝成的未婚妻阿秀,逼宝成用两砣金银来换。无奈之下,宝成只得来到岩碑前求白胡子老人,老人慷慨地给了他两砣金银。贪心的董大肚暗地里偷偷派人跟着宝成,看他怎样打开岩碑拿到金银。董大肚知道了秘密后就带着家丁去驮金银。结果,他们没拿到金银,反而葬身于岩洞里的大蟒蛇腹中,连家里的两砣金银也变成了石头。熊发万、杨兴云讲述,姚朝春搜集整理。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6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石马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苗族、壮族杂居的村寨常被猛虎侵扰。有一年,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匹大石马,收拾了附近的一些老虎。老虎们尝到了石马的厉害,便不敢再下山扰民。石马为彻底清除虎害,就主动上山找老虎。它变成一匹普通的马在山上吃草,虎王见了不以为然,故意找石马挑战,结果被石马三下两下就踢死了。其他老虎在一旁看到后,更加对石马又恨又怕。第二天,它们就邀约了很多豺狼虎豹一起来对付石马,为虎王报仇。石马毫不惧怕,用神力踢死了众兽。没了豺狼虎豹,山下的村民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石马却仍然昂首挺胸地伫立在岩子脚下守护着村寨。王味章讲述,沈朝忠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32开,3页,1 68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文联1982年编印。(龙江莉)

棺材崖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镇雄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镇雄的石里乡,以前住着一户苗族,由于地主的剥削,没有耕牛,只有用手挖地,用肩拉犁。他家的女儿发现了到河里洗澡的犀牛,便天天到河边帮犀牛洗澡,和犀牛一起玩。她最终感动了犀牛,犀牛便来帮他家犁田犁地。地主知道后,就来抢犀牛。犀牛让姑娘抓住牛角,身子猛地翻江倒海,将地主和狗腿子永远埋在地下。人们便将这里取名为“棺材崖”。犀牛随姑娘回到家中后,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和姑娘结了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邓公讲述,王开华收集整理。收入《苗族民间故事》,32开,2页,4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熊丽芬)(www.xing528.com)

蚂蚁洞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威信县、镇雄县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威信县香树乡东南五十华里的赤水河边,有个被泥土封了口的山洞,当地人叫做蚂蚁洞。据说蚂蚁洞周围的人很穷,有一天,一个人挖野菜时发现了这个洞,洞里有食物和金银财宝。他回去告诉了乡亲们,大家就来洞里拿粮拿钱。生活好起来后,人们就变得懒惰了。于是,蚂蚁就用泥土把洞口封死了,再也不让人们不劳而获了。从此,人们明白,要想有吃有穿,就只有靠自己的双手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来。陶开文讲述,熊梅翻译。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5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七兄弟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过去,苗族迁徙到了白河岸边定居下来。但白河中住着一条恶龙,经常出来吃人,使得苗家无法生活。村里有一家七兄弟,力大无比,他们决心杀死恶龙。于是,七兄弟作了精心的准备,和恶龙搏斗了七天七夜,最后与恶龙同归于尽。村里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七兄弟”。李帮华讲述,李维金收集整理。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选》,32开,7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熊丽芬李维金)

马梨光树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威信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威信县者珠坪村有一棵十余丈的参天大树。传说这是一棵神树。在三百多年前,一座山坡上同时生长着一对马梨光树,后来发生山洪,其中的一棵被冲下山来,在村寨旁的一块草地上扎根生长,没几年就长成了绿荫如盖的大树。一次,马梨光树变成一个妇女,到镇雄大湾区去卖药。一个姓姜的人买了她的药,吃后不久病就好了。姓姜的人又来找这个妇女,一直找到了马梨光树下,他没见到妇女,但看见了当日妇女卖给他的药——马梨光树皮。从此,人们知道了马梨光树皮可以用来治愈各种皮肤疾病,因此称它为神树。陶登云、陶玉明讲述,雷鸣春记录。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67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盐的发现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苗族居住在山高坡陡的地方,没有盐吃。一个村子里有一对男女青年相爱,但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两人只好私奔。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他俩找到一间破山神庙避雨过夜。天亮后小伙子出去打了几只斑鸠回来充饥,他把斑鸠毛拔掉后,拿到庙旁的一条小水沟去洗,然后烤吃。他们发现经水沟里的水洗过的肉烤了比平时好吃。于是,两人便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附近的人们,大家争相来试验,果真是有了咸味的东西更好吃。人们为了感激两个年轻人给他们带来了盐,就邀他们留下来,并为他们盖了新房,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从那以后,盐就被发现并推广利用了。张绍林讲述,杨汉生记录。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53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酒的来由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长江边住着一个姑娘,名叫兰子。一天,兰子去河边砍柴,不知不觉在路上睡着了。梦中她遇见一个老人,老人割了一根草送给她,让她把这根草磨成粉,拌在煮熟的饭里,用缸子装几天,就能酿出美酒。兰子醒来发现手里果真有一根奇怪的草,就将它带回了家。兰子依照梦中老人所说,用这根奇草酿出了美酒。乡亲们喝下酒,劳动了一天的疲乏顿时就解除了。从此,人们爱上了喝酒,也学会了酿酒,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传到了今天。王绍光讲述,杨光毅搜集整理。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4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辣子的来历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人们不知道辣子可以吃,以为会毒死人。有一家人娶了个心肠歹毒的儿媳妇,见公公老了只吃不能做,就用辣子拌在饭里给他吃,想毒死他。不料公公不仅没被毒死,反而感觉胃口更好。从那以后,人们就知道了辣子可以吃,还给它取名“闹(毒)爷爷”。陶再林讲述,项保昌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32开,1页,27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阳荷的传说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老黑箐大山下住着一户苗家,只有阿爹、阿妈和一个叫拉彩的姑娘,一家人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可是不久,阿爹、阿妈都生了同样的病,拉彩姑娘四处求医问药都无法医治,阿爹死了。在仙女的指点下,拉彩走进了大黑箐山找药。路上,她从虎口中救出了一个咪彩,并把自己的午饭给她吃,还医好了咪彩的断腿。她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仙女,仙女把药送给了她,这药不仅医好了阿妈的病,还救活了死去的阿爹。这种药就是今天的阳荷。佚名讲述,刘德荣搜集整理。载《含笑花》2003年第2期,16开,2页,1 5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联2003年编印。(熊丽芬李维金)

太平箫苗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苗族地区。讲述的的是:从前,苗族的两个部落之间爆发了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兵营中一位小伙子看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想要结束战争。他就用竹子制成一支长箫,每夜爬到高高的山顶上吹起“伤心调”、“思亲调”。长箫声勾起双方士兵的思乡、思亲之情,他们纷纷弃甲归家。由于长箫给两个部落带来了太平的日子,人们把它取名为“太平箫”。佚名讲述,闵承龙采录。载《山茶》1992年第3期,16开,1页,620字。(古文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